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音乐“听赏与评述”教学策略探究

2024-03-22

辽宁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素养音乐分析

郑 惠

(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阐述了艺术课程的本质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凝练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明晰了学生通过艺术学科的学习所要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理解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学习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热爱音乐的基础。“听赏与评述”作为3~9年级音乐课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听赏与评述”的学习,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引导听赏,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中强调了音乐教学中听觉培养的重要性,即音乐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聆听。但音乐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听的层面,还需要从感性的听觉感受发展到理性的欣赏,要使学生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对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并联系音乐与相关文化进行分析、理解,进而更好地领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在音乐欣赏时,通常会有很多学生兴致索然。问其原因,学生会说“不好听、不喜欢、听不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也会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些方法丰富了音乐课堂,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帮助学生把所学习的音乐知识转化成能力。只有在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能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音乐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听赏的能力,学会更好地聆听、感受音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促进聆听

音乐欣赏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可或缺的设计构思。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也能够产生情景交融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语言引导,聆听的启发;音乐律动,游戏的创设;多媒体运用,试听的结合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应当避免过度使用,谨防忽略了音乐聆听的本身。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理解音乐,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例如,学生在欣赏大型交响乐演奏曲目时,不仅应该了解交响乐队的构成,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还应该了解各种常见乐器,熟悉其音色。受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学校不能提供所有乐器的实物。这时,多媒体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不但能够直观地展示乐器形状,也能够使学生聆听其音色,更能够展示出交响乐队中各种乐器融合的震撼效果。通过多次聆听,学生可以了解乐器及其音色特点,为理解体验音乐奠定基础。

(二)抓住要素,品赏细节

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使学生知道如何听,从哪些方面听。建议教师可以先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与情感。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分辨合唱曲中各声部音色或乐队中主奏乐器及伴奏乐器的音色,分析音乐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长时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聆听,能够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

例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男低音深沉的音色,首先形成了忧郁沉重的音乐格调。歌曲中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要素,其中力度的变化采用了由弱逐渐到强、又由强逐渐到弱的处理方法,使歌曲旋律层次有了鲜明变化,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加船夫们迈着沉重的脚步由远及近,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失在远方的情景。缓慢的速度,不断重复的节奏,顿音、重音、保持音记号的运用,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沉重,形象地描绘出船夫们背负着粗重的纤绳、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子缓慢前行的画面。听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音乐分析的思维,抓住细节分析音乐,结合音乐表现要素等方面理解体验。这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三)运用联觉,丰富体验

音乐时常把我们带到多彩的世界中。音乐为什么能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就是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联觉体验。所谓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弦的变化、音程是否和谐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联觉体验。如:高音使人情绪激昂,低音使人情绪低沉;力度渐强使人精神越来越振奋,力度减弱使人情绪也随之舒缓;节奏紧凑的音乐往往使人情绪欢快、乐观积极,节奏松弛的音乐使人轻松舒缓;大三和弦听起来明亮阳光,小三和弦听起来柔和忧郁;和谐音程听起来悦耳融合,不协和音程听起来刺耳尖锐、有压迫感。

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通过运用多种乐器描绘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使人产生联觉体验。其中,长笛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吹奏出快速婉转的旋律,形象地刻画出小鸟在空中叽叽喳喳、盘旋飞舞的形象;双簧管中音区吹奏出徐缓、带有变化音的旋律,让人们联想到鸭子摇摇摆摆的形象;单簧管吹奏出跳跃轻快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猫活泼捣蛋的形象;弦乐四重奏明快和谐的进行曲风格,则代表活泼聪明、勇敢机智的主人公小彼得;由三支圆号吹奏出缓慢、不和谐的旋律,瞬间使人产生紧张的情绪,力度的由弱及强,也在暗示危险越来越近,形象地展示出阴险狡诈的狼在慢慢地一步步靠近……音乐可以运用各种表现要素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觉体验。在欣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音乐外在艺术形式与人类情感世界的沟通,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联觉感受,进一步理解音乐,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感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和长久的艺术熏陶才能够实现。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带来更多风格、更多形式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从民歌小调到西洋管弦,从合唱曲到交响乐,每一首乐曲都有不同的音乐灵魂,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音乐世界,品味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音乐世界的无穷魅力。学生通过不同类型作品的涉猎,可更大范围地分析、比较,拓宽音乐欣赏的深度和广度。长期不断的艺术熏陶,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核心素养、提高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启发评述,促进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有新的变化,其中在欣赏的教学任务中对学生提出了评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感知与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交流研讨,表达对作品的真实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促进文化理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在这里需强调,每个人在体验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学生的评述也可以是个性化、多角度、多样化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述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作品所蕴含的情绪、情感出发,分析评述音乐

我们接触到音乐作品时,往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情绪、情感的表达。当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评述音乐。这对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变化时,学生需要分析评述其原因。如音色、节奏、节拍、旋律、音高、演唱演奏形式等,哪些音乐要素引起了音乐情绪的变化。其次,在感知情绪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分析评述音乐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及文化内涵。

例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锣鼓喧天的秧歌节奏,瞬间将我们带入热闹欢腾、喜气洋洋的画面中。感知情绪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评述哪些音乐要素决定了音乐情绪。如快板的速度、十六分音符极具跳跃的节奏、强有力的打击乐器等,都烘托了音乐气氛,形成了热闹欢腾的场面。中部分音乐十分优美祥和,速度由快速变成中速,节奏由紧密变成舒展,调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主奏乐器单簧管,大提琴的演奏更加体现了祥和安宁的生活及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的主题变奏,由木管与弦乐器交织进行,速度渐快,力度渐强,又再现了第一部分的热闹欢腾。《春节序曲》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当代交响乐中的瑰宝?源于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的中国元素。音乐中传递着欢乐、祥和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与评述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

(二)结合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评述音乐

在启发学生评述作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文化、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评价音乐作品,使学生在作曲家和欣赏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体会情感的共鸣。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达情感。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在之后的评述中,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主题音乐带来的感受,引导学生聆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曲,伴随着不同的情节画面,评述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样,学生在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感悟,分析评述音乐,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促进文化理解。

(三)从曲式结构、表现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方面,分析评述音乐

学生音乐听赏与评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在初步感受乐曲情绪,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乐表现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方面分析作品,并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评述作品;引导学生从感官的直觉欣赏,慢慢发展成为高层次的思维碰撞、理智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结合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引导学生分析评述。这一乐章从曲式结构来看属于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从音乐表现要素来分析:快板、2/4 拍,力度强弱、节奏型、大小调、调式的变化、演奏乐器的交织等。从音乐体裁分析,为器乐体裁中的交响乐演奏形式。从风格与流派来看,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当然,音乐曲式结构、表现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包含很多方面,不能一一赘述,我们只是引导学生抓住欣赏与评述的角度,不断积累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四)思考音乐与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联系,分析评述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感触和创造性的表达。在听赏与评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我与身边的事物,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与文学、美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文化习俗等方面来分析评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中所阐述的文化理解。

例如,学生在欣赏《牧歌》时,会分析评述蒙古族的民歌、长调音乐、马头琴;会联想到蒙古包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洁白的羊群;会联想到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那达慕大会;会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思维的整合、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评述,有利于培养文化理解这一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家海顿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是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激情、智慧、思考与启示,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音乐核心素养下提高学生的听赏与评述能力,对于培育审美感知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把发展学生听赏与评述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领悟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立足课堂,为学生架起音乐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素养音乐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