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摔跤的美学特征研究
2024-03-23杨显龙
李 洋 杨显龙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侗族摔跤流行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等侗族地区是集武术和娱乐于一体的竞技活动。[1]侗族摔跤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源于对一位打虎英雄的纪念;二是源于明末公蛮、公柳于三月十五日通过摔跤相争为首,共除强盗的故事。侗族摔跤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三月十五在四寨、坑洞等地举行,比赛以村寨为单位,竞技为个人对个人,观众盛装出席,人山人海。[2]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与文化和旅游部颁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4]都明确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占据重要地位。侗族摔跤早于2005 年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理论体系。
1 侗族摔跤的特点
侗族摔跤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动作技术简单,比赛场地安全性高。侗族摔跤被誉为“最文明的摔跤”,其特点是双方都不用手,主要依靠臂力、腰力、腿力通过一根布带和“提摔、绊脚、拉摔、抱摔”4种朴素的摔跤技巧完成。这4 种摔跤技术分别为:(1)提摔:使劲将对方提起腾空,使对方因失去自身的平衡而摔倒。(2)绊摔:与双方对峙时,趁对方移脚之机,用脚绊对方的脚,使对方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3)拉摔:使劲猛拉对方,趁对方还未站稳之际,将对方摔倒。(4)抱摔:紧紧抓住对方,左右扳动,将对方摔倒。[5]比赛场地安全性高表现在:摔跤场地为农田,土质疏松,是天然的保护垫;在摔跤比赛过程中,竞技者两手必须紧握布带穿过对手腹部,以对其安全起到保护作用。第二,制胜规则简洁,赛时礼仪特征明显。比赛通常采用三战两胜制和五战三胜制。摔跤比赛前,比赛双方相互鞠躬行礼后便将布带穿过对手的腹部,两手紧握布带,形成相互抱住的准备姿势等待寨老发号施令;当寨老发出“起”的口令时比赛就开始了,竞赛者听到口令后便各自用力,尽情发挥,想方设法地将对手摔倒在地;比赛结束后由寨老宣布获胜的一方,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并向裁判致谢后,离开赛场。第三,参赛选手多,均为荣誉竞“摔”。参赛人数通常为100 余人,分别代表各村寨竞赛,为夺“摔跤王”之荣誉而战。参赛选手根据抽签顺序一一进行对决,依序逐对交锋,直至各寨选手赛毕。通过参赛选手多轮激烈对抗,决胜出最终的“摔跤王”。第四,观众众多,观赏娱乐价值高。比赛当天,也正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摔跤节。侗族的男女老少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侗族服装早早来到摔跤场,将摔跤场地团团围住,有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人山人海,观赏“摔跤王”的诞生,最终用“呵呵”声为其祝贺!黎平县的侗族摔跤距今已有600 余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深受侗族人民喜爱。摔跤场上不畏强手,敢拼敢赢,永不服输的精神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地影响着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摔跤场下的加油声、呐喊声、欢呼声已成为侗族人民获取精神需要和娱乐需求的主要方式。
2 侗族摔跤的美学渊源
2.1 侗族摔跤之美的客观存在
侗族摔跤是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具有强烈的竞技特征和观赏价值。有竞技者就有观赏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侗族摔跤的竞技美和观赏美。基于此,本研究从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个视角探寻侗族摔跤的美感。从直接参与视角而言:主要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包括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中以参与摔跤的运动员为主要探寻对象。通过观察摔跤者在摔跤过程中的动作技术、力量、精神、意志品质等表现探寻侗族摔跤的摔跤美和运动美。从间接参与视角而言:主要以观赏人为主体,以观众视角审视侗族摔跤的美感,其途径有现场观看和视频观看两种。
2.2 侗族摔跤之内生美
侗族摔跤的内生美是指侗族摔跤所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以及由自然美和社会美创造出来的美。人体美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除自然美以外的社会现象的美, 它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也直接体现社会实践, 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6]侗族摔跤生产于人,实践于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综合体现。侗族摔跤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由抵抗盗匪、消灭猛兽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侗族人民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以致寄托精神的竞技活动。在此过程中,侗族摔跤的自然美和社会美随着侗族人民需求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技术美、力量美、身体美和运动美等诸多审美价值。
2.3 侗族摔跤之外在美
