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鳍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2024-03-22陈志方张凯强
陈志方,李 刚,李 阳,张 龙,张凯强
(1.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北京 100125;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大鳍鱊隶属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鱊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的底栖性鱼。大鳍鱊色彩艳丽,体形优美,可以养殖观赏。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饲养土著鱼人员数量持续增多,对鱊属类鱼的需求量也在稳步上升,目前仅靠野外捕捞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育势在必行。笔者对大鳍鱊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行总结,为鱊属土著鱼的饲养及繁育提供参考。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大鳍鱊身体扁而薄呈卵圆形。头小,头后部至背鳍基显著隆起。口角须1对。眼大,且间隔较宽。鳃盖后方有一明显的小黑色斑块,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均具粗壮硬棘,部分鱼背鳍和尾鳍上有黑色的小斑点。体背部蓝绿色,腹部银白色,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纵纹。幼鱼阶段背鳍前部鳍条具有一黑色斑点,黑色斑点顶端有一列白边,性成熟后斑点和白边消失。
2.生活习性
大鳍鱊广泛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在北京分布于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鳍鱊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中流速缓慢的浅水区底层,游动时身体稍倾斜一侧,游动迅速、反应敏捷。用抄网捕捞时,其会扎堆成群游至池子角落,全部头朝下、尾朝上躲避。
3.摄食习性
大鳍鱊杂食性,以摄食硅藻等藻类为主,也可摄食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高等水生植物的叶片、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水生昆虫成虫及其幼虫等。
4.繁殖习性
大鳍鱊1 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在4—6 月,5月中旬为繁殖高峰期,此时水温25~26℃。大鳍鱊怀卵量低,为分批产卵类型。在自然水域,到达繁殖期时,雌鱼的输卵管伸长,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内。此时,雄鱼立即在入水孔处排精,精子随水流进入外套腔内完成受精。大鳍鱊受精卵黏附在河蚌鳃瓣间进行胚胎发育,直至仔鱼可自行游动时,才离开河蚌自行生活。
二、人工繁育
1.材料与方法
(1)亲鱼。挑选规格大、体表颜色鲜艳亮丽、无伤、活力强的个体,数量为200 尾,平均体长10.83厘米/尾,平均体重15.33克/尾。
(2)亲鱼培育池条件。亲鱼池为室内圆形玻璃钢池(直径3米、高0.5米),水深0.3米。
(3)水质条件。养殖用水采用地下井水,进蓄水池后培肥,水温7~28℃,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4)产卵、孵化工具。人工挤卵用产卵盆采用黑色磨砂塑料盘,直径15.2 厘米,高1.2 厘米。孵化器由升流式孵化桶和孵化框组成。
(5)鱼苗培育池。采用长方形玻璃钢池(长1.5米、宽0.5米、高0.4米),水深0.3米。
2.方法
(1)亲鱼培育。亲鱼采用流水培育,水温与自然水温保持一致。4 月中旬水温自18℃逐渐升温,溶氧保持在8毫克/升以上。
