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化思潮解构青少年价值观的逻辑理路与应对策略

2024-03-21宋吉玲刘肖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潮娱乐话语

宋吉玲,刘肖静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趋利避苦、追求娱乐是人类的原始本能。进入新媒体时代,在利益的驱使下,娱乐的功能被推至顶峰,并逐渐漫溢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当“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1]时,泛娱乐化现象悄然演变为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破坏力,对尚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产生极大迷惑。近年来,国家对饭圈乱象、不良网络文化的整治反映出对青少年工作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明晰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理,揭示其试图解构青少年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并探究应对策略,对引导青少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理

泛娱乐化思潮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现象”[2]。在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为迎合部分消费者信息猎奇、时间消遣、心理刺激等需求,各种APP乱象丛生,娱乐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演变为“愚乐”。泛娱乐化思潮最终在商业助推、技术赋能、个体心理催化以及与各类思潮耦合下生成。深度解析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理,是透析其本质的逻辑前提。

(一)过度商业化助推娱乐“异化”

本源意义上的“娱乐”是愉悦身心、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是人寻求“本我”、实现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没有利润追求等其他目的的活动。但是,在过度商业化的助推下,人们开始突破娱乐的原有边界,将之异化为食利的工具。其一,为刺激大众消费,有的片面夸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属性与娱乐功能,以娱乐的形式包装文化产品,以“短平快”的方式呈现文化产品。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带来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化”倾向以及文化行业的娱乐泛化。其二,过度商业化导致理性娱乐价值逐步“退场”,过度娱乐“登场”并遮蔽事物本身所承载的意义表达与精神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与经典极易被恶意重构,感官刺激取代精神洗礼,肤浅表象取代深度思考,泛娱乐化思潮由此得以侵蚀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二)新媒体技术制造娱乐“幻象”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3]技术更新带来媒介变化,而媒介具有形塑社会新文化的强大力量,在不同媒介的支持下,社会文化会呈现不同的样态继而影响受众。可见,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为传播娱乐信息与娱乐话语提供技术支持,客观上促成了泛娱乐化“幻象”的形成。网络新媒体超越时空限制,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这种特性大大降低娱乐的成本,从而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娱乐的参与者与生产者。但是,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满足人类的理性娱乐需求,也可以成为制造娱乐泛滥的工具。有的媒体在“流量至上”观念的驱动下,热衷于推送明星绯闻、八卦趣事等,这使部分受众在无意识中被卷入狂欢热潮并长期沉浸其中,从而导致其精神虚无、自我价值缺失和理性思维钝化等。

(三)个体心理需求滋生娱乐“狂欢”

个体心理需求是泛娱乐化思潮生成与蔓延的心理维度。其一,泛娱乐化景象虚假缓解个体原子化引发的孤独和焦虑。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传统社会的交流模式与联结结构被颠覆,个体得以逐渐打破传统社会对自身自由的束缚,作为自由人的个体性、主动性由此得到充分体现。但是,风险社会带来的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使个体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面对独立自主和孤独焦虑的两难境地,个体会寻求心理寄托,此时注重感官刺激、碎片化的泛娱乐化产品为破解个体原子化境遇提供了“乌托邦的原材料”[4]。其二,资本与新媒体技术合谋,利用人娱乐成瘾的心理机制促使个体沉迷其中。个体为缓解网络社会和风险社会带来的不安,会在娱乐文化中寻求暂时性的精神愉悦,并且常会通过不断娱乐寻求安全感,这种感觉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在病态娱乐心理操纵下,泛娱乐化成为个体的条件反射,可对娱乐产品进行毫无意义的消耗。

(四)与多种思潮耦合催生娱乐“新变体”

泛娱乐化思潮因其娱乐属性而极易与社会各类思潮耦合,从而聚合舆论势能,产生较大的共振力量。其一,泛娱乐化思潮是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思潮。该思潮极力鼓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念渗透到娱乐产品中,假借网络狂欢之名,不断刺激人们的畸形消费欲望。其二,泛娱乐化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耦合,旨在以娱乐“新变体”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新变体”热衷于借助戏谑、恶搞等娱乐化的演绎方式抹黑英雄、颠覆历史、解构崇高,从表面上看,是满足大众纾解情绪、放松身心的需要,实则是为西方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转向空间和动力。其目的是混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侵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

二、泛娱乐化思潮解构青少年价值观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17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整体而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仍未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期,而泛娱乐化思潮在价值取向、媒介传播、内容供给、话语表达上的表征给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带来挑战。

(一)价值取向庸俗化动摇青少年政治价值观

青少年政治价值观是指青少年对政治世界所持有的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泛娱乐化思潮具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内核,它企图通过传播色情暴力、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等具有错误价值导向的信息动摇青少年的政治价值观。

