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2024-03-26李双莲
摘 要: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培养其基本的生活技能,助力青少年儿童提升核心素养。将劳动教育深入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综合育人效能,提升青少年劳动积极性,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为发挥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本,以文化人;充分利用插图,增强感染力;充分利用实践,提升知识融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双莲(1980—),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甘光小学。
小学语文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建构语言文化知识体系、掌握基本语言文化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专注于课本知识教学,忽视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内容的挖掘,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理念成为义务教育工作的全新行动纲领,目标是引领青少年儿童从多方面、多领域发展自己的潜能,鼓励他们建立全面发展、五育一体的学习信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综合育人效能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能够实现全面育人、综合育人、交叉教学的教育目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综合育人效能[2]。小学语文学科既具有学科独立性,又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学生只有交叉思考、综合学习多学科知识,才能够建立全面的语文知识体系,取得更多创新学习成就。因此,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
(二)提升青少年劳动积极性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在教育工作中有效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意识、奉献意识、实践意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劳动和奉献的重要性,是督促其养成自我独立、乐于助人、富有责任心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3]。落实劳动教育既要专门开设教育活动,又应当将其贯彻融合在义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时代精神、劳动技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使其成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迈进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青少年教育工作方面,除了坚持传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人们还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生活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文化涵养等的重要性[4]。在此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中的全新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宗旨。小学语文教育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育教学,又要积极熔铸德智体美劳育人要素,在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知识水平高、综合实践能力强、价值观正确的青少年。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发挥语文知识的多种育人效能,能够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5]。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树立全面育人理念
各学科知识之间具有融合互通性,只要教师深入思考、挖掘,便可找到多种教学角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考试成绩为核心目标,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全面育人等育人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使得很多具有综合育人功能的语文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如果教师缺乏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劳动资源的意识,就会导致教学中缺乏多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融通,学生难以在语文课程中展开涉及劳动、道德、文化、实践等不同领域的交叉思考,知识体系存在单一性,育人质量不佳。
(二)劳动要素在各年级教材中的分布不够均衡
劳动教育十分重要,劳动素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劳动知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但分布不均衡。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学习需求,适时带领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知识阶段性教学为主要编排标准,对教师开展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活动提出了挑战。
(三)劳动教育路径单一
小学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天性爱玩,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难免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在此状况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说教式教学,面对多种劳动素材,经常以严肃地讲道理的方式教授劳动知识。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以被动姿态参与学习,面对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的劳动事务,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抗拒情绪,看似认真听取了教师的教导,实际上却没有从心底里认可劳动的价值。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劳动素材,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文本,以文化人
要将劳动要素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就要树立综合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以文化人,深入解读和挖掘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完成多角度的知识解析。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巧妙引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在同一知识体系中利用多种学习思维发现不同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课文《曹冲称象》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中有关劳动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结合语文与劳动的视角理解这一传统故事,掌握其中涉及劳动的综合性知识。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曹冲巧妙地为大象称体重的故事。教师可从称体重这一活動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曹冲在面对为大象称体重的难题时,想出了什么科学高效的方法准确地称出了大象的体重。这样的思考可鼓励学生学习曹冲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闪光点。
大象体型庞大,日常使用的称重器材难以满足测量需求,需要称象者积极思考具备可行性的称重方法。通过解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曹冲在称象过程中既没有怕麻烦,也没有按传统思维方式进行称重,而是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难题。这能够启发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不仅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还需要调动聪明才智,避免单纯利用蛮力和刻板思维,在劳动过程中要注重技巧的应用,只有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劳动过程才能更高效。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学习劳动知识,领略古人在劳动中体现的伟大智慧。
(二)充分利用插图,增强感染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利用语文课本中形象生动的插图素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思考和学习。图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展现劳动情景。
例如,在教学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纪实摄影作品和关于植树的视频素材,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植树这一劳动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形象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植树活动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展示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科普圖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植树劳动对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对于青少年儿童,图片是一种强大的感知工具,可作为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有力切入点。
(三)充分利用实践,提升知识融合性
实践出真知,知识离不开实践活动的验证。在小学语文劳动教育中,教师应针对某项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在教学课文《精卫填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和信念。例如,利用洗脸盆模拟大海,让学生搜集小石子,开启自己的“填海”体验。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需选择小鸟能够叼得动的小石子,还原精卫填海的情景。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小石子才能把“大海”填满,教师便可借机巧妙地引出“劳动不易”的教育话题教育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够达成目标。
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宝贵品质,提升认知能力、构思能力和话语组织能力,还能使其领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深切体验劳动的辛劳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更好地理解劳动的内在意义。
一些学生对劳动存在偏见,认为自己应当致力于知识学习、技术研发,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觉悟不高、劳动认知偏激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展示各种宝贵的劳动精神,组织开展情景再现式的劳动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觉悟,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
结语
劳动教育是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素材,能够深入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开展学科综合教育、交叉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巧妙融入劳动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培养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巧、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张娟娟.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21(43):5.
葛玉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家长,2021(30):132-133.
耿小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读写算,2021(27):91-92.
孙悦.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22.
吴红丽.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53-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