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贯穿”模式优化运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

2024-03-22林成华

辽宁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钟南山案例生命

林成华

(福建省福清海口中学)

“一例贯穿”教学模式旨在有效整合案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多维探究、深度探究,进而增强案例教学的融合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增强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融合选用情景故事、社会热点、时政素材、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案例素材,以一则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创设生活性、启发性、体验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成更深刻的知情意行体验,以实现高效教学,达成高质量育人。

一、“一例贯穿”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类型

(一)含义

“一例贯穿”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主要选用一个主题(或主体)的案例素材,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与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与体验,开展议题式教学,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自然生成、学用结合的效果。“一例贯穿”主要以一个主题(或主体)的教学案例为主线,必要时辅以其他案例素材。

(二)类型

1.情景故事类

一是改造教材上的案例。教材上配套设计的案例都已经过精挑细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但案例往往比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关联度,这不利于学生的系统阅读与深度解读,可将教材上的案例冠以同一主人公的名称改编成系列化的情景故事,以不同的情境片段呈现出来。二是选用生活中的事例。教师可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结合教学内容编成模拟情景故事剧,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表演、活动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仿真故事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社会热点类

对于社会热点,学生往往充满好奇、比较关注,教师要善于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多层面呈现与多维度探析,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3.时政素材类

国内外大事具有新颖性、适时性、时代性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取时政热点事件,融合教学内容创设思考探究题,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事件的本源与实质,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及命运,树立家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4.思想认识类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波动明显,自主意识增强,但往往看问题的角度不全面,容易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青春期情感、学业规划等,这些都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需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对待、正向思维,增强识别能力,以摆脱思想上的困惑,打破认识上的局限。

二、“一例贯穿”素材选用的基本原则

“一例贯穿”素材选用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要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具体说来,要坚持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能激发思维

案例素材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促进生成而准备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认识规律及接受能力等来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进阶思维。

(二)真实性,能引发共鸣

教学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是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的再现和演绎。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选用的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只有真实的教学素材,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典型性,能促进生成

教师要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进行合理的创设,才能促进生成,得出结论。选用的案例素材要具有典型性,切合主题教学需要。只有典型的东西,其揭示的规律才深刻,也更具有思考的价值。

(四)生活性,能结合实际

案例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话题,更易于学生感知和理解,能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思感悟,提升生活技能,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活实践。

(五)产出性,能指向育人

案例教学必须能促进教学成果转化,即达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素材的选用与创设,要能有效呈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要注重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视域感悟、践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一例贯穿”教学模式的优化运用策略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在导学、研学、固学、展学等环节,教师通过设问、启思、导悟和评价,引发学生有价值地阅读、思考、领悟和运用,从而优化教学双向活动,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产出。

(一)阅读——理解问题的指向

读懂题意是弄清问题的关键,也是开展好教学的前提。对于精心准备呈现给学生的教学素材,教师不能公式化地一带而过,而应通过有思维的阅读引导,让学生能读懂题意,弄清其背后所隐含的有用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和探究欲望,营造师生敞开心扉的“教学场”。

如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钟南山获得2020 年“共和国勋章”为素材,引导学生结合颁奖词,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探讨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原因。

一是读。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清钟南山故事所体现的生命养分。

二是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素材中重要的信息,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教学信息。

三是说。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原因,说说他的“贡献”,说说“贡献”背后所体现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责任担当、生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而感悟“钟南山的贡献在于其创造的生命价值”。

四是引。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让生命更有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引出新的话题“生命是否可以永恒?”引发学生思考,引向教学主题。

教师可选用学生熟悉的钟南山的生命故事,以具体化、可视化、情境化的素材导入新课,使学生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的问题有个初步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驱力和兴趣,从而为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和有序展开作必要的铺垫。

(二)思考——理清问题的思路

有效的思考是理解问题、获取道理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结合目标点、重难点,找准结合点、育人点,结合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增加互动点,实现生成点。在内容设计上,做到依事说理,通过主题性、系列化、情境化的问题探析,解决教学针对性的问题;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探寻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

