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

2024-03-27郑玥

经济师 2024年2期

摘 要: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山西中部城市群是山西省创新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文章从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详细阐述了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并进一步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扫清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聚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各环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中部城市群 技术要素 市场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4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要求。202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系列重要文件,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其中,技术要素市场在众多要素市场的“队列”中具有先导性,发挥着其他要素市场无法代替的关键性作用。2022年9月30日,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为建设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指明了方向。山西中部城市群包括太原、晋中、忻州、阳泉和吕梁五市,作为全省创新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了全省73.2%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山西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提出,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创新资源集聚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试验田”作用,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促使科技资源自由流动和便捷共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突破、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型企业加速孵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发展,从而以“头雁”之姿联动牵引全省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一、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现实基础

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技术成果供给数量快速增长,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渠道增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一)技术成果供给数量快速增长

山西中部城市群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成果,数量快速增长,运营体系建设逐步发展。城市群核心城市太原市,仅2021年专利授权量就达到16696件,占全省总量的44.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448件,占全省69.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009件,占全省68.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4件。2019—2021年,太原市累计专利授权量达到30877件,年均增长49.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05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3件;城市群其他城市技术创新产出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专利授权量均实现了翻一番。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山西中部城市群不断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取得了有效进展。太原市聚焦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的联合攻坚机制,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开展百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首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吸引清华大学等30家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攻关,部分项目已取得成果。此外,晋中市为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高水平创新发展之路,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示范作用,制定《晋中市高新技术企业“动态星级管理、分类差异奖补”实施方案(试行)》,对表现优秀、创新能力强、贡献度高的企业,加大奖补力度。截至2022年底,晋中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1家。阳泉市于2023年推出全省首个企业创新积分信息平台,即阳泉高新区推出企业创新积分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对企业精准刻画、滴灌与培育,同时发布企业积分排行榜,根据企业创新积分排名,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三)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山西中部城市群高度重视对技术要素市场的构建,其中,核心城市太原市取得了明显突破。一是建成太原科技大市场,搭建了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专业化成果化服务平台,涵盖供需发布、对接洽谈、技术交易、科技服务等功能。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成果发布对接、创业创新路演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科技服务动态、科技创新信息等内容,为产学研各方成果、技术和需求对接提供精准服务。二是不断提升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对标国内先进服务机构,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太原科技大市场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服务机构对接库,集聚人才、技术、金融、法律、咨询等成果转化全要素资源,提升线上线下服务功能,为实体经济创新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三是积极培养高水平成果转化人才。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山西)培养基地,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专业化评价机构人才、成果評价专家人才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目前,太原市共有221人获得技术经理人资格,为加速城市群各类创新要素流通融合与开发利用奠定人才基础。

(四)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渠道增多

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瓶颈,山西中部城市群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目前正在加快设立两只基金:一是规模20亿元的太忻经济区成果转化基金,二是规模100亿元的太忻经济区产业基金,并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新材料、新型绿色能源等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山西中部城市群还可以依托山西省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拓宽群内企业融资渠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此外,太原市建立储备投资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吕梁市财政局设立规模4000万元的校地合作产业科技引导资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为校地合作提供重要资金支持。

(五)技术成果转化质效明显提升

随着山西中部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对知识产权的更高质量创造、更高效益运用、更高水平运营提出迫切要求,山西中部城市群多方联动,采取了多项促进创新产出应用的积极举措,一是通过强化企业科技成果源头供给,鼓励引导企业牵头、产学研共建创新平台,推动重大关键技术应用转化;二是通过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三是通过强化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在促进知识产权快速创造和应用发展的系列举措下,山西中部城市群多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以太钢集团手撕钢、秦雪梅团队1.1类中药创新药柴桂颗粒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应用,山西中部城市群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

二、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面临瓶颈

虽然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与短板,集中体现在技术成果供给活跃度不高、需求疲软、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資渠道有待拓宽、跨区域合作不畅等方面。

(一)技术成果供给活跃度不高

受历史因素、地域及体制等多方面影响,山西中部城市群科研领域高端资源严重不足。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全国共有重点实验室700余家,但山西中部城市群仅有7家。高端科研平台缺乏,优势学科较少,科研院所竞争力不足,导致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严重落后。与此同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发达地区对技术要素的“虹吸效应”不断加剧,新技术要素的扩散空间持续收窄,经济转型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活跃度进一步降低,致使山西中部城市群专利产出数量较低。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山西中部城市群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396件,远低于其他同等级城市群发明专利数量。由此可知,要素资源吸附力不强,致使技术成果供给活跃度不高。

(二)高技术成果需求与应用场景不足

受资源禀赋和国家战略的影响,煤炭几乎是山西省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围绕煤炭资源进一步形成了煤、焦、冶、电等传统资源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山西中部城市群也不例外,其资源型经济特征突出,群内采矿业广泛分布,以吕梁和忻州东部最为突出。群内制造业分布广泛,高新技术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太原,向晋中、忻州延伸,但总体数量较少。其他产业基本以太原市区为中心,向南北城市发展轴聚集。此外,山西中部城市群入围全国500强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且经营领域多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高技术成果应用领域和场景均受到较大限制,无法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产业结构重型化、单一化,导致山西中部城市群对高技术成果的需求疲软,甚至对高技术成果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技术要素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技成果市场化是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仍然是以科技成果市场化为主线,发挥市场对要素资源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但是现阶段技术成果与市场接轨程度不高,科技成果无法顺畅地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技术市场供需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没有实现充分信息匹配。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并非考核评价标准,科研人员在研发时多数并不关心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前景,加之城市群尚未形成相互开放、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的协同网络,群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高校院所调研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往往忽略了对市场深入调研,导致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质量转型发展由此陷入“瓶颈”。

