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开发初探
——以忻州挠羊赛为例
2024-03-23朱清华曹凌紫
朱清华 曹凌紫
1.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237016;
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太原 030092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到2025 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国民教育始终,“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1]在政策指引下,忻州当地开展传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的课程是极有必要的。忻州摔跤(俗称挠羊赛)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化魅力自成一体,历练千年经久不衰。挠羊赛属于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这是一种以一只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忻州挠羊赛在历经千年的时光中一直得到极好的保存,1960 年6 月,在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中贺龙、荣高棠等将忻州评定为“摔跤之乡”。2008 年6 月7 日,挠羊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41。挠羊赛作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如今大多只在乡村地区还有举行,多为群众自发组织,缺少城市普及和官方组织渠道推广,这也使得这项非遗活动与大量城市青少年渐行渐远,应当以挠羊赛为核心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
1 挠羊赛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因大量被征用而流失,乡村风貌渐渐被各式各样的城市建筑所取代,兴起于田头陇上的挠羊赛在满是柏油马路的城市中失去了天然的摔跤场地;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挠羊赛也失去了习练人群,当地挠羊汉也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角色,参与的人群逐渐呈专业化和小众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失了在土地上摔跤玩乐的成长,摔跤也早已不再是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城市农村随处可见的风景。
近年来,挠羊赛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色彩。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目前表面看似热闹的摔跤市场,已基本形成商业垄断的态势。“许多小村落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已经成为荒村弃村,本村的庙会祭祀活动不复存在。依托庙会传承的挠羊赛,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2]无论是官方承办的摔跤赛还是民间举办的挠羊赛,原先由挠羊汉率先拔旗,再临场组织双方队员即兴开始比赛的场景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原先的挠羊赛中,观众可以是运动员,裁判员也可以成为运动员,大家彼此相知相熟,在热烈的氛围中挠羊汉们斗智斗勇,充分调动观众热情,带给观众视听方面的多重享受。现如今场上队员都是专业运动员,提前编排好的上场顺序,不允许群众现场报名参赛。观众不认识队员,队员不认识观众,场上只有运动员的决斗,而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挠羊赛在规范化后反而失去了其非遗文化特色,将比赛仅仅拘泥为摔跤比赛本身,缺少了其蕴含的乡土特色和趣味性。
据调查统计,四十岁以上的忻州群众还能依稀记得忻州挠羊赛原始的热闹场景,而四十岁以下至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基本没有接受过摔跤的传承习练,更没有上场参加过当地或官方举办的挠羊赛。现如今挠羊赛已成为上一代人的记忆,面对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担忧挠羊赛的传承问题。
2 开发挠羊赛课程的必要性
2.1 挠羊赛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挖掘挠羊赛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善”武精神,尚武不仅有武还有“善”,“善待对手、善意行事、善罢甘休”[3]。在激烈的争斗中,双方点到为止,不能使用反关节、不能触及对方的面部和阴部,“不摔重跤”“高拿轻放”等技术要求成为挠羊汉们一致的行为准则。虽在戏台两边跤旗上写着“英雄跌对,跌死无罪”,但在有史可考的挠羊赛中从没出现过伤亡,甚至严重摔伤都少之又少。据记载定襄县宏道有位跤手,力大无比,因初出茅庐,力道控制不好,将对手重摔在跤台上,造成休克。该选手当场便遭受到围观群众的围打,以至从此再没有上过跤场,可见在挠羊赛的赛场上“武德”贯穿始终。
参赛选手每一次跌跤,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体重级别,赤背上场,一跤见胜负。双方都肩负使命,一村或一方的荣耀都聚集在跤场上,场下的人使出全力呐喊加油,场上选手则全力进行比赛,人人排队等待上场。比赛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激烈,每一位观众,每一位上场的队员,无论场上场下,都皆尽全力想让本队赢得最后的胜利,而最后获胜的挠羊汉将受到当地人们敬重和仰慕。团队精神和个人不畏强者、勇于拼搏,是挠羊赛的核心。
2.2 挠羊赛作为文化标识
“摔跤之乡”称号是忻州人的荣耀,是融入忻州人民血液和骨髓中的印记。忻州儿女在世界跤坛上都留下了自己骄傲的足迹。共有204 人次参加过一至十二届全运会,其中20 人夺得27 次全运冠军;有1300多人次参加过全国锦标赛以及相关行业的全国赛,有80 人获得150 个全国冠军;国际级运动健将67 人。2014 年6 月具有山西忻州特色的摔跤“挠羊赛”被国家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忻州挠羊汉通过自己的汗水,为忻州、为山西、为中国争得了荣誉,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大力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挠羊是忻州人的标识,也是忻州人的骄傲,更是忻州的一张名片。今天的挠羊已失去了原先广阔的天地,“传承人消失,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将不复存在。”[4]我们要传承挠羊赛,必须让挠羊赛进校园,在学校开设关于挠羊赛的特色课程。
3 课程开发初探
3.1 忻州青少年摔跤赛事常态化
一个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赛事体系。赛中学、赛中练、赛中成长对学生学习而言才是最快捷和最佳的方式。比赛不仅是比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意志的过程。在比赛中无论输赢都是一种身心的提升。忻州市体育部门应与教育部门联合,每年举办一次忻州市青少年摔跤赛事,分为小学组与初中组,按年龄和体重分组进行比赛。可以将比赛成绩纳入各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考核中去,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和练习到摔跤,不仅强身健体更是弘扬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还能提升忻州地区摔跤的普及度,真正成为“摔跤之乡”。
