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和根腐病发生与防治

2024-03-25刘瑞云张晓菲刘昕琰

种子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根腐病蚜虫病斑

刘瑞云,张晓菲*,岳 焯,刘昕琰

(1.封丘县种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新乡 453300;2.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大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食用油原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大豆种植中,常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1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大豆种植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会造成大豆减产13%左右,严重时会减产30%~50%[1]。该病害在嫩荚期呈现发病趋势,鼓粒期为发病旺盛期,每年7—8 月高温多雨会加重病情。

1.1 为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如果种子携带病菌,幼苗会出现圆形或者半圆形褐色病斑,天气干燥,病斑逐渐向外扩散蔓延,遇到低温、降水多等适宜天气病斑逐渐扩散,造成幼苗枯死;一旦成株期叶片染病,患病部位出现褪绿色小圆斑,之后逐渐扩散蔓延,形成灰色或黑褐色椭圆形不规则病斑,在潮湿天气条件下,叶片背面会出现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被病斑覆盖,造成叶片枯死甚至脱落。

1.2 发生特点

大豆灰斑病是由大豆尾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者棍棒状,寄主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分布在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上。病菌会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残留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第2 年环境条件适合时成为主要侵染源。在大豆嫩荚期发病症状明显,鼓粒期是病害扩散蔓延时期,遇到高温降水天气,病情逐渐加重。通常情况下,2 d 后分生孢子的感染力逐渐下降,6 d 后会彻底失去生命力[2]。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较高,在水环境中最佳,一旦温度适宜,浸泡1 h 分生孢子就能萌发,在温度25 ℃的条件下,4~7 d 之后能够产生1 代。在气候干燥环境下,发病明显减轻。

1.3 发病原因

1.3.1 栽培管理因素

大豆栽植密度不科学,影响田间的通风性和采光性,导致局部温度和湿度过高,利于病菌生长和繁殖,会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概率;未科学翻耕土壤,导致田间越冬菌源数量增多,都会导致大豆灰斑病的发生。连续多年重茬种植大豆,病原菌数量积累过多,如遇适宜病原菌生长的环境就会大面积暴发灰斑病。

1.3.2 环境因素

试验表明,大豆灰斑病孢子萌发要有适合的温度,最低温度为12 ℃,最适合的温度为21~26 ℃,一旦超过35 ℃会影响孢子的萌发速度。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如遇连续降水天气,会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孢子萌发率上升,增加发病率。

1.4 主要防治方法

1.4.1 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

从当前大豆种植情况来看,合丰29、合丰34、合丰49 都是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种植抗性强的大豆品种,也会使大豆丧失抗病性。

1.4.2 农业防治技术

1)种植地选择。应选择没有感染病害的田块,有条件的种植户选择2 年以上轮作地块,或者在秋季收获之后翻耕田地,将病菌翻到土壤表面,减少土壤中的越冬病菌数量。

2)科学选种。种子携带病菌也是大豆灰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没有病菌的大豆种子,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

3)加强田间管理。为了减少灰霉病的发生,加强大豆种植田间管理,控制种植密度,清理杂草,减少病菌数量。

1.4.3 化学防治

如果是大豆灰斑病的流行年份,叶片发病之后,选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对准患病的叶片喷施1 次,在花荚期再喷药,防治效果好。在发病盛期,选择50%多菌灵1 000 倍液,间隔7~10 d 喷药1 次,连续喷施2~3 次。

2 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也是大豆生长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又称大豆花叶病,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1 为害症状

2.1.1 叶片症状

大豆病毒病对嫩叶的为害比较大,主要包括以下3 种症状类型。

1)重花叶型。患病叶片会出现黄绿相间病斑,叶脉逐渐呈褐色并且弯曲,叶片皱缩。随着病害蔓延,叶脉逐渐坏死,影响大豆植株正常生长,造成植株矮小。

2)皱缩花叶行。发病后的叶片皱缩和歪扭,植株生长缓慢,造成大豆结荚率下降。

3)轻花叶行。通过肉眼很难观察叶片染病状态,病菌扩散之后,会出现轻微的淡黄色病斑,花叶黄绿相间,呈扭曲状态,而老叶染病后症状不明显。

2.1.2 苗期主要症状

玉米苗期叶片染病会导致节间缩短,造成植株矮化。如果是种子携带病菌,矮化症状明显。

2.1.3 籽粒症状

种子表面有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色斑纹,种子携带病菌,影响出苗率,同时秧苗的斑纹明显,而带毒种子又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因素。

