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老农治国、皇帝集权的王朝

2024-03-25胡阿祥

古典文学知识 2024年2期
关键词:集权朱元璋皇帝

胡阿祥

上一篇说到,大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非汉民族作为统治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因为这个“第一”,决定了元朝的诸多特点。而顺着这个思路来说明朝,大明王朝既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汉族作为统治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也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开国皇帝出身贫苦农民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因为这两个“最后”,又决定了明朝在当时以及在后世的诸多特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非常传奇,看看吴晗先生《朱元璋传》目录中他身份的变化,就能略知大概:小行童、游方僧、九夫长、小军官、大元帅、吴国公、吴王、开国皇帝。这一系列身份的提升,又是在1344年到1368年的24年中完成的。至于这位出身贫苦农民、在位31年、享年71岁的洪武大帝为明朝确立的制度基调,笔者觉得一言以蔽之,就是“老农治国”。此话怎说?不妨举些例子。

老农治国

比如他厉行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国农民的优良本色。朱元璋贵为天子,日常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的龙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床上的被褥则是旧衣服缝补起来的。不仅自家节俭,他对别人的浪费也不容忍。《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有一天,朱元璋见到一位官员“衣极鲜丽,问制用几何,曰五百贯”,于是苛责道:“农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蚕妇缲丝缉麻,缕积寸成,其劳既已甚矣……食唯粗粝,衣唯垢弊而已。今汝席父兄之庇,生长膏粱纨绮之下,农桑勤苦,邈无闻知,一衣制及五百贯,此农民数口之家一岁之资也。而尔费之于一衣,骄奢若此,岂不暴殄,自今切宜戒之!”

比如他严惩贪腐。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中,元朝的吏治腐败、官员贪污,大概位居首位。曾经过着“叫花子”日子的朱元璋,对此当然是深恶痛绝,所以朱元璋特别重视廉政建设,惩治贪腐也绝不手软。一方面,他常以“水井”打比方,告诫新启用的官员,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这就好比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却能天天汲取,养活一家老小;若是从外面取水灌入井中,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另一方面,朱元璋真可谓铁腕肃贪,比如凡贪污赃银六十两以上者,就要被“剥皮实草”,即在剥下的贪官皮囊里,填充稻草與石灰,树立在公堂之上,警示继任者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囊”就是他的下场。诸如此类的残酷措施,使得明朝起码在制度上成为中国历史上吏治最严的朝代之一。

比如他优待皇族成员。乡间的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深信血浓于水的道理,对于别人哪怕小时的伙伴、开国的功臣,那是一万个不放心,对于皇族成员,则养之唯恐不厚。他不仅重启了后来造成诸多麻烦的藩王制度,而且给予皇室子弟特别优厚的待遇,爵位世袭、俸禄超高,占有大量土地、获得大量赏赐、拥有诸多政治特权,如此等等,可以说,明朝的皇族宗室得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待遇,但也制造了人口规模罕见的皇室家族。朱元璋本人的生育能力就十分突出,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他又鼓励后代们多生子女,为老朱家添砖加瓦。据说到了万历年间,老朱家的子嗣就达到八万多人,明朝末年时,则推测约在百万之巨。而令人感慨的是,这些洪武爷寄予厚望的百万子孙们,到了明朝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却宁愿死在金山银山上,也不愿拿出一分钱来奉献财政极为困难的朝廷。

比如他视天下为自家私物,这表现在方方面面。朱元璋本人非常勤政,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休息过一天。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不是吹牛皮。如据史书记载,洪武十八年九月中旬的八天里,他批阅各种奏札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札200多份,处理国事400多件。这样的工作量当然让他疲惫不堪,所以朱元璋曾经自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一度十分羡慕江南富翁“日高丈五犹披被”的悠闲生活。朱元璋又着力培养继承人太子朱标,安排朱标外出考察,以知鞍马之劳、百姓艰难、风俗美恶、创业不易,安排了一大批道德老成的名儒端士辅导太子,传授“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而当性情仁厚的太子朱标劝谏父皇不要“诛杀太滥,恐伤和气”时,朱元璋没有作声,第二天却故意把根棘杖丢在地上,叫太子拾起来,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于是笑道:“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由这样的一语双关,又可见朱元璋之诛杀功臣,也有为太子去除障碍、永葆朱家天下千秋万代的考虑,这就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家天下”的政治逻辑吧!

“祖制”不可违

这样“家天下”的政治逻辑,反映到朱元璋“老农治国”并且定为“祖制”的系统做法上,其结果就是明朝把中国古代的集权专制制度发展到了巅峰,即从秦汉统一后的集权中央,变成了明朝的集权皇帝。在这个过程中,臣子的地位是越来越低,比如宋朝以前,臣子是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的,到了宋朝,就站着说话了,再到明朝,不但不许坐,连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而且说错了话、上了触怒圣颜的奏疏,动辄被施以廷杖,就是拖出去用板子痛打屁股,终明一代,廷杖作为威慑臣子、维护皇权的手段,经常被滥用,这与宋朝不杀文臣、不杀言官的规定,简直有云泥之别。相应地,皇帝的地位是越来越高,到了明朝,皇帝更是“宸衷独断”。比如朱元璋不能容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所以定为“祖制”地彻底废除了。废相之后,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职,有事直接向皇帝请示。当然皇帝一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于是形成了选些文臣学士到内廷殿阁值勤,备皇帝顾问、帮皇帝做事、对皇帝负责的“内阁制”,然而阁臣无论权势多重,毕竟属于皇帝“秘书”的角色,缺乏独立意志;待到明朝中后期,阁臣接到奏疏文书,先以墨笔将批答文字写在票签上,再送请皇帝批准,但不少皇帝懒政不上朝,又宠信宦官,遂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这又造成了宦官的专权,典型者如英宗朝的王振、曹吉祥,武宗朝的刘瑾,熹宗朝的魏忠贤,然而宦官者,仍只是皇帝的家奴而已。皇帝又依靠其爪牙,诸如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对天下百官实施严密的政治统治与人身控制。要之,这样的皇帝集权制度,虽然从角色上看,包括了皇帝、阁臣、宦官、特务,但从根本上说,只是皇帝一人的“宸衷独断”。

