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笋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分析

2024-03-25覃庆福李国英凌远红覃丹平

种子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芦笋除草种子

覃庆福,李国英,凌远红,覃丹平

(1.象州县中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来宾 545807;2.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6;3.金秀瑶族自治县农业种植推广服务中心,广西 来宾 545799)

芦笋是兼具医疗保健功能与营养食用价值的高档蔬菜,具有加工产品多、产业链长的特点,种植芦笋有利于防风固沙。芦笋作为保健价值高、畅销不衰、世界范围中大面积种植的重要蔬菜,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来宾市乡村振兴的新产业。为推进芦笋产业规模化发展,需加强对芦笋栽培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芦笋种植产量与品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 芦笋生长特性

1.1 芦笋生长周期

芦笋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宿根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2~3 mm,上部后期呈俯垂状态,分枝较为柔弱,腋生花朵,黄绿色,花梗长10 mm,处于关节中上部,花期在5—6 月,果期在9—10 月[1]。芦笋种植过程中若肥水得当、管理科学,能够实现1 年种植、连续收获15 年、丰产约10 年。芦笋生长阶段分为生长期与休眠期,芦笋生长期约为300 d,从早春地温10 ℃,嫩茎萌发破土时开始,到冬初温度为5 ℃,芦笋开始枯黄时结束。特别是在4—9 月,来宾市气温高,芦笋生长快,采笋量大,因此,必须加强肥水管理。芦笋休眠期是从茎叶干枯时开始至次年春季发芽结束。

1.2 芦笋培育环境

1)温度要求。芦笋叶呈针状拟叶,自调能力强,水分蒸发量小,具备耐寒能力,其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具备较强的耐涝能力,可适应多种温度,即使在-33 ℃高寒地带,冻土层超过1 m 的地区也可安全越冬[2]。芦笋在15~25 ℃下光合作用效果最佳,温度过高会增强呼吸作用,温度过低会减缓芦笋生长速度。科学调节田间温度,能够改善芦笋品质,提高其产量。

2)水分条件。水分管理是芦笋栽培重点,干旱时及时灌水,雨季则需要及时排涝,保持田间湿润即可,控制土壤含水率约为60%。

3)土壤条件。芦笋栽培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控制土壤含盐量<0.2%,pH 值约为7.5,沙壤土最佳。

2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优选品种

由于不同芦笋品种产量、植株形状、抗病性与抗逆性差异较大,为实现芦笋高产,宜选择种植光泽度好、嫩茎深绿且粗细均匀、鳞片紧凑、萌芽早、抗病性强的品种。来宾市种植翡翠明珠与金冠[3],在当地适应性好。确定芦笋品种后,即可筛选种子,要求种子纯度>95%,发芽率≥85%,水分含量<8%,可保证芦笋产量。

2.2 种子处理

芦笋种子种皮坚硬,外有蜡质层难以吸收水分,必须在播种前浸种催芽,使用凉水先漂洗种子,去除虫蛀种、瘪种。水温控制在35 ℃,将种子放入其中,水盆置于室内,使其自然冷却,每天换1 次水,浸种3 d[4]。浸种后,用干净湿毛巾包好种子,将其放置于25 ℃环境下催芽,每天用井水冲洗种子1 次,避免烂种。芦笋催芽时间约为3 d,当有1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2.3 芦笋育苗

为实现芦笋高产栽培,芦笋种植需采取营养土育苗方式。使用30%腐熟有机肥、68%细土、2%磷肥混合配制营养土,装钵。营养钵要求高约10 cm,直径约11 cm,种植时营养钵约3 万个/hm2,种植苗数量可达到60 万~75 万株/hm2。苗床选择土层深沉、地形平整、肥沃疏松、保水性与透气性好、前茬作物是禾本科作物的地块[5]。根据土壤肥力,施入三元复合肥、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撒施在地表,浅耕深度为20 cm,开沟宽1.2 m、长15 m。

2.4 播种

在播种时,为达到丰产效果,最佳播种温度控制在15~25 ℃,温度过高会降低种子发芽率。同时,保证水分充足、土壤肥沃,避免芦笋植株缺乏营养,导致植株矮小、枝叶枯黄。广西地区气候温暖宜人,3—8 月均可进行播种,先为营养钵浇水,将催芽种子放入其中,控制每个营养钵仅播种1 粒种子,覆盖育苗土或细土1.8 cm,并喷洒恶霉灵水溶液[6]。对于苗床播种,则需灌溉底水,将单粒种子播入中间,深度1~2 cm,控制行株距10 cm×10 cm,覆盖细土。当温度超过30 ℃覆盖遮阳网,温度为5 ℃时覆盖白膜,使用小拱棚进行保温,出苗约10%时即可撤去地膜,保持苗床湿润。

