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分析
2024-03-25姚小双
姚小双
(金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安徽 六安 237321)
水稻是很多人的日常主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对水稻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关人员不断研讨出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使用相应的田间管理方法,推动水稻产量和质量持续提高,促进农业不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1 水稻种植技术
农业生产不仅涉及经济,更是关系到民生。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种植技术尤为重要。研究科学的种植技术是农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水稻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 选择良种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品种改良工作从未间断,截至目前,水稻品种已经不可胜数,而对于从事生产的农民,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选择合适的种子。在种植之前,农民需要了解当地土壤条件、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选择最适宜的种植品种。比如,高海拔的种植区域更加适合种植早熟品种,中低海拔的地区适合种植晚熟品种。另外,种子销售卖方应该设立专门岗位,向农民详细介绍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并且根据种植条件挑选出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虫害的种子。农民应优先选用经过国家检测鉴定的品种,确保所选的种子各项数据达到相关规定的标准。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于流入市场的水稻种子严加管理,更好地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
1.2 种子处理
水稻播种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在播种之前农民需要先对采买的种子进行处理。
1.2.1 晒种
种子处理的首要工作是晒种。具体方法:将种子铺在阳光直射的水泥地上晒种1~2 d。目的是通过紫外线照射灭杀种子表面的细菌,并使其水分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种子活力,使种子更好地发芽。
1.2.2 包衣处理
晒种灭菌之后,将种子取出放在容器中,加入适量旱育保姆,搅拌种子,至每粒种子表面都均匀地包裹上一层药液薄膜即可,之后放于阴凉处备用。刚完成包衣的种子不可立即浸泡,应直接倒入袋子中,在10 ℃左右的气温条件下至少保存1 d,确认药液薄膜完全固化后再浸泡[1]。
1.2.3 浸泡催芽
要想种子尽快进入萌芽状态,需要充足的水分保证种子发芽,对此,农民需要浸泡晒完的种子。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种子吸水量需要达到自身质量的25%~35%才能顺利发芽,浸泡时水平面的高度必须距离种子15 cm 以上,浸种时间约36 h,温度控制在20 ℃,保证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分,达到增产的目的[2]。
1.3 预备苗床
苗床预备工作需要严格满足水稻生长的标准,具体如下。
1)种植地块的选择。需要挑选排水性能良好、土壤营养物质丰富、阳光充足且背风的位置,按照品种生长特性的实际要求,划定种植范围。
2)耕犁时要注意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地垄以宽度1.2 m、高度10 cm 的规格为宜,而且要在苗床周围预先设置排水沟渠,以方便日后对水源进行管理。
3)苗床培肥处理。播种前要先在苗床上施加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种子发芽和成苗的概率,从而提高水稻质量。通常情况下,可施用有机肥或过磷酸钙,施用量约为200 g/m2。
4)调配覆盖面土壤。可以利用猪粪或细肥土等制作覆盖土,这些材料营养物质充足,可提高水稻幼苗成活率。
5)苗床施加肥料。在准备好的苗床中,施加硫酸铵、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施用量分别为120、150、30 g/m2,再将肥料与土壤进行少量多次的充分搅拌,最好是分3 次加入,保证土壤与肥料充分融合,保证土壤肥力分布均匀[3]。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采用碱性肥料,如果所选择的土壤中硫酸铵含量较低,可以视情况适当加入尿素,促进种子快速发芽,健康生长。
1.4 播种育苗
播种时,农民需要对种子的生长特性有充分的了解,使栽种环境尽可能符合种植需要,保障水稻后续生长期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4]。在播种时,应科学合理地控制播种密度。一般情况下,小苗播种密度是150 g/m2,中等大小秧苗播种密度是100 g/m2,稍大秧苗播种密度是80 g/m2,以确保水稻秧苗发育拥有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日照条件。
此外,在播种前,农民需要对经常出现害虫问题的土壤采取相应措施,可以用劲树灭杀害虫,然后浇灌清水,以确保土壤足够湿润。在撒下稻种后,利用薄膜包裹好的木板将种子轻压入土中,然后把覆盖土壤均匀铺在种子上层。有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播种时的气温还不足以满足种子发芽生苗所需温度,可以将苗床用塑料薄膜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出苗之后再去除薄膜。
1.5 苗床管理
苗床是水稻育苗期的生长环境,因此,苗床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水稻生长的关键环节。
1.5.1 温度控制
播种后要积极观察田间,待秧苗出齐后去除表面的塑料薄膜,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苗床进行通风,合理控制温度。
1.5.2 水分管理
自种子播下开始,到后期出苗,土壤湿度适宜是种子生长的关键条件,应确保土壤能够为种子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另外,在整个育苗过程中,需要补充灌水操作。在苗出至2~3 叶时,需要适当浇水,确保土壤湿润即可,以避免青枯病的发生;在3 叶期后,要根据秧苗生长情况浇水;即将移栽时,需要对秧苗再浇水1 次,保证浇透[5]。
1.5.3 预防病虫害
育苗期间,病害一般以立枯病和稻瘟病为主。在通常情况下,可在1 叶时选用诺普信跟爽或45%咪鲜胺溶液喷洒防治。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在播种前,搅拌处理种子,可在制作苗床时在土壤之中加入药剂,以起到预防地下害虫的效果。
1.6 移栽秧苗
