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应用研究

2024-03-23和永杰

武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间少数民族

和永杰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55 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中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积淀流传下来的民间体育舞蹈,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蕴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情感、观念和生活方式[1],为维系各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民族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因地制宜地全方位地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此深化民族地区高校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实意义

高质量和高品质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能够直接产生显著的教育成效。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在民族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推广普及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为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创造了积极的资源和便利条件。滇西北(云南西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睦共居、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地区,生活着纳西族、白族、藏族等10 余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滇西北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文化。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丽江师专)位于滇西北核心区域的丽江市古城区,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形成了教师、课程、教材、科研、学生“五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其中,创造性地将流行于全国的竹竿舞、流传于滇西北地区的纳西族打跳和传承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勒巴舞,通过认真地开发和创编,将其吸收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促使丽江师专申报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单位、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等荣誉和平台,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教育资源开发的原则

资源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发挥聚合、支持保障、中介转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建构等重要作用[2],丽江师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自身特点,按照综合性、教育性和效能性原则开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2.1 综合性原则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其中许多项目既深刻承载了各民族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现代体育运动活力。竹竿舞原是海南黎族人民告祭先灵和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仪式,因其动感的节拍和欢快的气氛普及到全国各地。民族打跳是由滇西北地区牧民为了夜晚驱赶野兽袭击在篝火旁手拉手自唱自跳形成的防御自卫身体动作发展演化而来,在欢乐的音乐伴奏下,如今成为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节庆、全民健身等活动中的娱乐、健身等重要内容。勒巴舞是纳西族祭祀仪式舞蹈——东巴舞蹈的一个舞种,如今逐渐走出祭祀场域走上表演舞台,并被公众熟知。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的综合性特征,将全国范围普遍开展的竹竿舞、滇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纳西族打跳和丽江纳西族村寨广泛流传的勒巴舞引进高校,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我国民间体育舞蹈文化的认知、了解和共鸣,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文化的认同,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意识,增进情感交流,促进相互交往,形成相关交融。

2.2 教育性原则

学校教育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乃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汇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3]。通过将不同民族的民间体育舞蹈竹竿舞、纳西族族打跳和勒巴舞融入滇西北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基本国情的认知,培养“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民族团结意识,并让他们懂得“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培育”,进而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3 效能性原则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伴随着各少数民族繁衍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先进的时代适应性。紧紧围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有的放矢地将具有民族宗教仪式文化遗存、历史文化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现代传承适应力强劲的竹竿舞、纳西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的“载体”作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倡导爱国主义,培育国家情怀和投身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行动,自觉和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定决心。

3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路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水平状态,表现出的不同行为特征制约着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即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这“三大定律”显示出动机、强化和重复练习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4]。大学生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基本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情况也各有不同,生活习惯、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一定差异,将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通过正确引导和反复强化,可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增强归属感,增进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体育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涯中课时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教育项目,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可以以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为“桥梁”,依托学校体育的体验实践,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点,通过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育人”目标。跳竹竿、民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趣味性强、健身效果突出、团结协作一致性要求度高、创新发展空间大,对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具有独特作用。

3.1 在享受乐趣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体育运动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体育独有的运动乐趣之外,还能达成生命个体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实现不断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实现体育的人文价值[5]。桑代克“三大定律”中的准备律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应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即充分的学习准备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4]。跳竹竿、纳西族打跳和勒巴舞都是集体性体育舞蹈,其中,跳竹竿和纳西族打跳练习中还有音乐伴奏,勒巴舞练习中也有大鼓和摇铃等器械“助兴”,这些运动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感受各民族共享运动快乐的幸福体验,进而提高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真切体会生活在伟大祖国怀抱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2 在增强体质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当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桑代克“三大定律”中的效果律指出学习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息息相关[4],强调有效学习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教学反馈。跳竹竿、民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包含跳跃、转体、蹲起、摆臂等技术动作,对改善人体的肺活量、身体力量、弹跳力、协调性、灵敏度均有显著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参与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实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身体健康是第一要素”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决心,并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获得强健体魄的行为自觉,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运动锻炼中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在健全人格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桑代克“三大定律”中的练习律突出关注怎样增强行为满意度,强调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知识技能联结的效果就会越好[4]。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具有“育体、育智、育心”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对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如,竹竿舞需要安排一部分人作为打竿者来成全其他人在竹竿间的美丽“舞动”,舞者违反打竿节奏,就会受到“夹脚”惩罚;民族打跳在“手拉手”情况下完成各种打跳动作,需要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完成;勒巴舞是舞者边跳边摇铃和挥摆牛尾,只有做到高度的一致性才能彰显出勒巴舞的魅力。通过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的参与实践,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塑造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格具有促进作用。

3.4 在锤炼意志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富含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中华体育精神,学生在不断坚持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竹竿舞、纳西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体育舞蹈跳法多样,变化多端,很难在短期内熟练掌握,需要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在磨炼意志的过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同时,竹竿舞、纳西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创新空间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坚毅的坚强意志。

4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分析

从本体论讲,体育是生物有机体的个体生命活动,是个体不断追求卓越生命的有效载体。但是,社会学意义上强调不存在“纯粹的生命个体”,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人,实质上就是社会的集合体,即作为个体的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作为探寻和塑造个体“完美自我”的重要手段,应当立足于为社会而改善人、发展人的社会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方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树立“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任务,同时为“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赋能。

4.1 体育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教学成果丰硕

开发利用竹竿舞、纳西族打跳、勒巴舞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活动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有效达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产出丰硕的教学成果,如,丽江师专申报的《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教学应用研究》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纳西族打跳》荣获云南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示活动三等奖,《校园民族打跳》荣获云南省高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三等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列为丽江师专的第一批特色课程和金课进行重点建设,学校举行的千人纳西族打跳反响强烈,还被编排进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登上省级体育运动会舞台。丽江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自2017 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班级竹竿舞比赛,将其打造成为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勒巴舞作为学校文化特色进行多次展演,广受好评。

4.2 课程思政成效显著,体现思政育人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6]。深化滇西北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传承实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勇于自我奋斗的高贵品格,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凸显课程思政成效。

4.3 培养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跳竹竿、纳西族打跳、勒巴舞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强健体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达到了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等领域,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通过认真研究和开发,将其融入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对高等学校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间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高人隐藏在民间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