如在研学环节,教师可以钟南山的童年往事、青春岁月、婚姻家庭、中年白发、抗击疫情等生命故事为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所体现出的生命特点。

一是画生命轴。教师可指导学生将钟南山生命故事中有价值的信息,画一条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轴线图,标出其生命年轮中的重要时间和重要事件,并启发学生思考钟南山每一段故事所体现的生命特点。

二是综合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不同阶段、不同经历的生命故事信息,分别归纳出所体现的生命特点:来之不易、独特性、短暂性、不可逆性等;并启发学生综合各方面的生命信息,思考“生命有时尽”的含义。

三是辩证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交流一则自己生命成长的小故事,对比思考自己生命的特点,进一步感悟生命,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的道理;同时,引出“既然人终有一死,那么是否意味着生命没有意义?”“生命有时尽,我们该怎么对待?”的话题。

四是深度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当追求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使学生多角度探讨生命的价值追求,促进主题升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生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浅层、表面的认识上。因此,要努力避免学生假大空的回答、表态式的豪言壮语,教师应将学生的视线引到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上,以培养学生美好的生命情感,从而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三)领悟——深入问题的实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整合、合理开发、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实现任务驱动与价值引导,使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要义。教师要以情景化的生活故事为文本,合理创设适合学生知识层次和年龄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分享感悟,促进自然生成、有效生成。

如在推进环节,不能仅仅使学生的视线停留在“生命有时尽”上,更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让生命接续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钟南山的父亲、钟南山本人及其儿子的个体生命、家庭生命、优良家风的传承为素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接续”的内涵与实质。

一是关系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梳理出钟南山一家三代人的生命接续关系图,深刻理解他们在传承个体生命的同时更在传承优良家风,从而对生命接续有个初步的判断与认识。

二是归纳共性。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钟南山一家三代人所从事职业的共同点,了解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文化的生命初衷,理解生命的接续,不仅包括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人类社会接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感悟生命接续的内涵。

三是创新思维。教师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共同行动,才能维护整个人类生命的延续,从而完整勾勒出生命接续图:个体生命→家庭(家族)生命→民族生命→人类生命,使学生在创新思维中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生命观,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接续”认识的深广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四是高阶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在国家、社会及未来的某一种角色为例,说出相应的责任,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使命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教学、拓展教学。

(四)运用——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师要以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通过探究活动、思维导图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巩固提高、生成发展。同时,通过随堂训练、实践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剖析热点问题、分析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一是思维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鼓励学生添加语文、美术等元素,使思维导图更形象、生动、美观。再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生命可以永恒吗”,促进学生领悟本课的主题:“就生命个体而言,生命是有时尽的、短暂的;就人类社会而言,生命是代代传承、永恒的”。

二是随堂训练。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基本观点、重点内容,创设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钟南山抗击疫情的事迹和获得2020 年“共和国勋章”的新闻为素材,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1)钟南山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价值准则?(2)运用生命至上的有关知识,说明“生命重于泰山”的理由。(3)我们该如何向钟南山学习,在家里、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三是拓展训练。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指导实际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内在的知识外化为行,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可设置一些实践探究类的练习,如让学生课前了解并在课上介绍自己的家风、家训内容,解读其传承的原因与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学用结合、学用互促,加深学生对生命接续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生命价值,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行动力,更好地实现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本课题以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命故事为素材,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循序推进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的探讨,探究和认识生命的“尽”与“接续”,感受精神生命的延续与社会价值的创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生命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传承生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实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一例贯穿”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品质,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产出。“一例贯穿”教学模式重在解决案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低效性、障碍性的问题,探索案例素材多角度、多层面、高质量使用的策略,提高案例素材的综合利用价值,从而促进教学成长性、促进性、循环性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钟南山案例生命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礼赞钟南山
礼赞钟南山
钟南山:胡吃胡喝要遭殃
钟南山,谁人不从少年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