秧苗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及时将其移栽到大田中,大多数情况下,农民选择在秧苗长到5 叶1 心时开展移栽工作,秧龄为30~35 d。插秧时,栽种土地的水位适宜十分重要,秧苗自苗圃中被起出,根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田间水位过高,会导致秧苗根部溃烂而变成死苗,如果水分不足,则无法使秧苗根系重新生长发育,水位要刚好高过秧苗根部。在秧苗移栽前,要确保土壤基本肥力充足,事先施用有机农家肥,或者营养元素丰富的化肥,以保证土壤养分充足[6]。
在插秧时,秧苗根系的进土深度应该控制在2 cm,能够有效提高移栽秧苗的成活率。科学设置移栽秧苗的密度,常规情况下,可以采用宽窄垄移栽方式,垄宽规格:宽垄36.7~43.3 cm,窄垄20 cm,2 株秧苗的距离控制在16.7 cm,杂交水稻最好是每穴移栽2 棵稻苗。
2 中后期田间管理
水稻各个生长阶段都具有不同特点,对于外界客观条件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其中影响稻苗成熟的因素包括光照条件、环境温度、浇灌措施、土壤肥力及病虫害等。基于此,农民要事先严格考察栽种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养分,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及特点,对稻田采取对应措施。
2.1 光照管理
水稻是喜光喜水的农作物,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水稻生长。根据其生长规律,要保证每天阳光照射时间在6 h 以上,才能使水稻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光照时长不足,容易导致水稻生长情况不良,影响产量,减少农民的种植收益。
水稻成熟后的籽粒饱满程度,主要由出穗后是否有充足的光照所决定的。所以,在抽穗阶段应保证自然光照的强度,促进水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其内部有机物质的有效积累,提高水稻产量[7]。
2.2 温度控制
水稻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品种不同或生长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情况下,粕型杂交水稻所需的温度最高,其次是粕稻,粳稻对温度的要求最低。地域也会给水稻生长所需的温度带来一些影响,低海拔地区对种植温度的要求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
大棚育苗,应在移栽前3 d 打开塑料膜,通过通风手段,使棚内的温度接近自然气温,目的是让秧苗提前适应外界气温,如果移栽时遇到气温低于1 ℃的情况,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8]。
在水稻分蘖期,植株生长速度加快,温度32~34 ℃可以促使秧苗加快分蘖;抽穗期,水稻需要汲取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可以使成熟后的籽粒饱满,所以应将温度控制在26~30 ℃,提高颖花孕育的成功率。但是,温度过高会使花粉数量减少,影响花粉传播,以白天温度26~33 ℃、夜晚温度低于30 ℃为宜。
2.3 浇灌工作
水分是植株生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充足且适量的水分,能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保障,有助于使茎秆粗壮,提升籽粒中蛋白质、淀粉的含量,还可以有效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对水分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的倒伏率、无效分蘖率,提高籽粒的饱满度,促进水稻高品质生长。由此看来,利用科学手段,严格控制田间水分,对水稻产量有着极大影响。
经过调研可知,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据此可以将水稻的生长周期分为水分敏感期和不敏感期。仅依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需要人为干预,在水分不敏感期进行间断性给水灌溉,水分敏感期需要供给充足的水分。
水稻在各个生长阶段中对水分的需求不同。播种前只需要将苗床浸透就可以;幼苗期则最好将水位控制在3.3 cm 以下,如此才符合秧苗生长所需,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还能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最大程度地降低有害病菌、害虫和杂草的生长和传播概率。水稻生长后期,为了保证植株成熟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应控制水分,干湿结合,间隙浇灌;分蘖期采取科学搁田调控措施,以免烂根。
2.4 田间追肥
肥料施用是农民生产时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施肥时要遵守经济、环保、增产的基本原则。传统施肥,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化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后续问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鉴于此,农民需要根据土壤内营养物质的含量、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的具体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肥料,并计算好施肥剂量和恰当时机,更好地提高土壤的营养物质含量,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农民应全面了解当下的土壤肥力、水稻各生长期对肥料的需要。在种植早期,为了满足水稻快速生长的需要,可以采取全层施肥方法,以施用磷肥为主,辅以施用钾肥;分蘖期是水稻整个生长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此阶段应集中施氮肥,促进水稻蛋白质含量提高,充分满足生根、抽穗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在抽穗期至授粉期,可以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以施用氮肥为主,配以施用少量磷肥,增加颖花数量,防止颖花退化,促进植株光合作用[9]。
2.5 成熟收割
在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宜的方式收获水稻,也能够起到增产效果。一定要准确把握水稻收获时机,通常农民会在蜡熟末期和完熟初期进行收割操作,此阶段水稻籽粒含水量适宜,饱满结实,大多部位已经渐渐转黄[10]。然而,收割之后的稻谷含水量通常高于入库标准,如果立即入库容易导致稻谷发霉,产生黄曲霉素,所以应该将收获的水稻充分晾晒2~4 d,以去除其中多余水分,待水分降低到15%以下再入库保存[11-13]。
3 结束语
科学、严格地应用水稻种植技术和中后期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水稻高产、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积极培育优秀品种,不断推出具有抗病虫害、抗旱、抗倒伏等优势的水稻品种,推广并鼓励农民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水稻种植经济收益,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