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茧房”效应下档案文化传播策略及途径分析

2024-03-24刘亚慧

兰台内外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刘亚慧(1991—),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摘 要: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数据积累加上算法的偏好投喂助推了“信息茧房”的形成,用户、网络平台和社交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使得用户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阻碍了档案文化传播的高效性,文章基于“信息茧房”视域下,阐述了“信息茧房”效应下档案文化传播的策略与途径,探讨如何高效地推广和宣传档案文化,有利于档案文化传播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茧房;智能媒体;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71;D412.65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茧房”概念阐述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提出,把对受众长时间选择与自我兴趣相符的信息所造成的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比喻为“信息茧房”。智媒体时代下的“信息茧房”被重新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因为自身或者外界的因素而形成的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所造成的“信息束缚”现象。在报刊、广播、电视统治媒体的时代,“信息茧房”现象还不像现在这样明显。人工智能、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均对“信息茧房”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算法在满足用户和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通过记录分析用户的偏好,投喂大量用户感兴趣、同质化严重的信息。用户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意见相同的声音,大数据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又进一步强化沉浸同质化信息,导致用户的个人偏好进一步提升,在用户行为分析的主观层面中,用户难以对同类型的信息作出有效筛选和辨别,大量的时间被占用,导致用户出现信息窄化和观念极化现象,进而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

二、“信息茧房”效应下档案文化传播的现状与特点

档案文化传播是以档案文化为核心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活动,对实现档案价值、促进档案资源全民共享与档案文化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档案工作真正服务于社会。当前,档案部门在着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很多单位已经将传统的纸质档案全部数字化。但是就当前来讲,档案数字化服务平台大多仅限内部管理和使用,只有很少一部分档案部门公开展示数字化的档案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有效且深入地传播档案文化。另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宣传力度不够,档案文化传播的内容单一,大多局限于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形式乏味,社会关注度有限,用户互动性较差。档案文化传播主要以传统媒介为主,传播主体通常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统筹,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虽专业但单调枯燥的档案文化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多元化的档案文化需求。

人工智能依托技术优势、媒介优势和传播优势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有效提升了档案文化的传播效果。但是,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档案文化传播的模式并不成熟,导致档案文化传播受限。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只会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对信息的获取具有片面性,特别是在算法介入背景下,受众获取的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构建自己的“信息茧房”后,受众关注度比较低的档案文化相关信息被隔离,其获取档案文化的能力就会更低,不利于档案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良好传承。“信息茧房”带来的窄化信息环境、固化用户认知等不利影响会阻碍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交流,削弱档案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让认知负荷超过其所能承受范围的用户自动选取一种认知捷径,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导致用户不再主动独立思考,限制了用户创造力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为档案文化传播带来负面、消极的作用。

三、“信息茧房”效应下档案文化传播策略及途径

1.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深挖档案文化内涵

档案资料是最真实的记载,具有社会普遍利用价值,探索档案资源向档案文化发展,深挖档案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持续优化档案利用环境,简化档案利用程序,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求,要加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索产业化路径开展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助推档案文化传播,推动档案文化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媒介支撑,应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立足馆藏资源优势,从多种角度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创新,联合档案编研力量开发档案信息,加强档案编研力量,提升档案编研作品质量,结合社会发展主流和思想文化,有效整合与分析档案史料,以展示档案其中承载和蕴含的文化信息,使档案文化传播的内容更符合大众的需求。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价值,深化档案资源文化内涵,坚持内容为本,提升档案内容的可看性,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结合,响应社会文化需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價值观,启发用户多元化思考,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履行档案事业的文化使命、文化担当和文化职责。

2.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反馈,提升传播精准度

档案文化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记忆构建的需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档案文化传播交流是档案工作适应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受众接收是档案文化传播的终端环节,所有的服务活动都是围绕着用户而开展的。通过了解用户的特点和喜好,及时为用户寻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和服务,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共鸣。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文化宣传的时候过于专业,将宣传工作停留在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机关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未能向其他领域的公众倾斜。公众追求更加充实、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注重仪式感、个性化设置以及参与性、交互性体验,档案文化传播应以用户文化需求为导向和主要建设目标,以有效传播为标准,紧跟用户新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聚焦发展所需。在档案服务过程中主动思考,坚持受众本位内容创新,面向不同类型的受众开展需求调研,了解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针对不同群体传播不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媒介形式和渠道,推动差异化、靶向性内容,实现分众传播。

档案文化的宣传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找准在社会文化事业中的定位以及服务中心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与时俱进。结合重大纪念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契机,举办档案馆开放日、主题展览等各种宣传活动,要全效互动、全面服务的传播成效,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主动收集用户认可度、满意度等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总结,优化调整传播策略、渠道选择和内容形式,开发用户感兴趣的档案资源,维系现有用户的黏性,吸引新用户,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3.赋能新媒体传播路径,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对档案资料实行数字化,为用户方便了解和查询档案文化提供实践性帮助,借助丰富的档案资源储备,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新媒体传播路径,推动主流媒体平台走向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展对档案信息的挖掘和整理手段,实现技术性传播,及时完善和创新工作理念,提升档案文化本身的吸引价值,针对不同群体和层次的人群,提供专业和科学化的服务,在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基础上挖掘档案的特色内容,提升文化资源质量和传播活力。档案文化的传播不再仅仅是图文,还运用多项技术联动以增强交互体验,在网页、轻应用、音视频、H5、动画、App、直播、VR/AR、三维展示、直播网站等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增加档案文化传播的生动趣味性的同时,还能突破档案文化传播时空和终端的限制,拓宽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时效和影响力。把握媒介融合理念,新《档案法》强调要利用信息媒体构建出符合当代特征的档案文化,用新媒体平台的及时性、用户量大的优势,实现媒介内容、渠道和功能的有效融合,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覆盖度。

