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子林:一石三宝,扎根兴安映山红

2024-03-24峻汶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校教师教学

峻汶

走进乌兰浩特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乌一中”),迎面看到的是一扇壮观的书形屏风——“梦想里程碑”,翻开的空白书页如雄鹰伸展的翅翼,启迪莘莘学子在成长的天空振翅翱翔;屏风背面镌刻着历届优秀学子的名字,彰显着这所学校不断续写的荣光。校园内一方阔大的泉池将“书”托起,汩汩流水似在讲述历史、展望未来。

乌一中成立于194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共培养了6万多名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等百余项荣誉,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自治区领导的多次赞赏。

当然,一所学校的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历史上曾创造辉煌成绩的乌一中也有过自己的瓶颈期。2007年,杨子林出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乌一中勇毅前行,不断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近十余年稳居全区优秀高中之列。

探寻杨子林的治校之道,从他办公室“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横匾和角落里一块直径不到半米的不规则石头摆件可见端倪。石寓其志,在杨子林眼里,这块石头既是一块压舱石,也是一块点金石、铺路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管理哲学,助力乌一中在蒙北草原大展雄风,让“红城”更加火红。

“压舱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高手之所成为高手,不仅在于能力强、智商高,还更多在于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思考比一般人深、见识比一般人广。杨子林正是这样一位眼界与格局开阔的“高手”。

乌一中东侧有一块绿地,此前,很多人都劝杨子林再建一个体育馆,还有领导答应拨款几百万元让学校搞建设。当时杨子林也有点心动,但思来想去,觉得师生们缺少休憩心灵、感悟成长的一方空间,于是他坚持保留了这块绿地。如今,乌一中绿化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绿化树共30多种、7000余棵,另外还有一个种着上千棵果树的果园。师生们得以在充满绿色的校园内,静享幽静和生机。

一窍现万机。杨子林的眼光和格局不只体现在对一方绿地的使用上,还体现在服务于学校和师生长远发展的大计上。

2008年,兴安盟委和行署为改变高中力量分散局面,将兴安盟高级中学、红城高中并入乌一中。当时,情况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人心动荡,甚至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杨子林先是深入调研,广开言路,把握实情;而后统一思想,集思广益,制定策略;最后召开教代会,充分征求教工代表意见,让决议和程序在阳光下进行。在杨子林的运筹帷幄下,“三校合一”最终实现平稳过渡、正常运转。合并后的乌一中,既秉承了老一中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新并入学校的优势力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2年,兴安盟委和行署斥资4亿元,于归流河畔建成了乌一中新校区,学校面临整体搬迁。然而,很多老教职工“故校难离”,对搬迁一事怀有抵触情绪。杨子林和班子成员一道,深入师生中间耐心解释、反复宣传,逐渐消除了大家的种种疑虑,成功推进了搬迁工程。空间扩大后的乌一中,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和现代化,成为兴安盟地区乃至自治区的标杆学校。

教师要成长,就要长翅膀。新一轮教学改革开始前,杨子林就在谋划并不断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早在2018年,他便牵头成立了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工作室,用大概念教学、逆向设计等观念优化教学设计,追求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他亲自讲、亲自做,还聘请全国的优秀专家来校指导。同时,杨子林同教师们制定了乌一中的“好课”标准,即点燃激发、生动生长、有趣有效,引入“导入—自学—交流—展示—练习—总结”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学校和教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点金石”:点石成金,点燃激情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讲过:“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点燃激情,让生命发出光和热,这种精神在杨子林和乌一中师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与杨子林实施的一系列“点石成金”的措施密不可分。

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开阔教师视野,乌一中实施了全员通识培训工程——2010年,学校同东北师范大学培训中心达成协议,由东北师大选派专家到乌一中对全体教师开展通识培训;2013年,乌一中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并加入内蒙古中小学学科教育教研网。此外,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100多位专家到校讲学,同时每年选派教师到北京、上海、长春等地交流学习,深入开展名师工程,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推进培新工程,加强学科建设——在乌一中,高级教师、骨干教师要“一对一”帮带年轻教师,学校还定期组织高级教师上示范课、校内名师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举办教研组长系列讲座,形成了老中青教师各展其才、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推动联盟校和名师工作室建设——2011年,乌一中与内蒙古8所知名高中合作,成立八校联盟合作体,联合实施共建工程;2015年,加入津蒙冀教学设计联合体;2016年,建设10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位名师带领3—5名成员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学科建设等活动,通过实施联合共建工程,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同年,乌一中还加入了“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借助全国的优质高中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

