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刺络放血疗法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

2024-03-28陈达灿莫秀梅陈艳婷郭海媚陈秀华

世界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慢性期刺络特应

李 晨 陈达灿 莫秀梅 陈艳婷 郭海媚 陈秀华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2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120; 3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内科,广州,510120; 4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广州,510120)

岭南刺络放血疗法是由国家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所创的一种独特刺血疗法,是陈教授在继承传统刺血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成。本法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思想,将辨证、辨病与辨经络相结合,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相应脏腑,达到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效果。历经陈秀华、李颖、奎瑜等几代人的传承创新,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积累许多经验,现将其整理归纳以供同道借鉴。

1 特应性皮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相关,多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或湿疹倾向,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1]。本病多始于婴儿、儿童期,可延续至成人期,也有成年后首次发病,不同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患者好发部位也有所不同[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低龄儿童及低收入国家AD患病率均逐年升高,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患病率为12.94%,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3]。

AD的发病较为复杂,与遗传[4]、皮肤屏障功能障碍[5]、环境[6]、皮肤微生物异常[7]、免疫失调[8]等相关。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树突细胞等产生的炎症介质、痒觉分子激活特异性通路,使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升高,从而诱发全身过敏反应[9]。慢性瘙痒是特应性皮炎的特征症状之一,易唤起患者的搔抓欲望,促使角质成形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等细胞因子,同时诱导辅助T细胞2(T Helper 2 Cell,Th2)产生IL-31,激活痒神经元,释放神经肽,使瘙痒持续、加重、反复发作,形成“瘙痒-搔抓循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反应[10]。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除以基础润肤、外用糖皮质激素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外,通常也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11],偍长期使用会有肝肾损害、骨髓抑制及停药后反跳等风险。中医药治疗AD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优势[12-13]。刺血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具有抗炎、抗过敏、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可改善患者皮损,降低血清总IgE,是一种治疗AD安全、有效的方法[14]。

2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认识

中医将特应性皮炎归属于“奶癣”“四弯风”等范畴[15]。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外受风、湿、热三邪,引动内邪而发,主要涉及肺、脾、心三脏。

2.1 急性期以风邪袭肺,湿蕴脾土,心火妄动为病机 《疡科捷径》有记载“四弯风,岁退弯生,淫痒滋延似癣形。外受风邪兼湿热……”认为发作期为风、湿、热三邪郁于肌表,引动内生湿热而起。特应性皮炎的难治之处主要在于瘙痒,责之于风。《黄帝内经》:“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邪气以从其合也。”风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肺合皮毛,风又善行数变,故有多形皮损伴剧烈瘙痒。除瘙痒外,本病皮损亦可见丘疱疹、糜烂、渗出等,责之为湿邪。“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土,脾之运化受阻,阻碍津液输布,二者互为影响。《圣济总录》中提及“心恶热,风热蕴于心经,则神智躁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疮”。心五行属火,本性偏阳,且特应性皮炎患者多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情绪致病,易使心之气化太过,心火妄动,发于肌表,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疼痛等。

2.2 慢性期以肺脾气虚,痰瘀互结,血虚风燥为病机 本病慢性期病位在肺、脾。肺属金,脾属土,脾土运化水谷精微充盈肺气,肺卫行于肌表抗外邪。脾气虚则运化失司,肺气生化无源,卫气不充,无力抵御外邪。肺脾主人体水液代谢,肺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受阻,久则凝聚成痰,血脉不充,血不得行,痰瘀互结。伏痰及瘀血留滞体内,一旦外邪侵袭,引动内邪,则易急性发作,故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诸涩枯涸,干劲皲裂,皆属于燥。”津液不充,瘀血阻络,血之濡养功能不足,生风化燥,故皮损多有脱屑、干燥、周身瘙痒、苔藓样变等。

3 治疗原则

岭南刺络放血疗法秉承“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16],将其运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风除湿泻火”;慢性期虚实夹杂,治以“益气补血化瘀”。实邪得祛,正气得扶,经络运行通畅,奏调和阴阳之效。

4 治疗特色

4.1 辨病、辨证与辨经络相结合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病证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岭南刺络放血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除了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外,还将辨经络融入其中,提出“三辨诊疗模式”。

