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案例设计
2024-03-28朱明明
作业设计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重要的一环。作业管理与设计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关键步骤,虽然文件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但也是高中学校应该重视的问题。作业的设计与管理是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的延伸与扩充,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另一个突破口。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不是“教得”的,而是“习得”的,它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需要不断感悟和内化。而作业正是“习”的载体,是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教学信息内化并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也是反馈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必要手段。
一、地理作业的重要性
1.检测课程教学效果
作业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必备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监控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可以衡量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地理学习,从而促使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有效保证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聚焦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素养,可以通过观看地理图片,辨识区域位置,分析区域要素的构成和发展方式,对各类地图、地理图表中的地理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开展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地理学习活动,以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动手做地理模型”“地理学科研修活动”等。对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进行区分,对现实、复杂的地理情境,尽量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设问、设计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得到进一步培养。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作业涵盖基础的地理知识、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问题。地理的作业设计要在地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寻找契合点,通过各种类型的作业使学生内化地理思政要素。例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要与地理学科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结合地理学科区域地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家庭作业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利推手。
二、地理作业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而且都是按照这一特定规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地理是一门融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地理作业时,首先要严格遵循客观世界的自然发展规律,以严谨、谨慎的态度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并加以求证,尽量保证作业的科学性、严谨性,避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从而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与追求真理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2.层次性原则
在布置和设计作业时,要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这是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所表明的。纵向来看,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起来,有层次地设计作业,既要让學习能力差的学生“吃饱”,又要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吃饱”,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横向而言,教师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地理作业,如实操型、读图型等,才能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类型的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真正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生活化原则
新课标以学习有益于生活的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理念,以中学地理课程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地理知识应注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从中学地理作业设计这一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尽可能挑选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合适的资源或案例,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作业体验,同时能达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有效迁移的目的。
4.创新性原则
当代中学生学习地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需要。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尝试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将原本的习题练习以各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还可以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创新,将原本枯燥的地理题目转化成为贴合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对作业的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将原来的教师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拓展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作业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高一年级的“河流地貌的发展”作为案例分析。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为: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该节课属于必修一自然地理范畴,河流是自然界中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本节内容剖析了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河流地貌发育为例,来分析高中地理作业案例。
1.区域认知:结合图片或实地考察,认识河流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结合区域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区域特征与规律,最后达到会使用区域规律解释自然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能够用区域观点进行地理分析和评价。
例1.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图1),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选用目的:第1~3题为基础题型,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现实的情景。从区域认知的视角去认识河流不同部位的地貌特点,例如,上海市的崇明岛属于河流入海口的河口三角洲。且第2题也比较了山前冲积扇和入海河口三角洲的差异性,对区域差异性有了更明确的解释。第4~5题为提升题型,有一定难度,建立在对长江三峡和黄河河漫滩的认知上。
预期效果:能够结合某河流的不同部位特点,能够观察和说出不同地貌的名称,并简单说出其形成的规律。基础扎实的学生,要会用地域的规律,能用地域的观点,说明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域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答题结果预估:推测第1~3题正答率较高,第4~5题正答率偏低。
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河流地貌,从时空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去思考分析问题,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将问题细化,尽可能做到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引导学生逐步由原来单一的思维定式向多元综合的思维定式转变,进而真正做到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
例2.读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图(图3),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
(1)指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
(2)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原因。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试分析主要原因。
选用目的:第(1)题为基础题型,图中体现比较明显,综合分析洪积扇自身的形成特点,原因可以直接写出。第(2)、(3)题属于提升题型,需要综合图文资料,从时空角度进行推测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循序渐进,得出最后结论。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从时间、空间等多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思维能力。
答题结果预估:推测第(1)题得分率较高,第(2)、(3)题需要综合思考,得分率不高。
3.地理实践力:观察某河流地貌景观的不同部位特点,认识凹凸岸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地理实践力是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
例3.某课堂演示实验(图4)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
说明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和该堆积体的地貌多出现的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选用目的:该题属于实验探究题,难度居中。通过地理的模拟实验演示,认真观察得出结论。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知识的获取思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地理素养。
答题结果预估:过程性题书写不容易,有一定难度。
4.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认识、理解和判断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和作业分层设计时,让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地关系发展的作用,从而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例4.图5为黄河冲积扇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区域的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
选用目的:该题属于中等难度题型。考查了冲积扇作为自然环境与古城(人类活动)的关系,最终得出只有人地协调,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预期效果:明确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正确评价人地关系。 并最终通过人地协调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答题结果预估:该题得分率比较高。
文章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案例,从中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生活性和創新性。在“双减”大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压缩书面作业总量,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优化作业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地理作业。最终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真正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