落实高品位育人文化建设——于有形中立德树人:校史馆珍藏的几百件物品、3000多幅照片和字画,记载了乌一中的风雨历程,是学校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给予乌一中教师无尽力量的精神宝藏;于无形中立德树人:乌一中要求教师“严、爱、精、敬、勤”,把爱心、耐心、细心、决心、信心“五心”渗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构建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乌一中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教师。同时,杨子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让很多有个性和才华的教师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發展,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马书光,2005年刚一参加工作就来到了乌一中。从教的前几年,马书光虽然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但教学态度有些偏执,工作中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杨子林认为,这是一位可塑性很强的教师,需要多加磨炼,于是多次找马书光谈话,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他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又从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师成长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对他进行指导。在杨子林的悉心指点下,马书光在教学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多次获校级、盟级荣誉,先后被任命为生物学学科主任、高一年级副主任,还承担着乌一中首届“强基班”班主任的工作。在2023年的高考中,马书光所带的强基班学生全部考入清华、北大、浙大等双一流院校。

孙跃起,2018年4月通过兴安盟人才引进来到乌一中。此前,他在几所重点高中任教并担任重要教学岗位,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但在入职之初,由于性格耿直、处事较真,孙跃起经常因为一些工作中的问题与同事发生争执,以致一些工作推进起来困难重重,这让他一度陷入沮丧和茫然。杨子林及时洞察了孙跃起的情况,找他谈心,鼓励他:“一个人不怕有性格,就怕没本事;不怕有原则,就怕和稀泥。一中从不嫉贤妒能,你有多大的理想,一中就会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杨子林在背后默默地为孙跃起协调同事关系,安排他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而后又力排众议,让孙跃起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杨子林的栽培下,孙跃起快速成长,如一块蒙沙的金子散发出了自己的光芒。

“铺路石”: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我们要涵养厚重的底蕴,因为这才是我们最终可依赖的东西。”这是杨子林常对师生们说的一句话,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句话,用自己的德行赢得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尊重。

在杨子林看来,学校管理者要做铺路石,为教师铺路,也为学生的未来铺路。作为一名正高級教师,杨子林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主动给教师们上教学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带领大家破解教学难题,推进培新工作;作为一个爱思考的“读书人”,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杨子林都主动为师生做读书分享;作为一所学校的掌舵者,杨子林始终把“将乌一中办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在办学上,杨子林注重分数,更注重成长;注重眼前,更注重长远。

“多少年之后,要是再遇到我的学生,我会问心无愧,教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抱持这一理念,杨子林围绕如何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进行了潜心探索。

凭借超前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早在2014年,杨子林就着手谋划组建了学校的“四大中心”,即艺体中心、创新实践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乌一中建成了以九大学科和“四大中心”为支撑、包含80门课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一是依托九大学科,每门学科衍生3—5门课程;二是在10个领域开设不同的模块课程,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三是依托研究性学习,拓宽学术性发展路径,成立近百个课题小组;四是依托“四大中心”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五是依托校内生物实践基地和校外职业体验基地,开展生涯教育,让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职业体验;六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坚持“品格重于能力”的德育理念,形成理念、课程、实践、文化于一体的德育体系。

大力建设实施拓展类课程的同时,乌一中还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蓝天。目前,乌一中开设了科技、语言文学、艺术、公益四大类社团,逾1500名学生参与——科技类的环境监测、无土栽培、液晶显示技术等社团重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学类的播音主持口才训练营、绿荫编辑室等社团致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艺术类的合唱团、舞蹈队等关注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公益类的雪绒花心理社团、青春驿站社团等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1年考取厦门大学的白鹤松表示,乌一中为他搭建了个性化成长的阶梯。高中时,白鹤松积极参与学校广播站、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大大小小的主持工作。学校的平台虽小,但这些经历都化为宝贵的财富,助推他迈向更高的舞台。本科期间,他担纲了厦门大学校庆晚会主持。才艺出众的他学业表现同样优异,2014年,白鹤松被保送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交互媒体专业硕士研究生。

乌一中培养出的像白鹤松这样的“斜杠青年”还有很多:女足小将吴桐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代表出席卡塔尔世界杯少年足球公益行的青年学生;学生董晴入选国家级普法知识演讲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022年被评为全国红十字会标兵会员的何浩然去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鲜花点缀,万木苍翠。一位毕业生回忆道:水波潋滟的毓秀广场,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午后,太阳已呈现微醺的醉色 ,走在曲折的回廊上,听着脚下的原木一声声顿重的回响,微风来自湖面,混着水香、青草香、新翻的泥土味,似乎还有教育楼内传来的优美的钢琴曲……在浓厚的文化氛围濡染下,乌一中成了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教职工执着敬业的家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杨子林,这位来自东北的朴实汉子,扎根蒙北,坚如磐石,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为孩子们擎起一片教育的蔚蓝天空。

猜你喜欢

学校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