2.2 发生特点

有些农户有自留大豆种子的习惯,大豆种子纯度低,同时携带病毒,常年种植会造成病毒积累,再加上连作种植会使病情加重。田间研究表明,种子携带病菌种植之后出苗形成病苗,由蚜虫或者机械损伤等途径引起多次侵染。通常情况下,病毒在大豆上的潜伏期为15~20 d,在开花之后出现病症,之后有较多植株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染病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分枝少。一旦出现大量蚜虫以及高温干旱天气,会加速病情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导致大豆开花结荚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大豆减产。

2.3 发病原因

2.3.1 种子携带病毒

有些种植户自留大豆种子,大豆抗病能力降低。出苗之后的病株数量增多,增加毒源,增加田间发病概率。

2.3.2 蚜虫传播病毒

蚜虫还会传播大豆病毒病,田间蚜虫出现的时间以及数量影响该病的传播和流行,导致大豆病毒病发生严重。

2.3.3 外界环境因素

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有利于蚜虫发生和迁飞,也有利于病毒传播。研究表明,适合大豆病毒病的发生温度为20~30 ℃,随着温度降低,病害潜育期延长。在大豆病毒病发生初期和盛期,气温和降水量直接会影响大豆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如果气温高和降水量少,发病相对严重。

2.3.4 品种的抗病能力

种子是否携带病菌是影响大豆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发病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小。另外,一些自留种子的大豆品种发病率高。为此,要结合当地大豆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引进高产、稳定的大豆新品种,并且需要经过田间试验证明抗性强之后,可以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从而保证其属于优质种源。

2.3.5 施肥不适当

有些种植户只重视施用底肥,并且肥料单一,没有做好追肥工作;只重视施用氮肥,忽视氮、磷、钾肥搭配施用,导致其他营养元素不足,使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增加病毒病的发生概率。

2.3.6 虫害防控手段不科学

蚜虫是大豆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蚜虫预防工作,蚜虫远距离迁飞,会导致病情加重。另外,农户习惯在病害发生之后喷药防治,没有搭配施用药剂和提前预防,造成防效不理想。为此,要选择低度和低残留的药剂,将杀虫剂和抗病毒制剂交替施用,坚持统防统治,效果明显。

2.4 主要防治方法

2.4.1 种子选择

选择抗病能力强和没有病害的品种,自留种是第2 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应该选择种子繁育基地所产出的无毒种子。如果为外部调种,需要经过管理部门和检疫部门严格把关。

2.4.2 适期播种

播种期会发生大豆病毒病,适期播种大豆出苗率高,并且苗全和苗壮,大豆茎秆粗壮,能够增强抗病能力。

2.4.3 播种密度

适合的播种密度可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控制病情传播和扩散,播种量为112.5 kg/hm2左右,播种深度为3~5 cm。

2.4.4 施肥管理

在大豆种植之前,施足底肥,可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0 000 kg/hm2,配合施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和氯化钾225 kg/hm2,在施肥的过程中避免种子和肥料直接接触,肥料和种子之间的距离6~8 cm,避免灼伤种子。在大豆花期,降水后可以追施尿素75~105 kg/hm2、钼酸氨150~450 g/hm2和磷酸二氢钾1 500~4 500 g/hm2,兑水叶面喷肥。

2.4.5 除草和灌溉

在大豆定苗时,发现病株应及时拔出,并且做好田间杂草清理工作,防止杂草和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在大豆初花期,土壤中的含水量应低于65%,缺水之后及时灌溉。

2.4.6 加强蚜虫防控

出现蚜虫之后,可选择50%抗蚜威150 g/hm2,或者2.5%溴氰菊脂乳油4 000 倍液防治,对准患病部位喷施即可。

2.4.7 药剂防治

针对发病的田块,可喷施0.5%菇类蛋白质多糖300 倍液,或者1.5%植病灵乳油1 000 倍液+脂肪酸1 000 倍液,每间隔10 d 用药1 次,连续喷洒2~3 次[3]。

