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现实挑战与行动路径研究
2024-03-23张成胜
张成胜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新时代,其必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被赋予新功能、新定位、新使命。《“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这些政策文件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论述,彰显了新时代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及重要部署。
就目前形势来看,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加之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消亡、退化等诸多窘境,其生存与发展陷入危机。基于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繁荣兴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1 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
1.1 助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关注点。
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标,走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之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群众基础广泛,加之其规则简单,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倡导的因地、因人、因条件开展不谋而合[1]。 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人民群众健身的重要手段,是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1.2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其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如,山东举办的中国民族摔跤国际邀请赛,邀请了国内外数名摔跤运动员同台竞技,以摔跤会友,在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中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山西安康举办的世界龙舟精英赛,吸引了国内外数支龙舟精英队伍参与角逐,以龙舟为媒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中国悠久而灿烂文明的同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从而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商、共建、共赢”[2]。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多领域综合发力。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生来就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团结教育、强化民族身份认同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须抓住并把握这一宝贵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1.4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身方式,是国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是维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 因此,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社会风气,民族传统体育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助推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2 新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挑战
2.1 传统社会变迁,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流失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种资源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快速汇集,各种文化快速重组,使得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环境下感到不适。从生态环境维度来审视,森林、草原、峡谷、水域、生物、大气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从社会学维度来看,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成为历史,大量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务工或接受现代教育[3]。
以往健身娱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被现代化竞技体育和电子产品所代替,这直接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大幅减少。在“城镇化”进程的裹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巨变,致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消失在人们的生活视野或处于面临消亡的危险境地。
2.2 文化认同乏力,项目参与度不高
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核心在于对“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区分。[4]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无法回避这一难题。 长期以来,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体育以“他者”文化,借助各类媒体和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大范围,大肆宣扬其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方面的优势, 吞噬年轻一代对“自我”体育文化的信仰,导致青少年对“他者”新文化的青睐,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造成了较大冲击。 追其根本,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再加上现代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乏力,进而出现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2.3 资源开发失序,文化内涵失真
民族传统体育因其观赏性、体验性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很多旅游景区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开发了斗牛、斗鸡、骑马、射箭、秋千等迎合大众口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拓展了旅游产品的品系,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位,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到盲目开发,过度商品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景区嫁接非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难以真正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价值。 从长远来看,这种抛弃传统文化,盲目开发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反而容易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新的传承窘境。
2.4 教育传承滞后,传承后继乏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两种传承模式,就当前而言其教育传承还相对滞后。
一是家庭教育传承缺失。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依托家族祭祀或节庆活动,传承场域是临时的,传承技能之人主要是长辈或村民, 传承方式主要为口传身授,传承方式多数还处于生产生活的自然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还难以上升到文化教育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乡村家庭结构和传承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家庭教育传承直接出现断裂现象。 二是学校教育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仅有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引入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当前,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仍然是以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为主,在实践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受到重视,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5]虽然少部分学校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但其目的也只是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培养后备人才,着眼于短期效应,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行动路径
3.1 根据群众需求,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化的社会风气
推广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理念成为衡量人民幸福生活和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项目,但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除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瑜伽、跆拳道等。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化能够打破西方竞技体育“唯我独尊”的局面,能摆脱近代以来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中心的局面,从而形成世界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格局[6]。与此同时,若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化,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首先要办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积极组织筹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真正做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各族人民交流情感、同台竞技的体育盛会,营造一种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化的社会风气。其次要进入学校文化场域。青少年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理应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阵地的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认真梳理,在保留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开展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应加大力度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方法进行宣传,同时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讲解、示范与传播。
3.2 转变传承理念,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新路径
在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政府主导下主要形成了教育传承、全民健身传承、培训(训练)基地传承和运动会传承等方式。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形势保持高度一致,这就需要转变传承理念,深入拓展与时俱进的传承路径。首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魂宝,除了其蕴含的传统养生知识外,还凝聚了“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相契合。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其次,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民间乡村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场域和栖身之所。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增进村民身心健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凝聚集体记忆,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7]。 最后,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不谋而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过程,即是民族传统体育自我弘扬、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3.3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与旅游、影视、教育、传媒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进而突破自身局限获取新的发展空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将筹集资金作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文化品牌产业项目,吸引社会各界有效资金的投入;三是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四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3.4 坚持文化自信,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坚持文化自信,紧抓全球化机遇,放眼国际市场,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力度,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话语权[8]。首先,加强人才培养。树立人才先行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服务国家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化专业水准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其次,打造国际化赛事品牌,展现体育强国建设应有的文化自信、使命和担当,打造一批高知名度的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赛事品牌。再次,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树立对外交流理念,紧跟“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借助文化交流平台,讲好民族传统体育故事,使其能够被沿线各国民众了解、认同和接受,为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话语体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