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赋能:劳动清单校本化实施新实践
2024-03-25黄玲波
黄玲波
摘要: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本文立足校情学情,通过“数据把脉”“梯度架构”“项目学习”“专常结合”“多维共育”“评价赋能”等策略,开发并实施学校校本化的劳动清单,从而丰盈劳动课程资源,提升劳动活动品质,开拓劳动实践的深度,让学生的劳动素养在真实、个性化的劳动实践中蓬勃生长。
关键词:劳动清单 校本化 实施实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1]因此,学校需要从全面育人高度定位学校劳动教育,注重统整与融合,关注特色与发展,最终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与校本化、课程化落地。这是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方向,也是具体实施的新路径。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如果仅仅按部就班地开展学校劳动教育,难免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不好吃”等现象,因而劳动教育需要展现“个性需求”,需要“量身定制”,需要“因校制宜”。只有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贴合学生需求的特色劳动清单,依托校本化劳动清单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让劳动教育在不同的校园沃土中真正地落地生根,百花齐放。
一、聚焦内涵:探索劳动清单校本化开发新样态
(一)数据助力,把脉真实需求
学校组建校本化劳动清单开发团队,首先对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关于劳动教育、劳动需求等内容的摸底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准确把脉学生、学校、家庭、老师等各方的真实需求。然后结合自身班级实际,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多次召开研讨会议:重组了省编教材《劳动》内容,融合了学校文化特色,统整了家乡地域文化,兼顾了师生、家校社的真实需求,最终设计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个性化、课程化的劳动教育清单——《劳动36技》。
个性化清单《劳动36技》设置的劳动技能,既有必备36技,也有各年段的自选技能,双线并进,“必”“选”结合,故称之为“36技+”,即关注共性综合素养,也关注孩子个性发展需求。在必备36技中兼顾生活、生产、服务性劳动,分为六大板块:“我们长大啦、我是值日生、小鬼学当家、莲娃美食秀、我是小农夫、红马甲行动”。自选技能中的“生活小达人”板块有“洗晒衣服”“挂号就医”等生活技能;“家乡物产秀”则结合家乡特产有“摘桃行李”“摘茶叶”“烧炒年糕”“包小笼包”等特色劳动项目。
(二)梯度架构,关注学生发展
劳动清单课程化编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规律,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任务巧妙地融入劳动清单中,注重不同年级任务的进阶,由易到难进行衔接,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促使学生在实操中巩固劳动技能,同时树立劳动自信。清单中高年级的劳动项目可作为低年级的发展目标,而低年级的劳动项目则是高年级必须做到的基础内容,以此保障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个性化劳动清单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施体系。
二、融合实践:开拓劳动清单校本化实施新路径
(一)PBL学习,提升劳动品质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以问题为驱动的跨学科探究性学习,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之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将学习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与共同分享,从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校本化劳动清单也是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打破学科界限,关注内容整合,从而助推劳动教育的整校推进与扎实、有效、深度开展。
例如:《生活小达人——我的风筝我做主》项目活动源于全班的一个小问卷:你放过风筝吗?你家里有风筝吗?你的風筝是自己制作的吗?……从问卷可以看出,全班学生基本都放过风筝,但家里存有风筝的不多,自己制作风筝的更是凤毛麟角。即使自己制作过风筝的学生,也只是进行了半成品的涂色或简单的装线而已,真正完整地设计制作过风筝的学生几乎没有。而事实上学生们对风筝的创意设计、DIY制作是非常感兴趣的,对亲手为自己定制一只独一无二的风筝,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集“探究、设计、制作、创意、放飞、分享”等系列任务为一体的“我的风筝我做主”劳动实践活动,在大家伙的殷切期待中应然而启。
整个项目活动分为五个子任务:“筝史悠悠共探究”“筝奇斗艳巧设计”“筝筝日上细制作”“筝舞蓝天齐飞翔”“筝情相约同分享”。活动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全员、全程、全心地投入到以风筝为主题的“真任务”“真实践”“真劳动”之中。
(二)专常融合,搭建展示舞台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孩子梯度设计的“专项技能”——《劳动36技》外,我们还开发了十大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称之为“常态活动”。由学校少先队组织定期举行劳动技能比拼或展示活动:从“自理自立达人赛”到“亲子劳动周周约”“劳动技能月月拼”……形式不一,周期不定,各展其能。这些主题活动是校本课程常态落地的有效助推剂和个性化劳动技能展示的大舞台。