3 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长中常见土传病害之一,为害根部,影响根部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通常造成大豆减产10%左右,严重时可达60%。该病在大豆的整个生长周期都可能出现,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3.1 为害症状

根部感染大豆根腐病之后,主根会出现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凹陷长条病斑,同时侧根和主根的皮层也会发生腐烂。地上植株部分的长势偏弱,大豆结荚数量减少,甚至造成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2 发病特点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直接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合时成为主要传染源。种子会携带病菌,播种之后带菌种子萌芽,直接感染胚芽或者胚根。另外,如果土壤透气性差或者常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增加病菌的繁殖概率。

3.3 发病原因

3.3.1 温度和湿度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为病菌孢子增殖需要水分,如果土壤长期淹水,会为孢子营造适合的生长环境。当夏季温度高于30 ℃,或者土壤透气性不好,极易引发大豆根腐病。

3.3.2 大豆品种

种植容易感染大豆根腐病的品种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豆根腐病流行年份,没有进行种衣剂包衣处理的大豆种子很容易发病。

3.3.3 连作种植

病菌的生存能力强,能够长期在土壤中存活。尤其是连作种植地区土壤中病菌数量多,发病严重。

3.3.4 土壤环境

田间种植表明,大豆垄作发病率低于平作,小垄的发病率要高于大垄[4],土壤的温度高和湿度低,不利于病菌生长。土壤含水量高和通透性差会加快病菌的繁殖速度,尤其在低洼潮湿的地块很容易发生根腐病。

3.3.5 播种方式

播种太深会导致大豆出苗速度缓慢,地下根部过长容易感染病菌。为此,镇压之后播种深度应为3 cm左右,不能太深。

3.3.6 施肥技术

若大量施入含N、P 质量浓度较高的肥料,会导致大豆苗徒长、茎部纤细和柔嫩,很容易引发大豆根腐病。

3.3.7 害虫

根潜蝇和大豆孢囊线虫啃食大豆根部,产生创面,根腐病的病菌通过伤口入侵,会引发该病。

3.4 主要防治方法

3.4.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抗根腐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如垦丰16 和合丰55 等。

3.4.2 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选择种衣剂包衣处理种子,能够保护大豆植株的主根,可预防大豆根腐病,并且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和根潜蝇等害虫。

3.4.3 轮作

轮作是预防大豆根腐病的主要农业防治方法之一,因为病原菌的繁殖需要依赖外部条件,常年连作会导致病原菌数量逐年递增,应该采取大豆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3 年以上的轮作措施,改变病菌的生长环境,让病菌无法获得营养物质,从而抑制病菌繁殖,降低传播率[5]。

3.4.4 栽培方式

使用大垄垄作栽培方式的土壤透气性好、温度上升快,能够降低根腐病的发生概率。中耕培土增强了土壤透气性,有利于降低土壤含水量,破坏病菌生长环境,降低发病率。

3.4.5 深翻土壤

除要考虑土壤肥力外,最好选择前茬种植过玉米或者马铃薯、地势平坦且深厚的田块种植大豆。选地之后深翻土壤,深度为30 cm,可打破犁底层,减少菌源数量,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

3.4.6 适期播种

当地表温度稳定在7~8 ℃可以播种,如果是低洼地块,土壤中的含水量较高,透气性差,应将水分排出之后再播种,可适当晚播或错开低温时段播种。

3.4.7 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中,应做好施肥管理工作。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用量为150~225 t/hm2。把控整地、施肥时间,最好在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完成之后整地、施肥,通常选择尿素、磷酸二胺和硫酸钾作为种肥,用量分别控制在450、2 250、1 050 kg/hm2,控制肥料和种子之间的距离。在初花和节荚期,可选择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均匀叶面喷肥,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大豆抗病能力。

4 结束语

大豆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社会需求量大。为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要做好常见病害防治工作,减少病害对大豆种植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根腐病蚜虫病斑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蚜虫婆婆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