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建强从毒犯胃络、瘀阻成积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之经验

2024-03-26郭军利张玮超刘嘉祎杜泽坤高天慈陈分乔

江苏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胃络胃体化生

李 鑫 郭军利 张玮超 刘嘉祎 杜泽坤 高天慈 陈分乔

(1.河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2.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7)

指导:梅建强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临床主要表现为胃部钝痛、嘈杂、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及胃脘部胀满等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其病理变化为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的固有腺体萎缩,伴或不伴有腺体化生[1]。现代医学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萎缩性胃炎和进展为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生)的重要原因,故治疗方法主要是根除Hp及对症治疗[2]。根除Hp虽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及控制胃黏膜炎症症状,但尚无彻底逆转胃黏膜萎缩以及肠化生状态的明确证据。中医治疗不仅能够控制、截断CAG病情进展,还能一定程度上逆转腺体肠化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3]。

梅建强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研究工作40余年,临证经验颇丰,在治疗CAG及逆转肠化生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梅师根据胃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认为胃受纳饮食,易感饮食之毒,毒邪猛烈,侵犯胃络,致使胃络受损,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瘀阻成积。梅师基于浊毒理论、络病理论并结合《丹溪心法》[4]中“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之说及“以通为顺”的基本治法,创新性提出“脾胃分治、通降解毒、行瘀化积”的治疗观,运用解毒、通络之法辨治CAG伴肠化生,临床获效满意。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其从毒犯胃络、瘀阻成积论治CAG伴肠化生之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责之毒犯胃络

中医治疗CAG具有悠久的历史,学者认为CAG多由饮食劳倦,或肝郁气滞,或禀赋不足,或气机阻滞所致,常涉及多个脏腑,尤与胃、脾、肝关系最为密切[5]。梅师取百家之所长并结合临证经验认为毒犯胃络是CAG发病及向肠化生进展的根本原因,而毒又有外受、内生之分,内、外毒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外毒侵袭机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胃体功能失常,阻碍脾胃运化,造成机体内饮食毒物堆积,进而形成内生毒邪;内生毒邪又会不断地损伤脏腑,引起正气不足,无法抵御外部毒邪,加重外毒入侵,胃络、胃膜进一步受损,形成恶性循环。综上,外受、内生之毒相互叠加共犯胃腑,长久以往导致胃腺体萎缩、肠化生。

1.1 秽浊入胃,毒自外受 外来毒邪主要指饮食之毒或Hp之类的特殊之毒。梅师将Hp归为外感“伏毒”,与外感六淫不同的是,Hp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发病隐袭,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其作为“伏毒”寄生于胃膜上,与机体争夺精微物质,致使正气乏源。当正气不足、阴阳失衡时,其作为毒邪阻滞气机,气机郁滞化火,衍生热毒,侵袭胃络,损伤胃膜。此外,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AG的发生,其中烧烤、腌渍之品具有大量亚硝酸盐等物质,过量长期服用极易引起胃络损伤,导致胃腺体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6-7]。现代医学证实,频繁吃烧烤、腌渍等食物会增加罹患CAG及诱发胃癌的风险[8-9]。

1.2 饮食堆积,毒自内生 胃为传化之腑,以通为顺。《临证指南医案》[10]212有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一旦气机郁滞,枢机不畅,水液停聚而化浊毒,谷停滞久亦化热生毒。《医学正传·胃脘痛》[11]提出:“初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停滞,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司,水液停聚,日久化浊成毒。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12]认为湿多秽浊,易化毒生热,热毒瘀结是导致CAG发生及向肠化生进展的重要原因。梅师亦指出,浊邪阻碍中焦气机,致使脾胃升降失常,进一步加重湿浊之毒内生。

2 病机关键为瘀阻成积

现代医学认为,CAG多是慢性炎症长期作用胃黏膜的结果。梅师认为,胃络瘀阻是胃黏膜萎缩的中心环节,也是发展为肠化生阶段甚至癌变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瘀阻成积是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

