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短兵竞赛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研究

2024-03-23黎芸仪

武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刀剑护具礼仪

黎芸仪 杨 青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1 引言

先秦时期即有“短兵”一词,如“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管子·参患》)“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五百主,短兵五十人”(《商君书·境内》)。其意指刀剑等长度较短的兵器或持短兵器的士兵。在现代语境中,短兵是短兵运动的简称,同时也指称短兵运动中模拟刀剑的器械。短兵运动“是按照一定规则要求手持自制的短兵器进行对抗格斗项目”[1]。以刀剑等短兵器进行格斗对抗的运动古已有之,不同时期有“斗剑”“打剑”“击刺”等不同名称。现代短兵运动始于民国中央国术馆,为区别日本的“剑道”与西方的“击剑”,故取名为“中国短兵”[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兵运动曾短暂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赛场上,后归于沉寂。1979 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以现代竞技模式开展短兵运动试点,同期开展试点的项目还有武术散打。武术散打项目自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短兵运动一直未取得长足发展。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3],要求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兵运动再次得到发展的契机。2019 年,全国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在遵义举行,2020 年,国家兵道(短兵)队成立,2021年,全国兵道(短兵)教练员、裁判员系列培训启动,短兵运动渐有兴盛之势。

2 短兵运动器物的文化呈现

2.1 短兵形制的文化呈现

2.1.1 短兵形制分析

出于安全考虑,短兵多以玻纤复合材料或碳纤复合材料作为内芯,外裹皮革,内充柔性材料以缓冲击打力量,其外形有刀剑型、圆柱型两类。刀剑型:短兵整体呈刀剑状,通体笔直,兵身扁平,有尖。护手为剑格形。圆柱型:整体与传统兵器中的鞭相似,兵身、兵柄都为圆柱形,兵身直径3cm 左右,无尖。护手呈圆盘形。

2.1.2 文化呈现角度短兵形制的选择与改良

剑有“百兵之君”的美誉。“经过侠士的(武)术化、道教的神化与儒家的写意洗炼,剑器已不再是单纯的兵器和舞具,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质和中国特有的‘侠义’崇拜,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位、心态、风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学意境。”[4]剑是兵器,也是法器、礼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其他兵器难以企及的地位。刀是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武器之一,汉朝时取代剑,成为战场的主战武器。军旅武艺之外,多数民间武术流派也有刀法传习。刀剑是武术文化的代表符号,短兵制成刀剑形,能更好地反映短兵运动具备的刀剑格斗本体。圆柱型短兵是一生造的物件,与武术器械中的鞭锏类似,但与鞭(非软鞭)相比无节,与锏相比无棱。非刀非剑非鞭非锏,圆柱型短兵是真正的“四不像”,文化属性极低。所以,从传统文化呈现的角度考虑,短兵应制刀剑形。短兵比赛中运动员以刀剑技术进行攻防对抗,并未规定须单手持兵。从比赛实践来看,“一剑制”的比赛多用单手持兵,取其灵活击远之势,“多剑制”的比赛多用双手持兵,取其稳固力沉之势。现行比赛所用短兵柄的长度,不适宜双手持握。《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2021 版)》规定兵柄的长度为15cm-18cm,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长短兵竞赛规则》规定男生的器械柄长20cm,女生的器械柄长15cm。如此长度双手持握时会产生不适感,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笔者认为应将兵柄的长度增加,女子为18cm,男子为25cm,让运动员能更好地使用双手技术。中国有苗刀、双手剑等武技,双手持握兵器在中国刀剑技法中普遍存在的。短兵技术是刀剑等武术器械技法的综合,不应将双手技术排除在外。有人认为延长短兵的柄部,会使人将短兵与日本剑道混淆,此属多余的担心。剑道竹剑的形制流行多年,已在习练者、爱好者心中形成了稳定的认知。短兵延长柄部后,在材料、形制上与竹剑有显著区别,一眼即明。综合上述,从文化呈现的角度考虑,短兵应采用刀剑型,兵柄长度以18cm-25cm 为宜。

2.2 短兵竞赛场地的文化呈现

2.2.1 短兵竞赛场地分析

现行武术短兵比赛场地有3 种,其一,2019 年及之前的全国武术短兵比赛在边长10m 的正方形的垫子进行,中间直径8m 的太极阴阳鱼为比赛场地,两个直径1.5m 鱼眼为比赛开始和结束时运动员站立位置。比赛中运动员触及太极阴阳鱼以外的场地视作出界。其二,兵道(短兵)的比赛场地是铺有经中国武术协会认可的11m×11m 垫子/地毯/地板,其中,中间边长为9 m(由场地外缘量起)的正方形场地为运动员比赛场地,四周一米为安全区。场地四周应至少保持两米净空的安全区域。采用赛台时,每边的安全区再增设一米。其三,全国大学生长短兵比赛场地高0.8m,长8m,宽8m 的水平无障碍的正方形擂台。台面上铺有软垫,软垫上有帆布盖单。边界线用0.05m 的标志线(线属场地外),场地中间划两条长0.6m,宽0.05m 且相距3m 的白色线,为双方运动员的起始位置,即准备线。另外,在准备线后方1.5m 处,有两条礼仪线。

