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4-03-26刘金涛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作业形式测评分层作业

刘金涛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常规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教学有效作业的设计要求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各得其所,体现情趣性,引起学生兴趣,体现实践性,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关键词】: 数学  分层作业   测评   激励  作业设计  作业形式

数学的学习,课堂是主战场,高效的作业,会对数学的学习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但是当今的现状是:

1.教师布置作业特点

(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作业本,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下,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吃不饱。这样的作业做了费时无效。

(2)作业量大,机械重复。

许多数学教师仍把“题海战术”奉为至胜法宝,把形形色色的资料抛向学生,让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2.学生完成作业现状

(1) 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

层次,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是否规范与否毫不关心。

(2)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否则能不做则不做,尤其是周末

作业。

(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认为自己会做不愿做,稍难的题目就缺

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师的讲评或抄袭他人。

先前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

因此,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

一、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 ,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二、研究的原则和内容、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本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辅导,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受益。

2.全面性原則

实验的操作过程首先从作业设计、指导、评价着手,但作业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个实验中,优化作业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在优化作业设计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和探究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题涉及到的理论书籍,并组织学习,在学习后上交一份学习心得体会或相关论文。

2、调查归因,寻找解决办法

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分析是我们实验的基础。通过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师的作业布置、辅导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量、完成与落实情况,研究学生完成作业中出现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师作业布置的问题,探究教师检查及批改的措施,总结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3、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至在作业中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懒做,很多时候应付了事,漫不经心,书写马虎,甚至抄袭。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一直依赖家长的“代教”、“代查”。种种不良习惯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拦路石。这种消极的作业状况,长此下去,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首先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其次,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正面诱导,让他们去发挥积极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

4、有效作业个案研究

个案的研究是典型的材料。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各自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或者在各学科中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和对比。或者截取某一作业的情景,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完成情况和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一次分析性剖析。同时要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适当地变换研究的个体和作业的类型,使其更有代表性。教师的个体的设计也要加强分析,特别是平行班,同学科,在不同的作业形式、要求时,对教师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感悟情况,都要作仔细的分析和比较,以求得在大面上的改进与提高。

5、分层分类,建立作业题集

(1)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的作业习惯、态度、兴趣,还要考虑家庭教育因素。

(2)研究数学作业的归类。分别从作业内容、形式、难易度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并研究作业形式、内容、难度、时间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匹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

(3)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作业实施分层管理,在作业布置、辅导、讲评上体现学生的层次性。不断调整分层管理的办法,不断积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和题集,在研究中期进行研讨交流。

6、课堂观摩,研究作业讲评

初步拟定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如下:获取作业反馈信息→整理作业信息→重组作业信息→课堂讲评→作业再设计。

一是创设高效型的作业讲评课,力求简单题型不讲或少讲;典型错例多讲或详讲;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再演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二是创设趣味型的作业讲评课堂,努力体现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快乐,在多媒体中感受快乐。

三是创设拓展型的作业讲评课堂,运用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设计作业进行巩固训练,有效扩大作业讲评的面。

7、挖掘资源,拓宽作业类型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巩固运用。如学习后的迁移式作业设计和设疑式作业设计。

二是挖掘网络资源,拓展作业空间。网络信息知识容量大,内容更新快,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屏弃全部“拿来主义”的陋习。

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实现作业的生活化。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往往来源于传统节日、地方习俗、社区资源、家庭亲情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8、研究有效作业与促进学生成绩的关联性

这是本次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通过资料积累、个案研究、数据分析,我们要着重分析有效作业对于促进学生成绩的关联性,形成结论,并向一定范围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培养学生自觉、自信、按时作业的习惯

3、初步探索出有利于促進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样本,建立分层分类题集。

4、挖掘社会资源,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辅导、反馈的能力

5、探索作业的分层、分类设计、指导策略,明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最合理作业形式和作业量。

6、通过有效作业的研究,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教师在班里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点带面地形成共性策略。

5、实验法。通过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个体之间、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单位时间内的作业对学科温故知新和学生学科素质提升的效果,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学生的最合理作业量。

老师授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效果的好坏主要通过学生做习题来体现。因此,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而是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伙伴”。老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布置课后作业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作业形式测评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语文作业形式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测评一款LED成像灯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对于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点滴思考
解析一款LED灯具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度测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优化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探究
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