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菜豆菌核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4-03-27宋绍芳
宋绍芳
(肥城市边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肥城 271605)
菜豆也被称为芸豆或四季豆,属于豆科植物的一种,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豆荚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能够起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脂肪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菜豆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露地栽培和棚室种植均可,在我国各地区都有种植。其产量高,价格稳定,一年四季都能供应,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各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棚室菜豆种植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由于棚室内高温高湿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户管理水平不佳,在农业生产中常发生多种病害。菌核病是棚室菜豆生产中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害发生后植株病部茎蔓和叶片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由菌核病造成的菜豆减产一般在10%~20%,严重时在50%以上,甚至绝收。本文作者根据生产实践,对菜豆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种植户做好菜豆生产中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1 发病症状
棚室菜豆菌核病在苗期或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期发病,子叶和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幼茎变褐色、软腐缢缩,叶片萎蔫脱落,其上密生白色菌丝,幼苗枯死。病苗根部腐烂,须根少,易从土壤中被拔出。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根茎蔓和豆荚。先侵染近地面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处的茎蔓,初为水渍状浅褐色病斑,扩大后病部呈灰白色绕茎一周,病茎上部的茎蔓枯死,皮层组织软腐纵裂,呈纤维状。棚内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表面布满霉层,植株因茎蔓萎蔫而枯死[1]。豆荚染病,先是在嫩荚上产生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部扩大后呈灰绿色软腐。
2 发生规律
棚室种植菜豆,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地下害虫多、重茬种植、肥力不足的地块易发生菌核病害。田间管理时,如果种子带菌、播种过晚、种植密度大、植株抗性低、通风透光不良及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氮肥施用过多等,菌核病发生也重。棚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为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5%时病害发生严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发病轻。早春和晚秋多雨年份,容易造成病害流行蔓延[2]。
3 传播途径
菜豆菌核病的病原菌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核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会在种子、棚室材料、堆肥上存活。病原菌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 年,湿度在90%以上时存活时间较短。当环境温度5~30℃、田间湿度达到80%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从植株茎基部表皮的伤口或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受害植株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的植株,致病部腐烂,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植株发病后期,在病害部位形成菌核,不经过休眠再次萌发。核盘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菜豆外,还可寄生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3]。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良种 农户在种植菜豆时应结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棚室栽培的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常见抗性较好的品种有双丰二号、春丰2 号、白玉架豆、双季豆、老来少、芸丰、绿龙、新秀1 号等。
4.1.2 合理轮作 菌核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因此在种植菜豆时,应选择无菌核病发生或前茬没有种植菜豆、茄子、芹菜等作物的棚室。减少重茬种植,可与非瓜类、十字花科作物合理轮作2 年以上,最好与玉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倒茬轮作,有效减少菜豆菌核病的发生。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将植株病残体和杂草清理干净。菜豆生长期间,发现患病植株及时拔除,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来源,防止菌核萌发侵染[4]。
4.1.3 栽培管理 种植菜豆的棚室,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一次深耕,深度在25 cm 以上,将菌核深埋土中,减少病菌初期侵染来源。平整土地,做成畦宽1.2 m、畦高20 cm 的南北向平畦,然后覆盖宽度1.5 m 的地膜(有条件的地块可铺设滴水管带)防止菌核萌发出土。按行距50 cm、株距30 cm 在地膜上挖好定植孔,幼苗带土移栽,每亩定植3 500~4 000 株。及时中耕培土,提高植株抗性。田间作业时防止人为造成根部损伤,同时及时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病菌传播途径。
4.1.4 肥水管理 整地前施足底肥,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 000 kg、复混肥50 kg、过磷酸钙80 kg,均匀撒施后深翻整地,耙平整细。采用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如植株长势旺盛,应控制氮肥施用量,以防植株营养生长过旺而引起落花落荚和延迟结荚。棚室菜豆追肥3~4 次,每亩追施尿素8 kg 或磷酸二铵15 kg、三元复合肥35 kg。合理控制浇水,要小水勤浇,不要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有条件的棚室采用滴灌方式浇水。浇水后及时打开棚室口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4]。
4.2 物理防治
4.2.1 种子处理 农户自留种时,要选用无病植株留种。播种前,要进行浸种处理,可用10%的盐水溶液漂洗种子2~3 次,洗去种子黏膜,再用50℃的温水浸种20 min,然后在25~30℃条件下催芽,可以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5]。
4.2.2 高温闷棚 采用高温闷棚方法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可在7-8 月高温季节和棚室空闲期间,先将稻草或麦秸切成10 cm 左右长,每亩匀铺碎稻草500 kg,再施用生石灰100~150 kg,深翻地50 cm,做成高30 cm 的小畦,铺上地膜。灌水后使沟里的水呈饱和状态,密闭棚室,使土温升高,保持15~20 d。
4.3 化学防治
4.3.1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0.3%高锰酸钾溶液500 倍液,或50%富美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0%福尔马林200 倍液浸泡种子30 min,捞出后用清水洗净,然后催芽播种。也可占种子质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占种子质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杀死种皮表面病菌,降低菜豆菌核病发病率。
4.3.2 土壤消毒 重茬地块或者前茬作物发病严重的地块,播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处理。菜豆定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 0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对棚室土壤、架杆及棚室内壁均匀喷雾进行消毒处理。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PCNB)粉剂1 kg/亩与30~50 kg/亩细干土拌匀,然后将药土施入播种沟内,亩用量10~15 kg。可以抑制菌核病病原菌的萌发,抑菌率可达90%。或采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 kg/亩混合适量的沙土,在播种时均匀随种施入。
4.3.3 喷药防治 田间发现菜豆叶片或茎蔓出现水渍状病斑、萎蔫软腐时,应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600 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 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 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1 000 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喷雾防治,重点喷施老叶与植株基部土壤。为避免产生抗药性,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间隔5~7 d 防治1 次,连续防治3~5 次。采收前7~10 d 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