例如,“最美劳动者红花赞”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制作小红花,在双休日走上街道社区,寻找坚守在岗位第一线的劳动者,为他们送上一朵小红花,表示敬意与感谢。又如:学校莲韵阅读吧的桌椅脏了,校园志愿者们纷纷拿上抹布、板擦,捋起袖子一干就是一个中午,看着焕然一新的阅读吧,孩子们收获的是劳动后的甜蜜与快乐,“爱心公益志愿行”活动就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行动着。“名家课堂手艺传”活动,每学期学校邀请各行各业劳动达人进校园传授“独家秘诀”,传统手艺口耳相授,薪火相传……
(三)多维共育,打造实践共同体
真实的劳动教育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密切联系的空间中,只有三方联动、协同推进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全维度的发展。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打造“家校社”劳动清单实践共同体,实现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价值。[2]
1.课时保证。学校勞动教育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除了每周一节劳动必修课(周五下午第3节)外,统筹综合实践、拓展课、班团队课、劳动周等,在课时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2.教材互补。学校把省编《劳动》和校本教材《劳动36技》中的活动进行整合,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延展,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了劳动教育的精神大餐。
3.全科融合。我们不仅有专题活动、专项劳动教育时间,学校还注重劳动教育的全学科渗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情境和资源,挖掘、活用这些劳动素材,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每一个老师都是劳动教育的引领者,每一门课都是劳动教育的实践舞台。
4.三位一体。在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好“硬指标”的同时,还需利用好“家庭课堂”,让家长转变观念,舍得“用”孩子。如果说学校的劳动教育是主体的话,那么家庭、社会的劳动实践就如双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三者各司其职,持之以恒,实现劳动教育的多频共振,增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让劳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社会化。[3]
三、数字赋能:开创劳动清单校本化评价新机制
劳动教育的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和经历。成功或失败,都是收获与成长。所以我们坚持以鼓励为主,多点赞学生在劳动中收获了什么。同时,根据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原则,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纸质与信息化互补的形式,关注孩子们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式多种化的劳动评价,搭建起学生、学校、家庭多方共评的纵横交替的“立体化”的评价机制。[4]
纸质化评价运用的是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五彩莲娃”评价体系:“莲蓬券(尚德莲娃)”“莲子券(启智莲娃)”“莲叶券(健体莲娃)”“莲花券(致美莲娃)”“莲藕券(善劳莲娃)”,通过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和学生自主申请多个维度,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评价。其中“莲藕券(善劳莲娃)”专为劳动教育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的评价。[5]
信息化评价,是指运用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即时记录孩子们的点滴表现,同时借助大数据,生成每个孩子长期性、对比性的综合评价,力求让评价过程化、精准化、可视化。
古有“三十六计”,每一计可一决胜负定乾坤;今看校园劳动“三十六技”,每一技皆可傍身促成长。个性化劳动清单《劳动36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构筑了劳动教材从“省编单一”到“综合互补”“量身定制”的新样态,开创了劳动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校本化、体系化的新路径,助推了劳动教育真正地“落地生根”与“减负提质”,实现了家校社劳育共同体的“携手共进”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教育部,2022.
[2]李伟,家庭 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开展劳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宁夏教 育,2022(10):34-36.
[3]章振乐.家务劳动清单:落实家庭劳动教育[J].教育家,2022(19):48-49.
[4]高芬.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尚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例[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2):2.
[5]钱丽娟.真实情境下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J].教学与管理,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