首先辨病,本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灵枢·终始》有记载“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得精气无得以出,以养其脉”。岭南刺络放血疗法在急性期治疗以泻法为主,强调针刺深,数量多,以出血量大为宜;慢性期补泻兼施,在皮损局部等邪气聚集之处可散刺数针,以达祛邪之目的,在背俞穴等调理脏腑之处用补法,以针刺轻浅,微微渗血为宜。其次辨证,皮损局部为病邪体表的直接反映,多为风、湿、热、瘀聚集于之处,治疗应辨证取穴。若风邪偏盛则取风池、风府等祛风散邪;若热邪偏盛则取井穴、大椎、外关、合谷等泻热;若湿邪偏盛则取阴陵泉、足三里等穴引湿从二便排出;痰邪作祟,可加丰隆等化痰;若瘀血阻络则取膈俞、血海、曲池等活血化瘀。“有诸内,必有诸外”,皮部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则外显于皮肤,故还需调理脏腑治其本。除针对邪气的性质选穴外,还可根据病变脏腑加以肺俞、脾俞、心俞等背俞穴调节脏腑气化,标本兼治。皮肤与脏腑联系以经络为桥梁,故在辨证时,也应与辨经络相结合。当皮损沿某一经或某几经循行路线而分布时,可精准判断,但较为少见。一般情况下,皮损分布较广泛,可根据皮损密集部位,远近相合,分经而治。如头面部皮损较多,除取肺、心、脾三经的穴位外,“近部取穴”可选耳尖、太阳、阳白等头面部穴位,还可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引经气上行,气至病所;若皮损多在肘、膝关节,除选肝、肾二经调理筋骨,还可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近可用曲池、委中,远可用合谷、太冲;若选取病变侧穴位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取对侧穴位进行治疗,左右思变,通畅经络。

4.2 治血为主,补虚泻实 活血化瘀是岭南刺络放血疗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效。瘀血形成,或经脉阻塞不通,或内脏发生瘀积,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周身失于濡养,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素问·调经论篇》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此流派以治血为切入点,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特应性皮炎之风邪分可分为内外两类。急性期风邪在表,应汗而发之。《灵枢·营卫生会》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故刺血可使在表之风邪随血而出,皮损以上半身为主取风池、翳风等,皮损以下半身为主取风市、八风等。慢性期以内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慢性期刺血可选皮损局部阿是穴,祛除瘀滞于皮部之血,再配以膈俞、血海等行血之穴,血行则风灭,从而达到祛风止痒之目的。心火妄动为特应性皮炎急性期发病的关键因素,心主血脉,既可生血,又可行血。《儒门事亲·卷二》载:“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铍针出血。”刺血可使心经之郁热有处可出,以达到清泻心火之功效,穴位可选少冲、阴郄等。

湿邪留滞为本病缠绵难愈之因,日久凝结成痰,痰瘀互结。《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病血”,表明痰瘀二者互为因果,现代医家也认为痰瘀二者可相互衍生,容易形成痰瘀互结证[17]。岭南刺络放血疗法在肌肉丰厚处刺血后加以拔罐,以活血化瘀为主,祛瘀陈莝,破解痰瘀互结之困境。急性期以湿为主,拔罐时可见罐壁雾气,起罐时有潮湿而腥之气味,正是“湿气”随血而出的表现。慢性期以痰为主,罐壁则少见雾气凝结。

虚证亦可采用本疗法,一者瘀血去则新血生,气血得调;二者血行则经脉通利,脉气可行于周身,脏腑得之濡养,则可恢复阴平阳秘之状态。但应强调的是,慢性期肺脾本虚,多选取肺、脾本经之穴位,调和经气,选穴不可过多,出血量不宜过大,以微微渗出为宜,以免伤及人体正气。

4.3 快速旋转刺入,强调操作无痛与无菌 岭南刺络疗法隶属于岭南陈氏针法体系,其融合岭南陈氏飞针之“无痛飞针进针法”,辅助提、捏、推、按等动作,将针体快速旋转刺入,穿透力强,痛感甚微,且医者持针手指不接触针体,有效防污染,达到无污染、无痛、准确、快速的效果,深受患者欢迎。具体操作:取适宜体位,挤压刺血局部软组织使其充血,消毒,佩戴无菌手套,取7号注射针头,摆臂翻腕将针头快速旋转刺入皮肤,深度约为2 mm,退针后以火罐吸附留罐5~10 min,若局部不适宜留罐则取无菌干棉签吸附流出血液。取罐后消毒针眼及附近皮肤,嘱患者保持施术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疼痛是由于外周痛觉信号通过突触沿脊髓背角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一种感觉[18],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19]。特应性皮炎系炎性皮肤病,其损容性皮损、剧烈瘙痒及反复发作性也常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与疾病之间相互影响[20-21]。急、慢性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均有可能因疾病所引发的负面情绪而将疼痛等感觉放大。传统刺血疗法穿刺皮肤痛感明显,可能使患者产生抗拒心理。陈全新教授受何若愚《流注指微付赋》“针入贵速,既入徐进”的启发创立快速旋转进针法,缩短其破皮时间,减少疼痛刺激,削弱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操作熟练者甚至可达到基本无痛的效果。使用快速旋转进针法,可缓解患者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5 病案举隅

