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3-25王颖彭雪莉张洁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8期
关键词:次数效能心功能

王颖,彭雪莉,张洁

邳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邳州 221300

调查数据显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患病率为1.3%,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1]。长期的慢性疾病使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发生变化[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其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4]。研究显示,自我行为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重要作用[5]。自我行为管理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6],均可以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7]。因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9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队列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自我行为管理、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现状及相关性、探讨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便利 抽取2022 年2 月—2023 年3 月就诊于邳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的慢性心衰患者92 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8]诊断标准;年龄超过18 周岁;患者知情、主动参与。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消耗性疾病等;原有肢体残疾、运动障碍等。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伦理委员会监督下进行,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1.2 方法

1.2.1 评价工具 本研究采用以下评价工具:

(1)本院自制一般资料问卷由人口学资料、心功能分级、年住院次数、慢病数量组成。

(2)自我行为管理:采用中文版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elf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SMBS)[9]该 量表4 个维度20 个问题,分别赋值1~4 分,总得分范围20~80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总得分定义:自我行为管理水平较差:20~40 分;自我行为管理水平中等:41~60 分;自我行为管理水平较高:61~80 分。

(3)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10](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该量表共有8 个维度,量表总分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得分40 分及以下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得分41~60 分表示生活质量水平中等,得分61~80 分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较高,得分80 分以上表示生活质量水平高。

(4)自我效能:采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王才康等[11]2001 年汉化,包括10 个条目,各项目均为1~4 分,总分范围10~40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得分10~20 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较低,21~30 分表示自我效能感一般,31~40 分表示自我效能感较高。

1.2.2 问卷回收 问卷一般在患者入院次日下午发放,由患者自主独立填写,对于读写障碍的老年患者,由护理人员采用同一语气进行宣读后由患者独立自愿说出结果,由研究者协助填写。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承诺患者该问卷调查仅作为科研使用不做他用。问卷作答时间约15~2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6.0 和R 4.1.2软件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对人口统计学特征信息等数据检验其正态性。连续性质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以频率(百分比)形式进行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影响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 取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92 份,最终有9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入本研究,年龄范围60~84 岁,平均(68.53±8.54)岁。见表1。

表1 92例入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得分现状 对9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自我行为管理、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后,结果如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行为管理得分(55.33±8.34)分,其中自我行为管理得分60 分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仅有21 人,占比22.83%,自我行为管理得分低于40 分的患者有27 人,占比29.3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23.58±3.26)分、生活质量得分(51.38±9.66)分。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对回收的9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问卷调查得分进行汇总后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性结果如下:自我行为管理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间呈正相关(r=0.413,P=0.006);自我效能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间呈正相关(r=0.335,P=0.016)。

2.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汇总后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心功能分级、年住院次数、自我行为管理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P<0.05)。见表2。

表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2.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作为因变量,以表2 中P<0.05 的因素(家庭人均收入、心功能分级、年住院次数、自我行为管理及自我效能感得分)为自变量,赋值如下:家庭人均收入(<3000=0,3000~6000=1,>6000=2)、心功能分级(Ⅱ级=0,Ⅲ级=1,Ⅳ级=2)、年住院次数(输入原值)、自我行为管理得分(输入原值)及自我效能感得分(输入原值),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收入、心功能分级、年住院次数、自我行为管理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因素(P<0.05)。见表3。

表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这与既往慢性病患者的研究结果[12-13]相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处于心脏功能低水平供给状态,泵血功能无法满足患者机体需要,患者可能出现憋喘、头晕、贫血等症状,来自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感可能是其生活质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自我行为管理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均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临床护理人员可根据本研究结果,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和自我效能感,包括使用互联网+、同伴支持教育等方式进行,均有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心功能分级、年住院次数、自我行为管理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面对疾病治疗时,经济负担相对较小,收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王汕珊等[14]的研究中被证实。心功能分级和年住院次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的患者,当心脏泵血量不足时,机体对心肌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下降,致使患者疾病感知增强、症状体验显著,身体症状的出现是生活质量下降的标志之一。年住院次数越多的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相对较差,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其生活质量水平不高。作为临床护理人员,针对低收入、心功能分级差、住院次数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和自我效能感方面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次数效能心功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依据“次数”求概率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