目前,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泛在化、快餐化、碎片化效果,多样化的渠道和移动设备设施的有效应用给档案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移动平台将档案文化传播与社交媒体环境有机结合,方便信息及时接收和传播,使得档案文化传播不受档案载体、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信息交流更具有深度和有效性,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有优势。借助广播、电视和报纸提升档案文化的好感度,借助某音、某手、某博、某书等展开短视频制作,提升知名度和传播覆盖率,拍摄纪录片放置于多个用户人数较多的新媒体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实现档案文化的创新式传播与发展。同时,结合当代主题发展的社交媒体环境,扩充档案文化的具体推广价值,达到更加高效、合理的推广效果。

4.拓展多渠道传播,多方合力促进档案文化传播

档案文化传播的主体对象多为政府机关和档案部门,档案部门资源丰富,但在资源类型、人才队伍、服务对象、推广渠道、资金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积极寻求多元化合作,有利于深入挖掘档案文化价值,为档案文化传播创造有利环境。借助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推进与各种社交媒体运营商的开发合作,还可以积极寻求与各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如与企事业单位、高校、媒体行业、文史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和展览、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主题论坛、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等活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的业务交叉与协同研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扩大档案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伴随着视觉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革,平衡信息的接触对打破“信息茧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用户对档案文化接收受到多种类型媒介的交互影响,档案文化的传播面临新的机遇,档案信息收集和利用不再受时空的约束,融合多种媒介的传播新路径,创新文化符号为支点探索传播新角度,将档案文化内容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同时,将社交媒体运用融合到档案文化服务的工作环节之中,多元探索档案文化资源路径,综合运用档案门户网站、公众号等平台,通过档案信息发布、公众号推送、网上展览等,展示档案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公益性,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将文化内容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不同的传媒平台和渠道可以覆盖不同的人群和受众,依托线上线下联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优势互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创新服务方式,扩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平台服务,吸引社会公众浏览,强化信息检索功能,注重专栏内容的分类和资源的整合,提升、引入信息营销理念。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活动,发挥人民群众在档案文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文化源自人民,档案文化的传播主体不能只是局限于档案部门或档案从业人员,而是所有有志于推动档案工作的大众。增强档案文化的趣味性与可参与性,强化与用户的有效互动,鼓励引导来自群众的自发的文化创新活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声,根据自己的知识偏好对档案文化提供补充和解读,通过裂变传播实现档案文化的再生与增值,每个人都能够作为档案文化传播内容的发布者,从根本上重视和发掘群众的创造力,促进档案文化的广泛传播。

5.提升档案人员和用户的整体素质,增强档案文化意识

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文化的传播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涉及非常丰富和庞大的信息,知识含量和涉及的知识领域覆盖面比较广。但是,管理者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导致档案专业人员储备上出现资源不足的现象,加之有些档案人员的综合能力无法深层次整理、挖掘和创新档案丰富的价值,造成档案文化产品的特色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吸引广大群众,降低了档案文化宣传工作的持续性。

为提升档案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切实提高单位管理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引入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增强信息人才储备。加强复合型档案工作者的培养,提升档案工作者开发档案文化与成果的专业能力,培养其新媒体思维、营销思维,提升信息意识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意识,为档案文化的推广创造丰富的实践条件。同时,档案工作者应注重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信息素养的培训,提升运维新媒体平台的能力,了解档案文化传播目标受众群体的特点和文化需求,有效运用社交媒体去实现档案文化最高效的传播。

用户也应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反思并克服自身的惰性,提升主观认识,警惕“信息茧房”,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和公民素养,做尝试破茧的勇者,有针对性地突破“信息茧房”的迷惑,學会辨别、整合有效信息,进一步加深对档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结语

档案文化传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多元化的网络信息、融媒体是传播和推广档案文化的实践动力,充分焕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价值。结合档案文化传播的特点,打破“信息茧房”算法推荐限制性的负面屏障,有效整合优质内容,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机制,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有效“破茧”,提升档案文化传播质量以及档案文化传播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档案优势,运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积极尝试和探索档案文化价值,贡献“档案人”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凯斯·R.桑斯坦著.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李 武,艾鹏亚,杨韫卿.智媒时代“信息茧房”再论:概念界定和效应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第26卷(6):7-13+110.

[3]樊树娟,陈 建.档案文化传播机制演变与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22(6):36-39.

[4]高宏璟.“十四五”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实现研究[J].兰台内外,2023(29):19-21.

[5]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Z].2019(03):16.

[6]宁燕子.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档案文化育人质效策略[J].兰台世界,2023(9):104-108.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文化传播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