2.1 胃络瘀阻是胃黏膜萎缩的中心环节 胃络将富含着水谷精微之气、营气、卫气的血液输到经脉之中,运行全身以供养脏腑器官,同时将胃体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输送到体外,维持着胃体组织的稳态。《灵枢·终始》[13]26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428明确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若CAG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毒邪侵犯胃络日久,易造成气血凝滞,而成瘀阻。胃络瘀阻日渐加重,毒瘀胶结,氤氲难化,持续阻滞胃络,导致胃络运化气血功能严重受损容易彻底阻塞气血运行。气不布津,血不养胃,此时胃黏膜呈现为苍灰色,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脾胃功能严重失常,胃失滋润荣养而腺体减少导致胃黏膜萎缩,出现胃部钝痛、嘈杂等不适症状。而CAG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这与浊毒黏性重浊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亦与络病发病易入难出的特点相似[14]。梅师多年临证发现,致病毒邪侵犯胃黏膜,易引起胃黏膜血管病变,故而提出胃络瘀阻是胃黏膜萎缩的中心环节,也是发展为肠化生阶段甚至癌变的重要病理基础。

2.2 瘀阻成积是胃黏膜萎缩发展为肠化生的关键因素 毒邪侵犯,胃络受损,脉络瘀阻,气血不畅,津液停聚,久则成积。《灵枢·百病始生》[13]111言:“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指出毒邪久聚络脉,稽留不去,瘀阻过久成积。又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13]112,指出积乃瘀血不散与津液不布积聚而成。血在络中运行,津血在络脉末端互渗互换,凝滞不畅而成瘀阻。现代医学解释为胃膜血管因缺血缺氧发生痉挛、破裂,导致胃黏膜腺体得不到充足的津血滋养,进而致使腺体分泌减少,最终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15]。梅师认为,胃上皮细胞之所以转化为肠上皮细胞,是“物极必化”的结果。当机体某些细胞出现坏死消亡,很快便有新的细胞出现并替代缺损的“空位”,以维持结构的稳态。“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16]348,“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16]369,当事物上升到定点或达到高峰时,易转变成新的事物。“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CAG伴肠化的发生发展可追溯至几年、几十年前由最初的胃部轻微炎症开始,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最后形成胃腺体萎缩、肠化生,属“量变”条件满足后产生的“质变”结果。

3 治疗当以解毒通络、行瘀化积为主

3.1 解毒邪之黏滞,通胃络之畅达 梅师认为,CAG伴肠化生的根本病因是内、外毒邪侵犯胃络,故可运用解毒通络法解毒邪之黏滞以通胃络之畅达,自拟解毒通络方化裁治之。方中藿香、佩兰解外受、内生之毒,当归、白芍、川芎、茯苓通胃络黏滞之气血。藿香味辛性微温,能够芳香避秽化浊、通利九窍,能散邪气、祛浊毒;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开胃,既能清除内生浊毒,又能驱除外感浊毒,与藿香相须为用,共奏解毒之功,可有效缓解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等症[17-18];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相伍取当归芍药散之意,梅师认为当归芍药散虽为妇科病常用方,但其本意不离调肝理脾、行气活血,故而用之,正如《时病论》[19]所言:“在医者,必须临证权衡……不可拘于某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得能随机应变,则沉疴未有不起也。”当归活血补血、白芍养血柔肝,两者有通肝体、活肝血之功,肝血足则肝气疏;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定志、温经止血,其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行其所积,予毒邪从小便而出。脾胃既生毒邪,其气本虚,其体本弱,更易受肝气袭扰,加重毒邪结聚。而四者合用可使肝血活、肝气舒、胃络通,毒邪难聚,毒瘀难结。