再说“外朝”除了六部以外的制度架构。洪武帝制度革新的核心原则,仍是皇帝高度集权。如在省级地方,分设都、布、按三司,都指挥使司管军政,布政使司管民事、财政,按察使司管司法、治安,三者之间的事权与职守互不统属而又相互监督,便于中央集权。在中央,同样“权不专于一司”,而且各部门之间“彼此颉颃”“犬牙相制”,如设立五军都督府,以分散军权;设立“三法司”,即刑部掌管审理,都察院掌管纠察,大理寺负责复核,至于重刑,仍须提交皇帝最终裁定。总之,这样的制度意在达到“事皆朝廷总之”的目的,最后的权力又都集中到了皇帝那里。所以笔者把明朝定位为中国历史上皇帝最为集权的统一王朝。

这样的皇帝最为集权的明朝,奠定于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而作用于此后的两百多年,这就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明朝的“祖制”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祖制”最具特点,对王朝的影响也最大。一方面,精明而強干的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的制度法令,为后代编织了一张严密周全的保护网,并且屡屡强调,祖制不可冒犯,不能改变;另一方面,从皇帝到官员,在谨守“祖制”的状况下,又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缺乏进取的局面。以言皇帝,明朝皇帝在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后,多属平庸之辈,不仅无力掌控权力制衡,反而陷身于“祖制”设定的重重束缚中,遂导致了多位皇帝的畸形人格和极端举动。如武宗正德皇帝四处巡幸,疏于政务,游戏国事;世宗嘉靖皇帝长年不上朝,沉溺道教青词,无视天下灾异;神宗万历皇帝沉溺酒色,嗜财如命,深居内宫,荒政怠政;熹宗天启皇帝醉心于泥、瓦、木、漆匠活,乐此不疲,致使大权旁落。以言百官,处处受到“祖制”的羁绊,于是各安其分,因循守旧,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缺乏创新精神,有明一代除了张居正改革外,几乎没有其他大刀阔斧的激进改革便是极好的例证,而张居正改革付出的代价是,张居正离世不久,就被神宗皇帝下令抄家,以罪状示天下,乃至险遭开棺鞭尸,家属则或被饿死或遭流放。要之,太祖皇帝为了确保朱家天下长治久安而制定的事无巨细、覆盖极为系统全面的《皇明祖训》《太祖宝训》等等,把大明王朝“训”成了一个整体缺乏生气、基本无法变通、进取不足、保守有余的王朝,而明朝最终覆灭的深层原因与此关系甚大。

当然,“宸衷独断”、遵循“祖制”、进取不足等方面,虽是明朝最为突出的政治特点,我们却也不能否认明朝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毕竟除了帝王将相以外,历史也是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芸芸众生的历史。如明朝的小说,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长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短篇小说集,琳琅满目;明朝科技的成就,由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体现出的造船技术、航海设备、海上保障,就可见一斑;明朝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市镇的大量涌现、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是空前的。所以无论明朝是怎样兴衰成败的,明朝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朝代。

记挂大明

明朝的重要性,也体现在1644年三月大明正统王朝灭亡以后很长的时段里,人们总是记挂着明朝,而且这种记挂还往往转变为现实的行动。比如清初诸多的“南明”政权,奉明正朔的台湾郑氏政权(郑森、郑经、郑克塽),民间秘密组织如天地会、洪门一类,都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为目标;到了清末,反清复明的各种力量更为繁杂,其中,1894年以孙文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成立的团体“兴中会”,入会盟书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与元末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与清初的“反清复明”,表面意思是一致的。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作为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孙文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这次拜谒活动,以孙文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从内容上看,两个文告大同小异,都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我高皇帝”朱元璋的“在天之灵”。所以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正统观念,那么1912年创立的中华民国,也就仿佛大明的重建。至于民国时代中华民族受人欺负时,我们喜欢谈论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谈论戚继光痛击倭寇的功业,也都是些有意思的现象。如此,从理解清朝以至中华民国的历史而言,大明王朝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同样有些意思的社会现象是,这十几年来,“明史热”又几度飘红,电视上热播的洪武皇帝、大脚马皇后、大头太子朱标、明成祖朱棣、嘉靖皇帝、张居正等,势头压过了清宫剧,改变了历史剧由清宫戏垄断的局面;重新火爆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明史图书,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而以明史为主题的官方讲坛与民间讲座,也是方兴未艾;如此等等。甚至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景观—何以如此呢?从深层的文化心理看,这应当与明朝乃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有关吧。

猜你喜欢

集权朱元璋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朱元璋杀牛
皇帝怎么吃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与叫花鸡
企业集权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现实选择
集权与分权
朱元璋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