2.2.2 文化呈现角度短兵竞赛场地的选择与改良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将太极视为宇宙的本源,其后的宋明理学家对周敦颐的观点进行了阐发,发展出完整的太极学说。理学在南宋末期取得官学地位,太极学说的影响力随之扩大。如今太极图成为了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整个儒家文化圈内有着重要影响。全国武术短兵比赛在太极图上进行,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案例。“场地上一个巨大的太极阴阳图案,两名运动员各站在阴阳鱼眼处,相互敬礼后开始比赛,场面犹如古代两剑客在太极阴阳图上进行相生相克的斗剑斗法,有着浓厚的太极技击文化特色[5]。”古代的双人对抗项目多在擂台上进行,古典小说、戏曲中常有“打擂台”情节。现代不少搏击项目,如,拳击、泰拳、散打,也都在高出地面的平台上进行。场地采用擂台的形式,既符合传统,便于观看,也增加了比赛的变化。全国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继承了擂台较技的形式。从传统文化呈现着眼,短兵比赛的场地宜兼取全国武术短兵比赛的太极阴阳鱼与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擂台的长处,采用圆形擂台,并在台面画上太极阴阳鱼。这可使比赛场地在所有的格斗对抗项目中独树一帜,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特色。

2.3 短兵护具的文化呈现

2.3.1 短兵竞赛主要护具分析

短兵运动属器械格斗项目,运动员直接以对手的身体作为攻击目标,为安全计,比赛护具必不可少。短兵比赛护具包括头盔、护甲、护肩、手套、护裙(或护裆)、护胫等构成。护具是一种特殊的比赛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标志,是一种文化推广的符号[6]。短兵比赛应该在护具上作好文章,在发挥防护功能的同时展现中国文化色彩。当前市面上的短兵护具,都只在防护性能上下功夫,在文化呈现方面少有探索,且都有不足之处。2019 年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的护具,过于笨重;2022年全国兵道(短兵)比赛的护具,造型奇特;2019 年全国武术短兵比赛的护具对面部防御不足。2019 年全国武术短兵比赛的护具表面做成鳞甲状,算是对传统文化稍有呈现。

2.3.2 文化呈现角度短兵竞赛护具的选择与改良

顶盔掼甲是人们对古代将军士兵的传统印象。中华先民创造了辉煌的甲胄文化。短兵运动作为古代刀剑较技的体育化产物,有着展现中华武术文化的天然使命,在护具上呈现中华甲胄文化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认为,短兵的护具应在优先满足防护性与灵便性之后,尽量制成古代盔甲形状,或采用盔甲元素,表明短兵运动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身份,向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器械搏击项目护具电子化应是发展趋势。采用电子化护具,可以排除人为判罚的主观意向与感受能力的不足,增加评判的客观性,避免漏判、误判、偏判。短兵运动应把握护具电子化趋势,与相关厂家合作,尽快推出电子护具。

3 短兵运动非物质文化呈现

3.1 短兵礼仪的文化呈现

《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初是祭祀时向鬼神表达敬意、祈求降福的仪式,后引申为尊敬之意。自西周礼乐制度建立,我国历来重视礼在维持社会秩序、个人德行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礼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有礼义之邦的雅称。“短兵礼仪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可以改变习武之人野蛮无礼的直观认识,能够利用短兵礼仪这一途径潜移默化人们的文明行为。[7]”短兵礼仪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3.1.1 当前短兵行礼方式

根据《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2021 版)》的第一章第二条礼仪通则:礼仪必须贯穿比赛始终。短兵礼仪有:直立抱兵式、抱兵鞠躬式、持兵鞠躬式、接兵礼。直立抱兵式:身体呈立正姿势,左手持兵,右手为掌,在胸口围拢成圆,向前推出,两臂保持平衡,短兵呈竖直状态。手臂与短兵在身前形成一个“中”字,代表“中正”“正直”的意思。抱兵鞠躬式:在抱兵式敬礼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鞠躬的动作。持兵鞠躬式:左手持兵,抓住短兵平行点的位置,紧贴于身体的左侧腰间,短兵与身体呈45°的夹角,右手自然垂放身体右侧呈立正姿势。鞠躬时必须伸直腰、目视对方,然后由腰开始的上身向前弯曲。接兵礼:在上场前运动员不负使命,感谢师傅教诲教育之恩,向师傅进行单膝下跪并双手接过兵器。

