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蛤室内常温育苗技术

2024-03-22郝咏芳黄金勇魏国庆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幼体变态小球藻

郝咏芳,黄金勇,袁 甜,魏国庆

(1.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营口 115000;2.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青蛤隶属帘蛤科,俗称黑蛤、牛眼蛤等,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质潮间带,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青蛤属于辽宁沿海的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面积大。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采捕过度等原因,辽宁地区青蛤苗种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许多地方近乎绝产。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自2018 年起连续5 年进行了青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从青蛤种贝培育至幼贝出池均在室内常温条件下进行,成功培育出个体壳长3毫米以上青蛤幼贝共计2亿只,在辽宁地区率先进行了青蛤幼贝的增殖放流,产生了较显著的成效。现将青蛤大规格苗种的室内培育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基本条件及日常管理

水产育苗室为水泥池,面积一般为10~30米2,池深1~1.6米,具备完善的水、电、气及单胞藻培养的配套设施。种贝一般采用辽宁海区自然采捕的2 龄以上青蛤,6 月上旬挑选,进入培育池进行无基质促熟培育。饵料投喂一般以角毛藻、金藻为主,搭配少量小球藻,日投喂2~4次,保持饵料密度在3万~10万个/毫升。

青蛤D形幼体选育入池后,一般采用金藻或角毛藻开口,当个体壳长170~180 微米时,一般持续6 天左右壳长基本不变,其间可投放经30 目网筛过滤、海水清洗多遍的海沙作为附着基,投放后池底附着基厚度以1毫米为宜。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池培育以控制幼体培育密度,个体壳长1毫米前的幼体培育密度在40 万~50 万个/米2;当个体平均壳长达到1毫米时,为了方便管理,可进行再次分池以降低培育密度,分池前提前铺好厚度3毫米的附着基,之后再布苗。

整个育苗期间的水环境指标:水温22~30℃,pH 7.5~8.5,盐度18~30(种贝培育和受精卵孵化期间盐度宜控制在18~25)。青蛤室内育苗期间投放密度与换水情况见表1。

表1 青蛤育苗期投放密度与换水情况

二、饵料选择及搭配

经过多年青蛤育苗研究,笔者发现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生物饵料的选择、搭配及投喂是关键。2023年青蛤育苗期间,笔者采用健康青蛤D形幼体作为试验对象,天然海水经消毒、沉淀、沙滤后再经200目筛绢网过滤作为试验用水,在青蛤从D形幼体至完全变态期间进行了饵料种类选择及搭配设置。设置8 种不同的饵料组进行投喂,即a组牟氏角毛藻、b 组金藻、c 组小球藻、d 组海洋红酵母、e 组角毛藻+金藻(投喂密度比为1∶1)、f 组角毛藻+小球藻(投喂密度比为1∶1)、g 组金藻+小球藻(投喂密度比为1∶1),h组角毛藻+金藻+小球藻(投喂密度比为1∶1∶1)。饵料投喂密度以投喂后水中单胞藻密度在0.8万~1万个细胞/毫升为宜(日投喂3~4次)。

D 形幼体在方形塑料盆(长43 厘米×宽30 厘米,水深14.5 厘米)中培育,日换水1次,换水量80%。培育期间,水温为26~28℃,盐度20~26,pH 8.2~8.5。幼体培育密度为4~5 个/毫升,各饵料组设置3个平行。

1.饵料种类对青蛤幼体生长速度的影响

青蛤幼虫在浮游期生长较慢,进入匍匐期后生长加快。投喂8种不同饵料及其组合时,青蛤幼体在浮游期和匍匐期时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h 组幼体生长最快,e 组次之,显著大于其他试验组(P<0.05)。在两种饵料混合投喂的3组中,幼体生长速度为e组>f组>g组;单独投喂的4 组中,a 组的生长速度较其他3 组快,且差异性显著(P<0.05),d组生长速度居中。