3.2 将摔跤纳入忻州特长生考试内容中
通过调查了解获知,2021 年忻州有10 所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其中忻州市第四中学学校、忻州市第十中学校、岢岚中学校,这三所中学招生的体育特长生均为球类项目,分别为足球、篮球、乒乓球;山西省河曲县中学校、保德县中学校,仅招收音乐、美术、书法;原平市范亭中学、原平市第一中学、神池中学校、五寨县第一中学、忻州实验中学这五所中学招生的体育生,均为高考体育四项中的项目,测试项目为100 米、800 米、立定跳远。
2023 年忻州市特长生招生中,忻州九原街中学体育特长生为篮球项目;忻州实验中学初升高特长生招生名额19 名,体育10 名;忻州市第十中体育足球8人(男)、田径4 人、测试项目是高考体育四项的内容,男子立定跳远、100 米、1000 米,女子立定跳远、100 米、800 米。
无论2021 年还是2023 年,体育特长生招生除球类项目外,就是与高考体育生体考项目有关,摔跤项目并没有纳入特长生考试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练习摔跤项目孩子的后顾之忧,也没有打通孩子们升学的通道,更没有与国家运动员等级所挂钩。对于从事摔跤运动的孩子在上学通道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加分制度和特招制度。纳入中考升学途径的运动项目逐渐成为少数家庭选择的项目,故使大部分孩子为备战中考,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加摔跤的系统训练,在初中阶段放弃摔跤训练,导致摔跤缺少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如:孝义市为促进武术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在2023 年5 月24 日孝义市教育科技局下发孝教函[2023]29 号文件中指出:同意五所高中招收体育类特长生175 名,其中孝义市实验中学招生武术4 人,孝义市第五中学校招生武术8 人。同时,孝义市教育科技局还将武术这一项目纳入了孝义市2023 年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同年仅孝义市高中报名武术套路比赛的学校有6 所,参赛队员30 人;初中参赛的学校8 所,参赛队员74 人;小学参赛的学校17 所,参赛队员321 人;1 所武校,参赛人数23 人。此次比赛共参赛32 所学校,队员共计448 人。由此可见,在孝义市教育科技局的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了武术专业课程,武术的发展也将会越来越好。
忻州地区的挠羊赛也应在忻州市教育局的政策支持下,引导更多的孩子从事摔跤训练。从小升初开始,就为优秀的摔跤运动员打通升级的通道,获得省、地市摔跤前六名的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训练或学习要求,升入自己理想的初中;初中三年学习训练过程中,在省、地市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有资格选择高中入学;在高中三年中,获得等级的运动员,就直接可以参加各大学摔跤单招考试,忻州师范学院应成立专门招生和培养摔跤优秀运动员的专业,将摔跤这一项目成为忻州师范学院的特色专业,培养更多的摔跤合格师资人群,走出忻州、走出山西、走出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下传承忻州摔跤。只有在忻州地区形成摔跤运动员上学绿色通道,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摔跤从业者,扩大摔跤习练人群,普及摔跤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3 课程的延续性
摔跤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如何在学生学习阶段,将摔跤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是我们做为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访谈山西省摔柔中心的教练和资深的管理工作人员,现总结如下:在小学阶段,学生应以身体基本素质和摔跤的基本功为主要练习内容,身体素质是学生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包括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摔跤的基本功包括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如前后左右侧滚翻技术、正确的倒地技术和各种抱腿技术。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可以参加各种少年摔跤比赛,以赛促练,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积累自己的比赛经验,以期获得更好的摔跤训练成绩。
由此可见,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训练任务,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将摔跤融入当地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具有延续性的课程安排下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出健壮的体魄,因此开设具有延续性的挠羊赛相关摔跤课程十分必要。
3.4 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性
目前,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大一的学生第一学期开设16 课时的中国摔跤必修课,由本校教师一名,外聘教师一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摔跤进入了课堂,但缺失课外的提高或训练指导。有一些中小学把摔跤项目引入了学校,但没有正式进入体育课程,而是做为课后活动来开展的。如:2022 年5 月忻州地区原平市太平街学校为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周二、周三、周五下午进行丰富多彩的10 余项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式摔跤。忻州奇村中学聘请校外教练每周开设两次摔跤第二课堂。兰村中学引进摔跤毕业的教师,于2022 年4 月开设摔跤第二课堂。
在忻州有太多的专业从事摔跤的人员,在2023 年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摔跤比赛:参赛运动员中,有60%—70%的队员,籍贯是忻州。学校要想办法把专业的教练请进来,真实落实好山西省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并做实做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积极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良好育人生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如定襄县诚信中学,长年坚持以学生为本,扬长避短,发掘学生潜质,发展特长教育,以体艺特长生为教学突破口,文化课与专业课并行,人人有特长,人人能成才的教育之路。这种注重课内教学,课外训练的方式屡创佳绩,在2019 年7 月28 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该校学生张轩获得52 公斤级冠军的成绩。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纳入到更低年龄段的升学考核中,培养孩子从小进行具有延续性的体育课程训练,选拔大量优秀人才。如此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塑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