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探析
2024-03-27李文静
摘 要:“互联网+”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契机。文章对“互联网+”、普惠金融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述,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及意义,并以某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针对“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普惠金融业务的路径,旨在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互联网+ 普惠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07-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缩小贫富差距,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其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为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互联网+普惠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模式,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2],具体来说,打破了时空因素对普惠金融的限制,有利于实现该地区领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目的,同时通过在金融服务领域引入互联网创造的最新成果,也有利于推动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3]。秉持“服务三农、助力小微”发展宗旨的某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和普惠金融有着天生的契合度。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概念界定
“互联网+”是一种具有创新特征的社会样式,既要促进互联网创造最新成果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也要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具,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样式。
(二)“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普惠金融”最早是在2003年由联合国提出。2005年,在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上,“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明确界定,即面向全社会、各阶层,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的颁布,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互联网+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互联网+普惠金融”是指以跨界的融合来改造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以互联网为有效抓手,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公平性与广泛性。2013年,国务院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11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互联网金融新型商业模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及意义
(一)“互联网+”技术下带来的金融创新
“互联网+普惠金融”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传统模式相比,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客户服务、产品形态以及业务模式等多个方面。以“互联网+”为依托,银行可以通过对ICT技术以及更加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进行有效应用,来提供新型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之间的深入融合,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助力金融行业的业务创新,对于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
(二)互联网技术可缓解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供给双方之间存在信息沟通壁垒,破坏了公平性,是当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给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而对互联网技术进行灵活应用,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策略。一方面,银行机构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收集、处理信息,例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对消费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同时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还可以高效、高质量地挖掘、分析海量数据,从而明确掌握消费者的融资需求以及信用情况等信息,为精准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高效整合、汇总、处理分析,可扁平化处理不对称的信息,扩宽信息传播路径,从而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提升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质效
传统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普惠金融业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以及风险较大等。而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减轻上述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质效。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商业银行可以实现线上融资,在线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实现秒贷、秒批,通过线上即可完成业务的自动审批,可明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线上模式使银行机构节约了布局线下营业网点的建设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延伸,还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四)“互联网+”可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为“三农”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某地区农村商业银行覆盖9个县域地区,建有3000个助农取款点、1000台自助设备以及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微银行等渠道,服务个人客户达3000万。该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已成为农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主渠道,其服务已经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成立省—市—县垂直专业团队架构,保证了专业机构、专业队伍能够深入县域高效服务。
(五)“互联网+”业务下沉更加扎实,解决长尾客户金融需求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基础电信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就现阶段来说,基本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现代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光纤下载速率也在不断攀升,现如今已经达到100Mbit/s以上。上述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具体来说,只要是有网络覆盖的区域,便可以发展普惠金融。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够下沉到最基层,解决长尾群体金融需求。
(六)为基础金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市、县及以下地区,其客户中,农户、小微企业占了很大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和金融服务不均衡问题。不断创新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让更多的小企业都能获得资金支持。积极发展社区金融,将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入银行业务,打造线上线下综合服务模式,用户通过电子银行就可以缴纳水电费等各类费用,通过开通金融服务渠道,可以为有基础金融服务需求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切实满足其实际需求,这也是传统模式下所无法做到的。截至目前,该地区农商行涉农贷款3千亿元,贷款农户超过100万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超过30%。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亿元多,较上年末增长5%,电子银行客户规模户,其中手机银行客户数超过50万户。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为宗旨,将融资和融智结合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打造创富综合服务平台。
四、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对某地区农商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其营业场所已经遍布各乡镇。但是,物理网点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基础建设成本,同时在运营过程中还要花费较高的运维成本,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网点后期无法及时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尤其是处于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点,本身技术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推广互联网金融,這就造成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不够,普惠性发挥不充分。
(二)产品研发及创新不足
从业务种类方面来看,就目前来说,该地区农商行依然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普惠金融客户与其他客户相比较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该地区农商银行并未深入研究普惠金融客户的实际需求及其特征,提供的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同时也不能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内容相对较少,投资理财服务也有待开发,没有线上保险产品,结合互联网,各家银行都在努力争夺零售金融市场份额,竞争十分激烈,而某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力度不足,创新不够。
(三)技术与人才相对匮乏
农商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无法真正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例如,某地区农商行APP,操作简单,模块单一;电子银行功能不全面,在生活缴费、酒店预订、火车票购买等功能服务上与其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目前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的专业性团队,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某地区农商行“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
(四)对互联网金融认识的局限性
农商行目前对于真正互联网金融缺乏认识理解,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乡镇网点客户思想观念固化,金融知识和素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尤其是年长客户更愿意接受人工服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五、“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银行网络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服务方式
“互联网+普惠金融”作为一项创新发展的业务,要求参与银行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将传统业务资源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整合,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尽快构建集合农民生活服务、小微企业产品、“三农”金融产品为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从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另外,可以重点发展本行在农村金融的支付中介作用,例如,缴费充值等业务功能。扩大金融服务范围,逐步构建系统化的金融服务网络,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将金融服务、生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电子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切实增强电子银行客户的活跃度,将“互联网+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二)提高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
“互联网+普惠金融”模式的顺利推行,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从业人员的支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是目前某地区农商行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方面,从人才引进角度考虑,应适当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优先招聘高技术人才,以便于建立高水平、高能力的科技团队,并为内部员工提供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团队的领头作用,促进全体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从人才培训角度考虑,对内部员工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致力于使员工从专精某地区一方面的单一型人才朝着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尤其是要加强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与技能。
(三)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
1.优化基础网点发展模式。为实现网格化管理,可以设立社区支行,打造新型网点银行模式,更好地将金融服务辐射向周边区域。通过在农村地区自助终端、网银等金融工具的投放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金融服务,致力于做到金融服务全覆盖,体现“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广域性与普惠性。
2.拓展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实体金融机构由于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工作效率低、覆盖面较小等问题。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摆脱了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借助通讯终端,便能向客户提供线上产品与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金融覆盖面。通过加大互联网有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扩大区域网络覆盖面。
目前,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或长居城镇,留守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相关单位可组织集中学习,普及农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金融知识,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推广创造更加理想的环境。
(四)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
农商行现阶段主要是根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征信信息进行客户评级。但是,农户、小微企业长期以来作为弱势群体,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个人征信信息或者是未体现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这就给“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推广的当今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改进征信标准,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各种交易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这些弱势群体的征信数据。同时,也要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征信信息的可得性、有效性。
(五)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重视利用大数据来对客户的相关信息如消费习惯、交易偏好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并以此为根据,评估客户的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基层性、偏远性的特征,依靠传统方法,无法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客户信息,更加精准地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消费偏好。
农商行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必须灵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信息,从而在使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准确评估客户需求,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的金融产品,致力于实现“量身定制”,提供专属服务,以提升竞争力。为了避免时间、空间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制约,可以借助电子渠道开启“7×24小时”的运营模式,覆盖弱势群体,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映射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玺晶,贾斐,张宏莉.“互联网+”时代银行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互联网天地,2022(11):39-42.
[2] 汪小松.“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9(06):132-133.
[3] 许敏,岳元宁,陈瑶.管理会计:百年回溯及探索思考[J].会计之友,2022(18):9-14.
[4] 贺云霞.以数字普惠金融纾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中国外资,2022(22):87-89.
[作者简介:李文静,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