2.饵料种类对青蛤幼体存活率和变态率影响

在8 种饵料及其不同组合投喂的条件下,h 组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e组与f 组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c 组和d组幼体存活率均较低。幼体的变态率试验中,依然为h组最高(75.3%),e组和f组次之,变态率最低的为c 组(40.67%)。单一饵料投喂的4 组中,幼体存活率和变态率最高的均为a组;两种饵料混合投喂的3 组中,g 组幼体存活率和变态率均低于其他两组。

3.饵料种类对青蛤幼体发育时间影响

h 组青蛤幼体的浮游、匍匐和变态时间均最短,发育最快;两种饵料混合投喂的3 组中,e 组和f 组发育均快于g 组;单一饵料投喂的4 组中,浮游期发育最快的为a 组,c 组和d 组发育较慢,匍匐期发育最快的也为a 组,最慢的为c 组,b 组和d 组差异不显著(P>0.05)。青蛤幼体浮游持续时间较长,匍匐时间则相对较短。变态完成时间为浮游时间和匍匐时间之和。

由培育试验可知,角毛藻、金藻、小球藻3种饵料混合投喂时,青蛤幼体在浮游期和匍匐期的生长速度均最快,浮游时间和匍匐时间也最短,存活率和变态率也最高;在两种饵料混合投喂的3 组中,金藻和小球藻组合投喂时幼体生长较慢,存活率和变态率也较低,角毛藻和金藻混合与角毛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时幼体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浮游时间和变态时间均相差不大;单一饵料投喂的4组中,浮游期和匍匐期的幼体在角毛藻的投喂下生长最快,小球藻投喂下生长最慢,金藻、海洋红酵母的投喂则介于角毛藻与小球藻之间,存活率、变态率、浮游时间、变态时间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这也说明在青蛤幼体的培育过程中,小球藻作为单一饵料投喂效果不好,最好搭配角毛藻或金藻;海洋红酵母作为替代饵料长时间使用后,幼体的浮游时间较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也不高,育苗效果不理想;金藻虽然较难被消化,但是青蛤幼体较大(D 形幼体壳长140 微米),与角毛藻及其他藻类混合投喂效果较好;角毛藻是青蛤幼体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饵料,单一投喂也可基本保证幼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其他藻类搭配投喂能保证幼体营养全面,可减少幼体发育所需时间,提高存活率与变态率。

三、出池

青蛤幼贝平均个体壳长3 毫米以上、大小均匀、斧足有力、水管伸缩灵敏时可出池(图1)。笔者研究发现,在北方地区进行青蛤室内常温育苗,从青蛤种贝产卵至幼贝平均个体壳长3 毫米,一般需要2.5 个月左右。出池时,用60 目筛绢网袋在排水口处接幼贝和附着基,再用30~40 目筛网从附着基中分离出幼贝。采用保温箱加冰密封干运,运输途中严防曝晒、雨淋、风吹、机械损伤,运输温度不宜超过15℃,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2 小时。幼贝出池后,可进入海水池塘进行养殖,也可直接投放在适宜滩涂进行增养殖。

图1 青蛤幼贝

四、小结

青蛤常温人工育苗时,种贝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产卵,此时饵料培养难度较大,饵料的选择及投喂是青蛤育苗的关键。故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了8种饵料及其不同组合的投喂对青蛤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也为掌握详实的数据,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今后的青蛤养殖生产。青蛤常温人工育苗的过程中,角毛藻搭配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为最优选方法,投喂后幼体生长发育快,存活率及变态率高;在角毛藻缺乏的情况下,金藻作为主要饵料或者与小球藻搭配投喂也可以,但苗种生长效果一般;小球藻不能作为主要饵料,须与其他饵料混合投喂;海洋红酵母作为替代饵料,必要时可短期内使用。

猜你喜欢

幼体变态小球藻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棘胸蛙养殖技术(四)——变态期饲养管理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大纹白蝶如何变态
纳米TiO2和ZnO对小球藻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变态混凝土
正负极互换式小球藻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
双溶剂体系提取小球藻油脂的研究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