2.5 育苗管理

2.5.1 间苗

芦笋齐苗展叶约需7 d,此时每穴有苗2 株,需拔出1 株,缺苗则应立即补植间拔苗或预先准备的小苗。

2.5.2 分苗

育苗过程中,需保证育苗整体环境条件符合要求,注意保湿保温。当温度超过20 ℃时,应注意换气通风。控制白天温度在30 ℃以内,及时浇水,避免土壤干燥,否则将造成植株萎蔫,降低芦笋品质。

2.5.3 除草

幼苗生长缓慢,若植株行距大,容易滋生杂草,需要中耕除草,或直接喷洒除草剂防治。通常可施用利谷隆除草剂1 500 g/hm2,兑水1 500 kg/hm2喷洒至田间,播种后5 d 即可将其喷洒至畦沟与畦面,合理控制药剂喷洒量,否则将阻碍幼苗生长。在药物除草后2 个月,进行1 次人工除草。

2.6 移栽定植

为保证芦笋产量与品质,移栽前需要整地施肥,施入复合肥与有机肥750 kg/hm2,深翻土壤40 cm,再将土壤耙细,确保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并按照行距2 m 进行拉绳打线,沿线开沟,控制沟深为35 cm,宽为45 cm。移栽前,施入复合肥50 kg/hm2、有机肥50 kg/hm2、饼肥40 kg/hm2。展叶分苗移植时,降温炼苗,控制水分,有助于移栽苗发根成活,通常夜间温度维持在10 ℃,白天15 ℃。分苗移栽要求田间湿度适宜,去掉营养钵外壳后,将幼苗放入定植沟中,从两边取土掩埋土团,上部预留10 cm 深浅坑,移栽后立即浇水。芦笋苗移栽成活前,为避免强光照射,使用黑色遮阳网或芦苇帘遮阳,否则强光照射会影响幼苗生长。

3 芦笋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3.1 搭设大棚

在芦笋生长阶段,容易遇到多湿、高温天气,发生严重病害,进而使芦笋感染茎枯病,导致其品质差、产量低,难以实现高产栽培,制约了芦笋产业发展。因此,使用避雨栽培技术种植芦笋,搭设大棚,将薄膜覆盖于大棚上,设置大棚高度为3.2 m,四周设立防虫网,顶部设置遮阳网与天窗。大棚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能够预防茎枯病,可使病害发生率减少88.6%,芦笋增产80%。

3.2 水肥管理

3.2.1 滴灌

滴灌系统是利用埋入地下或放在地表的滴灌管,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发射器滴水,能够为芦笋持续供水,实现同步供肥、供药、供水,节省人工、肥料、水资源,为芦笋根系生长营造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助于芦笋生长,也不会对芦笋采摘造成影响。

3.2.2 追肥

常规芦笋种植过程中,多是在采摘前与采摘后进行施肥,采笋阶段不施肥。但是,芦笋在春季对养分具有较大需求,若笋田底肥不足,会降低芦笋产量。因此,在芦笋高产栽培过程中,不仅要施入基肥,还应当根据种植区土壤肥力、芦笋需肥规律进行追肥,满足芦笋生长的营养需求。采笋前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30%,施入生物有机复合肥15 000 kg/hm2,按需补充尿素及复合肥。采笋期施肥量约占总施肥量的20%,施用复合肥,不施用速效氮肥,以免降低芦笋质量。采笋后施肥量占约总施肥量的50%,施入生物有机复合肥22 500 kg/hm2,补充优质化肥。还应根据芦笋需肥规律,在田间增施生物菌肥,可在开沟定植过程中,利用开沟机器挖掘宽、深均40 cm 的矩形沟,施用食用菌废料及生物菌肥,改善土壤透气性,改善芦笋品质。

3.3 覆盖除草膜

芦笋田除草方式多为人工除草,劳动成本高、用工量大,降低了种植芦笋的经济效益。芦笋对除草剂较为敏感,目前缺乏安全、高效的化学除草方式,使得草害成为阻碍芦笋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芦笋种植可使用双层除草膜,控制田内杂草,实现透光通风、节本增效。例如,芦笋种植田覆盖黑色与银灰色双层除草膜,下层黑色膜能够阻止阳光射入,杂草无法生长;上层银灰色膜反光性强,能够驱逐白粉虱、蚜虫等害虫,达到除草兼防虫的效果。通过铺设双层除草膜,能够实现芦笋增产20%,成本投入减少40%,杀虫剂使用量减少45%,免用除草剂,保证农产品安全。

