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县域学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4-03-26安利军

求知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思政教育双减

摘 要: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县域中学在思政教育方面应聚焦“双减”政策要求,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此,以“双减”作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具体路径进行探讨,如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学载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创新教学评价等,旨在改善当前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关键词:“双减”;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新时代‘双减政策下县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X26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利军(1980—),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日益感受到“双减”所带来的变化。为进一步激发“双减”的内生动力,让“双减”政策的实施获得更好的效果,学校需要重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确保“双减”政策下的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思政教育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认真落实思政学科教学工作,还应密切关注思政教育教学新路径的开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路径,以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提升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鉴于此,本文結合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双减”背景下如何对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

一、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不重视

目前,仍有部分初中生对思政课程缺少关注和重视,一方面,他们对思政课程的内涵属性认知不足,认为只要学习理论知识便可,不知道思政学科开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品德;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思政课程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他们往往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背诵一些知识,日常较少花费时间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且对学校组织的思政教育活动不够重视,参与度不高。

(二)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部分县域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学生还未完全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导致学生只能临时记忆,无法深入钻研。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消磨掉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初中生每天都能了解到社会时事政治,但部分教师不能将教材上的思政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时事联系起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学生会认为思政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进而逐渐丧失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2]。

(三)学生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背景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想文化,会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部分学生受到这些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责任意识不强,如认为父母的付出天经地义,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甚至肆意妄为,一旦与父母有矛盾就离家出走,不考虑父母的感受。部分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或者随意丢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二、“双减”背景下县域中学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双减”政策的实施注重对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现象、行为进行纠正,让教育回归本源,凸显育人功效。从这一层面来看,“双减”本身也属于一堂思政课。县域中学应乘着“双减”政策之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学校教书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思政教育,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3]。

1.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征及时代发展的脉络,融入符合中学生发展需求、与他们生活相贴近的教育素材,以此完善、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应当及时补充知识,在新的内容出现时,及时学习,并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及时传递给学生,切实满足学生实际所需。

2.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克服狭隘利己主义的关键所在。在“双减”背景下,县域中学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应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导向,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政教育,由此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期间,学校可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将其作为抵御不良价值观冲击的有力武器。教师可以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崇洋媚外,不盲目跟从,内外融通,为思政教育增添生机和活力。教师还可以将党史、传统美德等知识融入思政教学中,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看、听、辩、议、说、演、诵等多种形式,阐明中国深厚的历史,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4]。

3.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一个完整的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秉承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立自强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

(二)创新思政教学载体

“双减”政策强调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学校加快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提质增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中学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牢固树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以“大思政课”的思维,创新思政教学载体,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拓展课程载体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县域中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劳动课、美术课及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从而全方位、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比如,将思政课与劳动课结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在社会中默默奉献的人们,引导学生将他们当作榜样。之后,教师提问:“我们能为社会做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跟随社区志愿者一起慰问老人等。”[5]这样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积极帮助他人,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拓展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学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以“校园公共秩序”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楼梯间、操场等公共场所中,告诉学生在这些公共场所可能发生的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若看到了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或者可以在这些公共场所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告诉学生应遵守公共秩序。又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橱窗、校园标语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如在学校宣传栏上张贴海报,宣扬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再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如读书会、读书月等,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知识讲座、诗文朗诵活动等,学习党的历史,歌颂伟大祖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拓展课后服务载体

“双减”政策力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放松。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正确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鉴于此,学校应充分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对思政教育进行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6]。比如,在课后可通过小课堂的方式,以“弘扬劳动,劳动创造”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将教育载体搬至学校食堂,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宫保鸡丁、鸡蛋煎饼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做家务劳动的同时,懂得孝顺父母,懂得用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学校应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等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在“双减”背景下,县域中学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以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升华思想精神,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1.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实践基地

学校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此,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实践基地,并将其作为生物课、劳动课、科学课的课外“试验田”,将基地学习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创设特色研学课程

青年一代的发展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思政教育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教育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和理想范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学校应积极创设特色研学课程,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学课程中,以此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贴近历史,与革命先烈进行心灵对话,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创新教学评价

“双减”政策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因此,县域中学应重视对思政教育教学评价的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1.设置多元评价方式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2.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由此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如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双减”背景下,县域中学必须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创新思政教学评价等手段,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赵涛.新时代初中思政教学创新元素初探[J].成才之路,2022(33):121-124.

王雪玲.农村初中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5):114-116.

周莉萍,陈燕红.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J].家长,2022(13):100-102.

李方启.中学思政课育人功能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02.

马小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教育的措施[J].学周刊,2020(24):86-87.

林宇.教育信息化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5):42-46.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思政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