某,女,26岁,2022年3月2日因“全身反复起多形皮疹伴瘙痒3年余,加重3个月”于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就诊。患者自21岁起开始多形皮疹反复发作,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予以抗过敏药口服及激素药膏外涂等治疗后,病情可稍缓解,但时有复发。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全身散在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神清,精神一般,皮肤干燥,面颈部、项背部可见红斑、暗红斑、斑块、鳞屑,面颈部为主,耳部大量渗液,局部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伴明显瘙痒,纳一般,眠差,二便调,舌红,苔稍黄腻,脉弦滑。辅助检查:总IgE 356 IU/mL;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0×109/L。中医诊断:四弯风(脾虚湿盛,心火炽盛证),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治以健脾利湿,清心安神。处理方式:岭南刺络放血疗法。取穴:耳尖(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操作方式:嘱患者取坐位,将患者双耳揉搓致红,术者戴无菌手套,再以聚维碘酮消毒。术者左手拇指、示指将患者耳廓沿纵轴折叠,提捏耳尖皮肤,右手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快速旋转刺入,使血液顺势流出,再以大号无菌棉签吸附血液,直至无法推搡出血液为止。双耳操作完毕后,再次以聚维碘酮棉签擦干血迹并消毒。再嘱患者取俯卧位,以心俞、脾俞圆心,3~5 cm为半径消毒,穴位处寻找瘀络,以无菌注射针头快速旋转刺入,每穴散刺2~3下,针刺深度为0.5~1 cm,后迅速盖以火罐吸附,留罐时间5 min,出血量以1~5 mL为宜。结束后取罐擦干血迹,棉签按压防止血肿形成,每周治疗1~2次,共治疗3周。嘱患者回家后6 h内保持施术处干燥,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禁食海鲜等发物,减少现纤维织品的接触。同时予盐酸西替利嗪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21),用法:10 mg口服,每晚1次。

2022年3月18日二诊:患者面颈部、项背部红斑、丘疹较前减退,瘙痒明显减轻,耳部渗出不明显,仍有少许干燥脱屑,舌淡红,苔稍腻,脉弦细。此时邪已退,正气渐虚,改放血穴位为肺俞(双侧)、膈俞(双侧)、足三里(双侧)、血海(双侧)。用梅花针轻轻叩刺,不用留罐,以微微渗血为度,祛瘀生新,激发经气,健脾益肺,化气生血。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停用盐酸西替利嗪片。

2022年4月10日三诊:患者神清,精神佳,皮疹已完全消退,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给予患者针刺治疗,穴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双)、天枢(双)、足三里(双),每周3次,隔日1次,共治疗2周。后嘱患者清淡饮食,规律作息,不适我科随诊。

按语:患者特应性皮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急性期皮损剧烈,瘙痒明显,以泻实为主,病位在心、脾二脏,故取心俞、脾俞二穴,皮损主要聚集在头面部,近部取穴取双耳尖,出血量较大,以达邪可尽出之目的;缓解期皮损以干燥脱屑为主,考虑血虚风燥,出血量宜小,以补为主,取肺腧、足三里以补肺健脾,膈腧、血海祛瘀生新,激发经气,运行气血。愈后以针刺疗法补气健脾,减少再发频率。四诊合参,把握其不同时期的核心病机,灵活运用岭南刺络放血疗法,以达调和阴阳之功效。

6 结语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的疑难杂症,与遗传相关,西药治疗作用有限且多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本病急性期以风邪袭肺、湿蕴脾土、心火妄动为病机,慢性期以肺脾气虚、痰瘀互结、血虚风燥为病机。岭南刺络放血疗法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将辨病、辨经络相结合,以“治血”为切入点,快速旋转刺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疗效颇佳。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慢性期刺络特应
“刺络放血补虚”渊源及机理考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膳食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回顾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