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管理观念,赋能区域校本课程建设

2024-03-24孙艳春

教育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延庆校本

孙艳春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主要拓展和有益补充,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区域课程管理、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延庆区地处北京远郊,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但课程建设起点低、干部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校本课程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出問题,延庆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管理与建设的生命线,充分利用体量小、能聚焦、好深入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区域校本课程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规范引导,提升校本课程领导力

校本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发展历程,但是如何从多到精,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校本课程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延庆区转变“只吆喝不管理、只检查不评价”的做法,出台《延庆区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延庆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纲要基本标准》等文件,通过实施“三制”模式,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作用,加强区级统筹和管理,提升校本课程领导力。

“三制”模式的第一“制”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备案制。中小学每学年提交一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把校本课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统筹思考、整体实施;同时规范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与运行,引导学校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第二“制”是校本课程纲要审议制。学校每门校本课程都要撰写课程纲要,经延庆区课程教研室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在撰写纲要的过程中,学校要深入思考课程价值与定位,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保障课程质量。第三“制”是优秀校本课程评选制。全区每三年进行一次校本课程评优活动,发挥制度的激励引领作用,为学校及教师搭建展示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引导学校不断改进课程,提升课程质量。

陪伴激励,提升校本课程执行力

学校课程干部、学科组长、骨干教师等核心团队是体现课程执行力的关键群体。近几年,区域内年轻管理干部和年轻骨干教师较多,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不足,往往遇到难题一筹莫展。为此,延庆区打破“只视导不指导、只动口不动手”的常规管理思路,采取浸润指导与师友陪伴的方式,提升学校核心团队的课程执行力。

首先,以课程建设工作室为依托,以优秀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常态教研、常规培训、专项指导、专题研讨等课程研究活动;其次,深入学校、学科、课堂开展浸润式指导,参与干部、教师课程建设全过程,为他们排忧解难、传经送宝,在关心与激励中提升学校核心团队的课程理解力、课程创生力和课程运作力,为校本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提供基础和保障。

动能激发,提升校本课程发展力

为进一步解决课程干部研究积极性不高、成果意识不强、区域整体课程发展力不足等问题,延庆区转变“只重视学校成果,不重视区域成果”的观念,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策略,开展“我是课程东道主”“课程展示抽盲盒”等活动,发挥区级教研的导向与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学校课程发展力。首先,新任课程干部担任课程“东道主”,负责全区课程展示和研讨活动,在历练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其次,区课程教研室把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细分成多个专题,通过抽取盲盒的形式选定参与专题研究的学校,教研员与学校共同对专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固化成果,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工具模板。通过以上活动,调动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干部教师内驱力,形成以过程促成果、以成果引导过程的良性循环,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今后,延庆区将继续把提高课程质量贯穿于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区域校本课程管理,发挥制度机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同时,完善区校两级“建、用、评”一体的管理机制和“研究、管理、指导、服务”一体的教研机制,以评促管、以研促管、以管促建,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延庆校本
延庆区总工会开展“以案释法”线上培训活动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北京市延庆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