3.1.2 文化呈现角度短兵礼仪的选择与改良

三种持兵敬礼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短兵位置、持兵手、身形三个方面:敬礼时短兵位置有胸前与腰间两种,分别谓之抱兵与持兵。我国传统的行礼方式为揖礼,或曰拱手礼,要求两手合于胸前。要做到两手合于胸前,则抱兵是必然的要求。如一手持兵于腰间,两手如何相合,又如何举于胸前?所以,抱兵于胸前更加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武术套路的持械礼都采用抱兵于胸前的方式,短兵亦应采用。抱兵于胸前,何手于内持兵,何手在外相抱是另一重要问题。传统礼仪中对何手在前有严格规定。我国素有“崇左”的传统,认为左尊右卑,又引申为左吉右凶。《德道经》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8]。关于拱手礼,更是有清楚明白的要求。《说文解字注·手部》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9]。”在古代,女子较男子地位低下,拱手时左右与男子相反。遵照传统并结合现今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短兵行礼时应一律以右手持兵,左手在前。关于身形,是否需要弯腰鞠躬是最主要的不同。在传统礼仪规范中,短兵比赛这种场合鞠躬并无必要。《礼记》中对于遇见师长的行礼方式是“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10]。子路遇见“荷蓧丈人”也只是“子路拱而立”,即“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11]。遇上先生、长者,仅需要拱手正立,短兵比赛中向裁判、教练、观众行礼,身姿直立,既符合文化传统,又可体现运动员英武挺拔之气。在短兵赛场上曾出现运动员跪接教练员短兵的现象。这种行为严重影响短兵运动的形象。前文已述及,在传统礼仪中,面对师长只需正立供手,不必躬身,更不必下跪。在法律上、人格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下跪这种被认为有辱人格的礼仪全无存在的必要。接兵时,运动员可以正立双手承接教练递来的短兵,以示尊重。综合上述,短兵运动行礼以直立抱兵式为准,抱兵时右手持握短兵,左手为掌,置于右手之前。接兵礼以正立双手承接为准。

3.2 短兵运动规则文化呈现

3.2.1 一剑制与多剑制的争论

“一剑制”是指短兵比赛中,一方击中对手,裁判立即暂停比赛,宣判得分后再次开始比赛;“多剑制”是指比赛中允许连续击打,场上裁判仅在运动员出现无效缠抱或运动员倒地、下台等情况时才暂停比赛,运动员击打得分由场下裁判或电子护具判别的比赛方式。目前,在短兵全国锦标赛与健公书院的比赛中采用的是一剑制,而兵道和大学生锦标赛采用的则是多剑制。那么,一剑制和多剑制哪种规则更能体现出短兵的特色?在2019 年武当山大学生体育协会长短兵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中也对采用一剑制还是多剑制进行了讨论,双方各执论据,各讲理由,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因会期将近,竞赛计划已下达,最后勉强决定2019 年的大学生锦标赛采用多剑制。《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出台后,就“多剑制”规则,网络上也有广泛的讨论,有支持者,亦有反对者。

3.2.2 文化呈现角度剑制的选择

剑制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涉到运动原型、评判难易程度、文化传统等一系列问题。从运动原型上看,短兵模拟的是古代武士手持刀剑对抗的器械格斗运动。刀剑属利器,一旦击中必致伤残,受伤者难有反击的能力与机会。所以,“一剑制”更符合器械格斗的特性。从评判的难易程度上看,连续的快速互击互打,使得裁判员难以准确判定每位运动员的得分,难以判定每位运动员的准确得分,极易造成不公平的胜负判定,与公平、公正的竞技原则相悖。从文化传统上看,我国一直有“尚技不尚力”的传统。儒家追求的是君子人格,重视行为风度,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便在对抗过程中,也讲究以德服人,以技服人,而不提倡以力压人。“多剑制”短兵比赛中的连续击打给人“胡劈乱砍”的印象,远不如“一剑制”文雅、有风度。戴小平反对短兵比赛“连击”的做法,认为击中即停所表现出点到为止的文明对抗行为,也便于裁判执裁。如果采用连续击打的做法,就容易产生双方在对抗上“斗狠斗气斗毒”场面,这既不是短兵项目的需要,也违背了开展短兵运动的宗旨[12]。所以,无论是从运动原型、评判难易程度 还是文化传统哪个角度来看,“一剑制”更符合兵器格斗的特点,短兵比赛应该采用“一剑制”。

猜你喜欢

刀剑护具礼仪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关于中西方刀剑的设计美学之差异
浅析中国刀剑发展史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乘车礼仪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运动员比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