3.2 行瘀血之阻滞,化胃体之瘀积 梅师认为,CAG伴肠化生的病机关键在于胃络瘀阻成积,故可运用行瘀化积法行瘀血之阻滞以化胃体之瘀积,在解毒通络方基础上加用青皮、蒲公英、蒲黄、五灵脂、三七等活血化瘀消积之品。梅师认为,毒热入络进血,煎熬血液,致使血液黏稠,运行缓慢,易在脉道中瘀积,形成积块,故选用青皮、蒲公英既清瘀热,又通胃络、消积结,二者合用能显著改善胃脘部疼痛不适等症,甚至逆转肠化生。胃络瘀阻是CAG进展的重要病理过程,梅师认为应用化瘀通络药是阻断炎症向肠化生发展的关键手段。蒲黄善于活血行瘀、收敛止血,兼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五灵脂善通利血脉,具有活血止痛、散瘀止血功效,与蒲黄相伍取失笑散之意;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的特点。三者相伍,功专行瘀以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使气血充养胃体,疼痛自解。生甘草防诸药猛烈伤正,调和诸药。

4 验案举隅

王某某,男,64岁。2023年2月15日初诊。

主诉:间断胃部胀满半年余。平素嗜食油腻辛辣之品,既往饮酒30余年。半年前饮酒后出现胃部胀满不适,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于当地医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理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中度肠上皮化生。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0 mg/次,1次/d),烧心反酸症状缓解,胃部胀满不适仍间断发作。病情时有反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梅师门诊。刻下:胃部胀满间断发作,食后为甚,偶有胃痛,烧心,嗳气,口干口苦,食欲减退,纳食不香,寐一般,小便可,大便稍不成形,一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肠上皮化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生);中医诊断:胃痛(浊毒犯胃、瘀热内阻证)。治以解毒行瘀,通络化积。予解毒通络方合失笑散加味。处方:

藿香15 g,佩兰12 g,当归12 g,白芍15 g,川芎9 g,茯苓15 g,青皮12 g,蒲公英20 g,蒲黄9 g,五灵脂6 g,三七4 g,生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另嘱清淡饮食,戒酒。

2023年3月1日二诊:患者胃脘部胀满稍减轻,偶隐痛,仍觉口干口苦,偶烧心、反酸,纳可,眠可,二便可,舌暗、苔黄腻,脉弦滑。予初诊方加麦冬15 g、石斛6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6 g,14剂。

2023年3月15日三诊:患者胃脘部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调摄饮食、调畅情志,予二诊方去白花蛇舌草、黄连,21剂。

3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黏膜轻度慢性炎症,轻度肠上皮化生。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品,长期饮酒损伤脾胃,滋生湿浊、饮食之外毒客于胃体,阻滞胃气通降,致使胃气上逆,故而胃脘部胀满、胃痛、反酸、嗳气;胃体通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胃络瘀阻,故而胃痛;胃受纳不畅,故而食欲减退、纳食不香;毒聚久则化热,燔灼津液,故而有烧心、口干口苦之症。梅师四诊合参,辨为浊毒犯胃、瘀热内阻证,以解毒行瘀、通络化积为治法,方选解毒通络方合失笑散加味。患者因病程日久,瘀热耗伤阴液,使胃阴不足,胃体失养,故口干口苦之症难解,故二诊时加用麦冬、石斛益胃生津,以滋养胃体;黄连尤善清中焦湿热毒邪,与白花蛇舌草合用可消口苦。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故去白花蛇舌草、黄连防久服苦寒伤胃。药证合拍,炎症得消,肠化得逆。

5 结语

梅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病因责之外受、内生之毒侵犯胃络,强调胃络瘀阻是胃黏膜萎缩的中心环节,而瘀阻成积是胃黏膜萎缩向肠化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临证应以解毒通络、行瘀化积为基本治法,以解毒通络方为基本方进行化裁,通过解毒邪、行瘀血,达标本兼顾之目的。同时,梅师强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病病程较长,短期治疗难以痊愈,需嘱患者配合长期治疗,并重视饮食调摄,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方能转愈。

猜你喜欢

胃络胃体化生
基于《灵枢·营卫生会》探讨胃络与胃、三焦的关系
“胃络”应用及其内涵演变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析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胃腑荣通定汤治疗胃络瘀阻型胃炎的临床分析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
消化不良病人胃窦胃体内镜表现及病理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