3.4 病虫害防治

3.4.1 褐斑病

芦笋拟叶与枝茎发病后,会产生诸多小型赤褐色病斑。而后病斑逐渐扩大,中间先变成淡褐色,后转为灰色,并生霉层,出现紫褐色轮纹,外缘部位有黄色轮晕。圆形病斑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病斑,绕枝茎合围,导致上方枝茎干枯。天气潮湿时,会产生白霉,造成拟叶脱落,降低植株成活率。

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的地段栽培芦笋,并定时清洁田园,将病株割除,深埋或烧毁。在田间覆盖地膜,施入氮肥,以免造成芦笋生长过旺。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900 倍液,后期喷洒50%代森铵1 000 倍液,每隔8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 次即可。

3.4.2 炭疽病

炭疽病多为害茎叶、拟叶柄与侧枝。芦笋主茎发病后,基部浸染病菌,初期出现暗灰色水渍状小点,进而形成黑褐色、红褐色椭圆形斑点,中间凹陷。病斑表面逐渐生成突出小黑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若干病斑集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逐渐扩大变形,直至植株枯死。

及时清理病残体,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施入腐熟有机肥,做好排水工作,禁止大水灌溉,选择上午浇水,以免夜晚结露。发病阶段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每隔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 次即可。

3.4.3 夜蛾类害虫

夜蛾类害虫包括甘蓝夜蛾、银纹夜蛾、斜纹夜蛾等,多在6—9 月为害芦笋。此类害虫幼虫具有假死与昼伏夜出习性,喜欢啃食嫩叶、嫩枝与表皮;成虫具有趋光性且食量大,不仅会啃咬嫩枝、拟叶,也会啃食幼茎、老茎表皮,导致芦笋减产。夜蛾每年发生约11 代,以蛹的方式在土壤中越冬,7—8 月是虫害高发期。

在害虫蛹期结合农事中耕除草,铲除田边杂草,破坏虫源栖息、孳生场所。在虫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在傍晚与早晨捕捉幼虫,抹除卵块,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可使用糖醋液或黑灯光诱杀成虫。害虫产卵后5 d 喷药防治效果最佳,或在幼虫未躲入土内或未分散时进行喷药,选择晚间喷药,药剂选用40%乐斯本1 000 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5%抑太保1 000 倍液。也可使用Bt 制剂保护叉角历蝽、腹茧蜂、斑腹刺益蝽、星豹蛛等害虫天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

3.4.4 蚜虫和蓟马

蚜虫和蓟马的若虫、成虫吸食嫩枝、嫩茎与叶子的汁液,导致枝叶失绿、发黄,植株早衰,抑制了芦笋生长。蚜虫主要啃食嫩芽顶尖位置,笋芽被啃食后将造成芦笋生长缓慢。蓟马多发生于5 月,吸食芦笋汁液,迁徙性强,难以隔离。

应定期清洁田园,做好除草工作,及时灌溉。芦笋田地可栽种少量番茄、土豆等植物,吸引害虫啃食,利于集中喷药灭杀。喷洒20%菊乐合剂2 000 倍液或50%敌敌畏1 000 倍液或10%吡虫啉1 300 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4 芦笋采收

芦笋移栽时间不同,采收时间也要随之调整。例如,芦笋在春季3—4 月移栽,5~6 个月后即可茂盛生长,高度约为2.0 m,冒出新笋芽即可采收,注意留母茎采收,即上面笋棵持续生长,仅采收新发笋芽。在夏季6 月移栽,次年清明可采收;在秋季9 月移栽,次年早春萌发新芽,秋季能够采收部分芦笋,第3 年芦笋迈入盛产期,延长了采收时间,产量较为稳定,可达到30 000 kg/hm2,盛产期将持续10 年。

5 结束语

芦笋耐热、耐寒,适宜在温暖地区种植,具有营养价值高、种植效益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深受广西当地种植户喜爱。为提高芦笋产量与质量,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从优选品种、种子处理、芦笋育苗、种子播种、育苗管理、移栽定植、搭设大棚、水肥管理、覆盖除草膜、病虫害防治及芦笋采收这几方面着手,合理应用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提高种植户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芦笋除草种子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桃种子
幸运的小种子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可怜的种子
沅江:俏芦笋撑起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