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及病理评估中的应用*

2024-03-23赵军华周志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髓质实质百分比

赵军华 周志杰 赵 鑫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河南 洛阳 471003)

2.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河南 洛阳 471003)

肾脏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中致死率极高的癌症类型,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20年肾癌发病率3.99/10万,死亡率为1.39/10万[1]。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占到肾脏恶性肿瘤的80%左右,乳头状肾细胞癌10%左右,嫌色肾细胞癌约占5%左右[2]。肾脏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有研究发现手术切除的肾脏肿瘤中约有14%属于良性肿瘤[3]。肾脏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位置较深,不易被发现,早期精准、无创、高效的诊断预测是治疗肾脏恶性肿瘤成功的关键[4]。CT是目前检测肾脏占位性病变最普遍的手段,可有效对肾肿块进行定性、分期和监测[5]。有研究发现,平扫期和排泄期的增强CT中提取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肿瘤辨别能力,曲线下面积(AUC)达0.87,有利于肿瘤病理的预测分级[6]。鉴于此,本研究探究增强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肾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肾脏肿瘤,病灶为单发;临床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有CT扫描禁忌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有肾脏移植史。其中男39例,女26例;34~68岁,平均(50.81±7.94)岁;体重51~83kg,平均(67.52±7.39)kg;病灶直径1.1~6.3cm,平均(4.15±1.02)cm;肿瘤位置,左侧33例,右侧32例。该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方法增强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Philips Βrilliance 256层CT,管电压设定为120kV、管电流范围在150~320mA之间、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为扫描参数,进行平扫期CT扫描,以2mL/kg的剂量经肘前静脉注射静脉对比剂,流速为2.5mL/s,进行皮髓质期(延迟25~30s)、实质期(延迟60~70s)、排泄期(延迟180~200s)等3期CT扫描,扫描范围均为膈顶到双肾下极.。

1.3 图像分析采用医学影像工作站分析图像,纳入参数包括病灶CT值、增强百分比、增强指数、灰度值比率以及及相对肾皮质校正CT值。由2位10年以上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独立进行阅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良恶性肿瘤分类以n(%)表示,χ2检验;增强CT参数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学诊断结果6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肾脏恶性肿瘤55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46例、乳头状细胞癌5例、肾嫌色细胞癌4例);良性肿瘤10例,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嗜酸细胞腺瘤6例。典型病例见图1。

图1A-图1F 肾脏增强CT影像。患者男,63岁,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图1A为肾脏CT平扫;1B、1C为平扫冠状位、矢状位;1D为肾脏增强扫描皮髓质期;1E为肾 脏增强扫描实质期;1F为肾脏增强扫描排泄期。)

2.2 良恶性肿瘤增强CT参数比较2组在平扫期的病灶CT与相对肾皮质校正CT参数,皮髓质期的病灶CT、灰度值比率与相对肾皮质校正CT参数,实质期的病灶CT、灰度值比率与相对肾皮质校正CT参数,排泄期的病灶CT、增强百分比与灰度值比率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和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显然比良性组高,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值显然比良性组低(P<0.05),见表1。

表1 良恶性肿瘤增强CT参数比较

2.3 增强CT参数对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与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940、0.873和0.715,以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的AUC最高,以199.86为截断值,在肾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18%、80.00%,见表2、图2。

表2 增强CT参数对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图2 增强CT参数诊断肾脏恶性肿瘤的ROC曲线图

3 讨 论

肾脏肿瘤发病较为隐匿,在肿瘤发展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于患者健康体检时发现。晚期肾癌患者一般预后情况不甚理想,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7-8]。及早的诊断恶性肿瘤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肾癌患者常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全肾脏切除术,对早期病变较小或恶性程度较低患者可选择局部切除以保留肾单位,因此术前对其病理评估在治疗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9]。肾脏肿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多种影像学技术,包括磁共振、超声、CT等,其影像学表现也各不相同[10]。增强CT具有无创、直观、准确性较高等优点,它可以通过医学影像中提取大量定量特征,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度度以及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对临床决策的改善作用不可忽视[11-12]。

本研究中增强CT诊断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9.23%,灵敏度为96.36%,特异度为50.00%,阳性预测率为91.38%,阴性预测率为71.43%,提示增强CT对肾脏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原因可能在于,恶性肿瘤内血流供应充裕、代谢活动旺盛,内部血管发展较多,周围肾血管网络较密,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皮髓质期会呈现出显著的强化现象,而排泄期对比剂快速的廓清,整体表现为“快进快出”;而良性肿瘤的血流以点状或线状为主,其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肿瘤内部脂肪成分较多,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不均匀强化,整体表现出“快进慢退”[13]。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普遍的恶性肾病,其胞质透明疏松,血供丰富,在增强CT扫描下,这类癌症通常展现出典型的“快进快出”特征,而血液供应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血管较少的嫌色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呈现出“流入型”强化表现[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组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和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显然比良性组高,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显然比良性组低,这表明增强CT参数在区分肾脏肿瘤良恶性方面存在一定价值。有研究显示,肾透明细胞癌在增强CT的皮髓质期和实质期的灰度值比率均低于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这与本研究结果不太一样[15]。但张庆林等研究显示仅平扫期灰度值比率显然比良性肿瘤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类型占比所致,本研究中肾透明细胞癌占比较高为(83.64%,46/55),造成灰度值比率较高[1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平扫期灰度值比率、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实质期增强百分比、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940、0.873和0.715,提示增强CT参数对恶性肿瘤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陈梦林等[17]研究中皮髓质期增强百分比、排泄期肾皮质校正CT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效能分别为0.632、0.647,本研究中上述2个参数的诊断效能为0.940和0.715,且实质期增强百分比也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效能。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内部出血、坏死等造成不均匀强化,在实质与排泄期强化显著减弱,本研究中情况稍有不同,可能是纳入研究范围的肾脏肿瘤体积较小,导致在实质期仍有一定的强化效果[18]。

综上所述,增强CT应用于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评估中存在一定价值,有助于辅助临床诊疗过程的优化。

猜你喜欢

髓质实质百分比
髓质骨在蛋鸡产蛋期的作用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
多带宽DTI-IVIM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价值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诊断价值的初探
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观察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