投喂管理:4月池水温度上升,大鳍鱊的摄食量明显增加。选用沉性饲料(蛋白质水平≥28%),每天投喂2 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17:00。为加强营养,每周三和周日在饲料中添加螺旋藻粉和维生素添加剂投喂。
雌雄鱼鉴别:4月10日观察大鳍鱊开始出现性成熟特征。雌鱼出现较短产卵管,颜色为灰白色,然后开始慢慢延伸变长。起初雌鱼游动时,产卵管不会随水流摆动。随着雌鱼腹部变大,变长的产卵管会随着游动像丝带一样在水中摇摆,待产卵日时,其长度可超过尾部末端(图1)。雄鱼的体表颜色鲜艳亮丽,有金属光泽。繁殖高峰期鱼眼框、鳃盖后方腹部、尾柄末端呈现粉紫色,臀鳍边缘有明显的“白—黑—白”的边(图2)。
图1 繁殖期雌雄鱼
图2 繁殖期雄鱼
(2)人工授精。挑选亲鱼时,选择性成熟表现特征明显的亲鱼。先挑选雌鱼,选择产卵管长度符合条件的,然后轻轻挤压腹部,看到有淡黄色游离卵流出来,则可以使用。然后挑选雄鱼,选择体表艳丽、臀鳍边缘“白—黑—白”边明显、稍胖的雄鱼。按照此方法,将挑好的亲鱼按雌雄分开放入盆中。采用人工湿法授精,大鳍鱊个体较小,产卵量少,为提高受精率,至少两尾雄鱼配对1尾雌鱼。挤卵前,预先在产卵盆中加水,水深5 毫米。将雌鱼放入盘中,轻轻挤压雌鱼腹部,有卵圆形淡黄色卵粒流出,注意卵粒不要叠加;对最末端的卵粒,用手指按压住产卵管轻轻“划”出来。之后开始挤压雄鱼排精,若挤不出,说明成熟度不够,马上换鱼。雄鱼排精后,轻轻搅动水体,静止2~3 分钟,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桶中,微流水孵化。
(3)受精卵孵化。4 月18 日第1 批受精卵孵化。孵化水温25~26℃,刚开始受精卵呈卵圆形,半小时后取1 粒在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卵膜,受精卵一端突起,肉眼观察呈白色,说明受精成功。4 月19 日部分胚胎开始发育变长(图3)。4月21日胚胎全部发育变长,有小部分已破膜,出现顶水游动现象。4月22日,约占总数3/4的仔鱼破膜,出现顶水游动现象。4月23日,仔鱼全部破膜、顶水游动。4月24日,显微镜下观察仔鱼已发育出心脏,血液开始全身流动。4月28日,观察仔鱼体背部变黑色,体上有黑色素出现。4 月30 日,仔鱼开始上浮。5月4日,仔鱼全部上浮。
(4)鱼苗培育。平游的鱼苗在7 毫米/尾左右(图4),提前在池中加入富含小球藻的水,以保证其开口摄食。前1周每天投喂3次螺旋藻粉,分别在8:00、14:00、17:00投喂。1周后开始投喂丰年虫和淡水鱼开口饲料,此时可在水体中加入少量的丁酸梭菌来保护鱼苗肠道,预防肠炎。3周后根据鱼苗的规格及口径大小投喂适口的沉性破碎料。
图4 仔鱼
3.繁殖结果
4 月18 日大鳍鱊开始进行第1 批人工繁殖,5月15日进行第2批人工繁殖时,达到繁殖条件的亲鱼数量明显比第1 批多,5 月末数量变少。5 月中旬是大鳍鱊繁殖高峰期。两次繁殖过程统计发现,从人工授精至全部仔鱼上浮所需时间为15~17天。
三、小结
笔者通过分析大鳍鱊、齐氏鱊和高体鳑鲏自然繁殖过程,再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取得大鳍鱊人工繁殖初步成功。大鳍鱊繁育技术关键点:一是亲鱼从野外采集回来时,若体表有伤,必须及时消毒。鱼掉鳞后,若水温低,易患水霉病。日常操作过程中采用口径大、网兜浅的抄网,可减少鱼体表机械损伤。二是日常投喂时适当控制投喂量。春季水温上升,亲鱼越冬后食量大幅增加,摄食欲强,要注意少量多次投喂。三是孵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流量,水流大时鱼卵在孵化桶内翻滚频繁,易造成鱼卵破裂、胚胎大量死亡。要保证孵化桶底部光滑,并调整合适的水流大小。笔者在前期孵化过程中将水流调整至每2~3 秒卵粒翻滚1 次,后期仔鱼破膜后,继续将水流调小,只要满足鱼苗顶水游即可,这样模拟了自然条件下受精卵通过河蚌鳃孔进、吐水时产生的水流供氧。四是仔鱼上浮前期,不要将刚刚能上浮的仔鱼从孵化桶捞出。笔者在人工繁育过程中发现,捞出的仔鱼放入盆中,有部分第2天出现死亡。为此,笔者在孵化桶出水口前方放置1个孵化框,待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后,自己会随水流自动流出至孵化框,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仿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仔鱼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