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务工子女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研究的问题梳理
2024-03-26高洁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积极响应国家的“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减轻务工子女的学业负担,并促进这类学生全面发展。对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改良措施,包括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以及改变学生认知偏差等。
关键词:“双减”政策;务工子女;学业负担;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务工子女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研究”(编号:BY[2023]G4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洁(1979—),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创新与改良,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综合发展。然而,考虑到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情况,他们受到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质量和效率上,还体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为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应结合外来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模式,纠正其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帮助他们快速融入集体,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外来务工子女指的是跟随父母到从业地生活并接受教育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学习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就语文学科学习而言,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长此以往,这类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将逐渐扩大,给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一定的阻碍[1]。
经过对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发现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许多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学习方法过于机械和僵硬,他们往往不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这两个重要环节,而将学习重点过多地放在了死记硬背上。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逐步消磨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其二,学习习惯不良。由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在课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不当的指导方式,未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这不仅阻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推進,而且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其三,学习能动性较低。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往往更加内向,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在教师不主动提问的情况下,他们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使得教师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习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总体而言,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高度重视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外来务工子女也十分珍惜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改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活跃、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其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以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全部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相悖,并且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熟练背诵古诗或课文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二)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全面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因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仍采用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语文知识,导致上课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若教学重点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思维模式会逐渐固化,难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学生认知偏差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对语文学科本质和特点的正确认识,导致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低下。语文作为一门重视积累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词汇、句子等语言素材,但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加之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课外积累。此外,许多学生在平衡各学科学习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并平衡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课后作业量,但这种教学方法加重了初中生的课业负担,与“双减”政策不符。因此,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使其自觉平衡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课后时间的利用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方法之一[2]。
(四)缺少评价机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工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城市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素质和个体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障教学效果,又要减轻学生身心压力,强化其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顺应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从传统单一、片面的教学思维中脱离出来,依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确保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教学模式的优化改良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外来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具有腼腆、内向、羞涩等特点,他们对于同学和教师的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等较为敏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学生学习情况,为其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鼓励外来务工子女踊跃发言,使其敢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3]。
其二,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知识较为枯燥乏味,需要大量记忆和背诵。为加快教学进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未能恰当地控制作业量,并且机械性的抄写作业偏多。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对此,教师应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充分掌握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如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对新鲜的事物较为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将它们融入语文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并逐步减少课后作业量。
(二)丰富教学模式
1.创设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思考、探索、感悟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有效缓解其学习压力。
以《苏州园林》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以真实感受到园林的古典美,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从被动接受语文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与文章情景相符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进入文章情景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符合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强其学习能动性。
2.优化课堂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反馈手段。通过合理的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外来务工子女往往由于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对教师的提问感到害怕,缺乏主动回答问题的意愿。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提问,精准掌握提问的时机,明确提问的对象和形式。例如,在充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能力和真实情况后,教师可以提出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务工子女将逐渐从被动提问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
3.小组合作教学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对此,教师需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城市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的良好沟通与协作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使外来务工子女感受到善意,主动接受他人的帮助,并积极向他人伸出援手。例如,在《孔乙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引导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分配角色,如孔乙己、掌柜、长衫主顾、短衣主顾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之间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4]。
4.开展实践活动
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题设定为“树”。在既定主题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和课后时间,对校园内的树、回家路上的树等进行观察。当学生对树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再在语文课堂上讲解树的来源和种类等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结合观察内容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外来务工子女更加深入地了解校园和所在城市,还能够拉近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三)改变学生认知
城市学生与外来务工子女在文学素养与学习能力上会因外界因素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其中,这两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外来务工子女之所以无法有效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正确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解析学习语文的价值和语文素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促使学生意识到认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全神贯注,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自主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时间,将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利用。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四)完善评价机制
为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需要创新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推动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师生互评。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以便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第二,生生互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指出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这种评价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三,鼓励式评价。许多外来务工子女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時,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并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在文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5]。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多元化评价手段的支持下,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对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受家庭环境和学习观念的影响,他们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因此,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和改良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减轻其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崔二美.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22.
杜天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学业成绩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李佳.浅议“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提质增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8):53-54.
王荟华.优化作业管理落实“双减”政策:“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管理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35-137.
李安锋.“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提质的五种方法[J].文科爱好者,202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