(四)技术要素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支点,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再到市场开拓、产生效益,科技创新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山西中部城市群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足,科技创新融资方式创新度不高,导致群内多数科技创新企业依然采用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鲜少采用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融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等低风险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只能是规避或是提高风险成本溢价,致使银行“惜贷”或提高利率成本。总之,山西中部城市群现阶段依然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不畅、信贷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低、社会融资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山西中部城市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

(五)技术成果跨区域合作不畅

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创新资源分配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太原市对山西中部城市群乃至全省的“虹吸效应”明显,同时,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不畅,区域间科技资源分布差距明显,分工合作的基础被侵蚀,进一步阻碍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目前,山西中部城市群内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主要集中于太原市,不利于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从财政科技支出、R&D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来看,太原市均占据绝对优势。此外,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太原市拥有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和中北大学等多所科研水平较高的学府,其他城市高校的数量、质量与太原市差距较大,城市群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致使太原市持续吸引周边人才流入和高新技术产业落户,这些“虹吸效应”加剧了城市群内创新资源的差距,极大地阻碍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三、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路径

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山西中部城市群需要在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充分进入市场,变成市场主体可以策动和使用的资源,促进技术要素配置机制更加完善、技术与资本要素更加融通、技术要素价值实现更加高效、技术要素市场化体系更加健全,推动更多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成果产生机制

一是完善城市群科研项目立项组织机制。支持城市群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城市群现有特色优势产业,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聚焦城市群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迭代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制度,持续公开征集企业意见,完善基于产业需求的研发任务产生机制。发挥企业在市场导向类科技项目研发投入和组织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城市群内企业等技术需求方深度参与项目凝练、设计和研发实施全过程。二是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优化。探索实施揭榜招标项目管理模式,重点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集群中重大技术突破和颠覆性技术探索,先进制造业“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现代农业和影响民生问题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充分发挥太原、晋中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心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及创业投资机构等,将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向周边城市有序开放,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提供研发、监测、数据等开放共享服务。三是建立城市群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機制。组织城市群内的高校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目录,开发建设网上成果库,建立面向山西中部城市群企业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城市群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接,建立有效机制,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在城市群开展延展性研究、产业化应用与转化落地。

(二)畅通职务科技成果进入市场通道

一是开展城市群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支持通过书面协议将科技成果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允许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转化、应用及推广。二是完善城市群技术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城市群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支持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在城市群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探索“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技术转移功能。优化城市群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科技园等各类孵化熟化载体功能,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孵化熟化体系。支持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在城市群设立流动岗位,鼓励科研人员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

(三)完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城市群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城市群内企业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城市群建设一批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重大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重点实验室。依托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北京亦庄科技创新基地、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光刻机用激光器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功能,推动一批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山西中部城市群转化应用。二是探索城市群职务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优化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流程,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发布城市群科技成果目录,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城市群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市群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信息统一发布到网上技术市场,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发布渠道。支持城市群建立基于科技成果挂牌数量、转化成效等因素的排序机制,作为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获得政府创新资源的重要依据,并定期向社会公示。三是培育城市群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鼓励健全城市群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并与法律、金融、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协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提供全程综合配套服务。加快城市群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城市群各类技术人员兼职从事技术转移活动,支持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快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第一,强化城市群财政资金对技术要素的引导作用。健全城市群财政投入机制,加强对城市群创新活动的奖励力度,推动城市群传统产业高端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城市群内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城市群各市相关部门实施配套奖励。聚焦城市群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统筹用好城市群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推动前瞻性重点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国际科技合作,着力解决制约城市群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城市群政府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基金加大对城市群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天使投资或债务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第二,加快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鼓励国内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到城市群投资,支持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创新创业载体等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合作设立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城市群技术转移早期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形成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基金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流程融资模式,促进技术资本化、产业化。第三,拓宽城市群技术转移转化的融资渠道。建立城市群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项目数据库,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混合型质押,拓宽技术转移转化融资渠道。鼓励采用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预期收益、政府采购订单等质押融资方式,为城市群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支持城市群内金融机构探索“科技贷”“人才贷”“创新保”、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业务,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五)加强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

第一,加强城市群各市科技創新规划对接。建立山西中部城市群科技创新规划会商机制,共同对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合作事宜等进行协商和统筹。针对山西中部城市群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问题,联合编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逐步形成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体系。第二,协同推进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聚焦山西中部城市群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统筹城市群技术、资金、人才,加快布局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基地。设立城市群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鼓励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围绕城市群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协同开展科研活动,探索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新机制。第三,强化城市群优势产业创新协作。鼓励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科创资源发达的城市群采用异地共建、托管、飞地等方式共建园区,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城市群各市联合研发和配套协作,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在能源开发利用、煤矿智能装备、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组建一体化、多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战略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202204031401168);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研究”(2023YY020)]

参考文献:

[1] 鲁立文,范文博.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理论体系研究及对成都的政策建议[J].决策咨询,2022(04):8-11.

[2] 张勇.我市三年来授权专利三万余件[N].太原日报,2022-04-22(003)

[3] 陈禹彤,乔娜,王燕青.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山西中部城市群“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23:10.

[4]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J].安装,2017(11):5-8+11.

[作者简介:郑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区域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