侗族摔跤的外在美是由侗族摔跤的各种美相互渗透、交融、再生的美,即侗族摔跤的“真、善、美”。“真”体现在:一是侗族摔跤是真实的运动,是侗族人民道德素质、精神、心灵、行为的现实存在;二是在摔跤过程中的行为是其最真实的表现,道德、素质、心灵和行为表现都是其参赛者的真实写照。简而言之,最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善”属于道德方面的范畴,美属于审美方面的,二者的概念完全不同。[7]侗族摔跤的“善”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侗族人民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善”不仅是“真”的延续,更是“真”的评判标准。“善”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导向,也成为人们的灵魂追求,更成为侗族人民对友善、和谐充满向往的优秀品质。体育活动中的真、善、美是依次递进的,以真为基础,体现了善,表现出美。[8]侗族摔跤的“美”是其“真”与“善”的合集,只有“真”才“美”,只有“善”才“美”。侗族摔跤的“真”与“善”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其存在前提,同时为侗族摔跤的“美”创设生成条件,三者共同构成了侗族摔跤的“真、善、美”。
3 侗族摔跤的美学特征分析
3.1 侗族摔跤的竞技美
竞技特征是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项目所缺乏的特征,但侗族摔跤具有竞技特征。侗族摔跤是个人对个人的竞技,是面对面的徒手相搏,是智慧的比较、技术的比拼、力量的对抗,是精神、心灵、行为上的灵魂碰撞,是既文明又野蛮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因此,也为侗族摔跤的竞技特征画上了美的符号。侗族摔跤的竞技美源于其强烈的竞技特征,包括竞技特征对观众的强烈吸引力、观众对竞技的积极影响以及竞技与观众的相互促进三个方面。(1)竞技对观众的强烈吸引力:摔跤过程的转瞬变化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让观众产生设想、悬念、担心、高兴、出入意料等心理变化,从而达到丰富情感、愉悦身心的效果。(2)观众对竞技的积极影响:摔跤者在比赛过程中会更加斗志昂扬、自信、奋发、果敢,会为了亲朋的加油、村寨的荣誉、个人意志与责任,在摔跤中自我创造、充分发挥、尽情表现,越战越勇,愈战愈强。(3)竞技与观众的相互促进:无论是自己完成摔跤或是观赏别人摔跤,人们都常会在情绪有所波动。这种情绪是一种主观态度,包括愉快、激动、自豪、满足、赞美、舒畅等情绪,让人久久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这种愉快情绪的获得,能推动人们从事摔跤,能更好地促进侗族摔跤竞技美的发展。
3.2 侗族摔跤的技术美
侗族摔跤的动作技术既体现了体育技术动作的天然属性,完成技术时的爆发之美、准确之美、协调之美、稳定之美,又展现了人类表达自我的社会情感体验。侗族摔跤的技术动作相对于其他摔跤项目来说其动作技术较少,主要是通过提摔、绊脚、拉摔、抱摔来完成,其动作技术越少越考验摔跤者对各项摔跤技术的运用。(1)提摔:该动作主要适用于具有身高和手臂力量优势的人群,他们利用其强大的手臂力量迅速提起布带将对手摔倒在地。(2)绊脚:其特点是运用脚步的不断变化,用脚勾拌对手的脚将其摔倒,是腿部力量强者常用的技术。(3)拉摔:常用于紧贴对手时,通过夹住对手的身体,进行不同方向的拉拽将对手摔倒。(4)抱摔:考验的是腿部力量和腰部力量的协调配合,紧抱对手将其摔倒。因此,摔跤者在摔跤过程中除了熟练运用上述动作技术外,还要能通过调整步伐使身体重心快速转换,通过本体位置的迅速改变或调整来占领进攻与防守的先机。越是自身感觉舒适的、不别扭的技术动作,越符合美学标准和技术成功的标推。这就是摔跤中头脑和身体、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平衡、协调一致的身心体验,也是摔跤运动中审美标准。
3.3 侗族摔跤的力量美
人们除了通过熟练的摔跤技术创造优异成绩为本村寨争光外,还可以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力量美。如,观众对摔跤者雄壮、勇猛、强健的评价便是对竞赛者力量素质的赞美,力量美往往能使观众产生惊讶、崇敬和赞叹等愉悦的心理活动。侗族一些青年男性不仅以此来获取观众的赞叹声,还借此收获心仪女孩的芳心。此外,摔跤还具有一定的游戏特点,老少皆宜,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当摔跤者双方的动作技术差距不大时,比拼的主要是力量。[9]力量是动作质量的重要评判要素之一,比赛过程中竞技者力量比拼的具体表现,上肢力量、腹部力量、下肢力量是侗族摔跤力量美的具体展现。侗族摔跤将中国古人所崇尚的“阳刚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摔跤者在竞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之伟大、力之强壮、力之雄健,足以令我们崇尚感和壮美感。
3.4 侗族摔跤的审美体验
由于观赏角度的不同,审美体验也不同,以观众的角度去欣赏侗族摔跤的美感,其主要受益人群是观众。从观看的方式来看有现场观看和线上观看,由于不能亲临现场,一些观众通过线上直播观看。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有不少欣赏者采用新媒体进行记录,通过慢放的方式进一步欣赏摔跤过程中的某一精彩瞬间,便于欣赏其动作技术之美、爆发力之美。观看摔跤是一种审美的活动,不仅能获得视觉上的满足,还能激起心中的愉快和舒畅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由于欣赏主体与客体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观众以欣赏摔跤而美,摔跤者因观赏观众的“呐喊声”而美,观众因摔跤者而美,摔跤者因观众而美,观赏美意在观赏的主体与客体之中。
3.5 侗族摔跤行为美的养成
行为美与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相联系。它包括人的行为举止美,姿态风度美等。行为美是心理活动的真实表现,是洋溢在脸上的微笑,是愉悦在内心的真实情感。侗族摔跤中产生的行为美,是需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实践过程,甚至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乃至由生命锤炼而成的,是一个人自身思想、道德、情操、意志的外在表现。侗族摔跤的行为美还表现在一些生活常识、礼仪要求、行为规范中,是一个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展现。侗族摔跤的行为美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侗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学习、练习、训练、竞技摔跤培养形成的,是从小做起,逐步培养的,是父母言传身教对实践成果的体现。
4 结语
侗族摔跤中也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在摔跤中注意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侗族摔跤更快发展的良好方法,是向全社会和其他民族普及推广侗族摔跤的良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