第一,弱化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泛娱乐化思潮鼓吹娱乐无极限,并以此伪装“价值中立”。其实质是试图以庸俗、浅薄、碎片的泛娱乐化信息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诱导青少年回避政治,进而冲淡其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弱化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第二,冲击青少年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政治理想是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源泉。”[6]从“民惟邦本”的传统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但是,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文化一旦成为逐利工具,会导致文化功利化、低俗化,从而诱导青少年成为低俗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者,使之逐渐排斥主流文化,失去对文化价值的理性思考与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发展将会受到一定冲击,遑论文化自信。

(二)媒介导向娱乐化物化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是指青少年在认识、评价人生所具有的价值时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泛娱乐化思潮致力于将娱乐性话语植入现实情境与时事热点中,尤其重视借助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娱乐信息,同时,非娱乐性信息也被娱乐化。媒介导向的娱乐化冲击青少年对正义、文明、奋斗、崇高等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容易导致青少年理想信念世俗化与精神世界荒漠化。

第一,远离崇高导致青少年理想庸俗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7]泛娱乐化思潮所鼓吹的价值虚无实质是将一个国家本身具有的崇高精神虚无化。在泛娱乐化思潮下,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戏谑,还是对经典著作的随意解读,抑或是对奢靡之风的盲目追求,都是“去崇高精神”的表现,这些表现远离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容易使青少年陷入低俗泥沼之中,自然而然远离理想。

第二,拒斥理性导致青少年精神贫乏。习近平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8]“泛娱乐化”针对的是全体媒介使用者,受众群体广泛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其文化产品注重以通俗浅显的方式获取流量。作为Z世代的青少年,各类新媒体软件平台成为其日常社交娱乐活动和知识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网络上大量空洞肤浅的内容以具有感官冲击的传播方式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使之接受、相信并认同其传达的信息及价值立场,从而将娱乐文化产品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造成了青少年“不能思考”“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甚至丧失理性思考能力,遑论建构丰盈的精神世界。

第三,娱乐高薪导致青少年劳动异化。“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9]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伴随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数字劳动范式被建构起来,劳动形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劳动形态。这种变化宣扬娱乐高薪,逐渐模糊劳动与娱乐的界限,出现“玩”劳动现象。青少年长期接触此类信息,错误理解“玩劳动”,认为只要拿起手机、面对电脑就是在从事数字劳动,甚至有部分青少年向往成为流量明星、网红主播,追求低付出、高薪资职业。这些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一部分青少年用享乐代替奋斗,日益丧失劳动的积极性,淡忘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三)内容供给虚幻化模糊青少年道德价值观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是指青少年对道德价值追求的认识,以及如何看待追求道德价值目标的方法的思想观念。在泛娱乐化思潮下,内容的供给方为追求流量变现,不惜以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吸引受众,甚至出现“审丑”现象。一旦娱乐文化作品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娱乐就会变为“愚乐”,从而影响青少年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知,混淆其道德判断标准。

第一,低俗娱乐文化影响青少年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知。泛娱乐主义推崇生产同质化、肤浅化、模式化的娱乐产品,抛弃产品本身应该具有的理性的、本真的、严肃的价值标准,通过制造娱乐“消费符号”,误导青少年获取虚假的满足和快感。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使用各种手段吸引流量,夺人眼球。“标题党”层出不穷,低俗娱乐文化侵蚀青少年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敬畏之心。这种对是非观念的挑衅、对道德底线的试探,极易引发青少年对道德、良知的麻痹。

第二,热点话题炒作混淆青少年道德判断标准。新媒体为受众构造一个虚拟世界,在这里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被模仿,所有的事实都可以被“再造”,受众往往在不自觉中被虚拟世界所蒙蔽。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商业资本助推媒体、商家、明星通过剧本表演等方式“努力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同情心,由此获得青少年的支持。模仿、虚拟似乎成为制造噱头并获取流量的最佳手段,但是当泡沫被戳破,青少年的道德信任感也会随之损耗。长此以往,面对同样的情况,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扮演看客角色,甚至丧失对社会的信任感和道德感。

(四)话语表达浅层化扭曲青少年审美价值观

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是指青少年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和审美方法对待某一事物,是青少年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审丑”类现象的出现是青少年审美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美的肤浅认识和对美的粗鄙表现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当那些视觉美的视频和图片获得大量流量时,此时的“美”只体现出观赏价值,其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被遮盖,“美”成为肤浅的代名词。在网络中青少年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青少年未定型的审美价值观较容易受到消遣娱乐事物的影响。

在层出不穷的“玩梗”“吐槽”的娱乐话语下,在“颜值即正义”的理念下,部分青少年只注重美和丑,而忽视其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娱乐没有界限”“审美绝对自由”等论调将西式娱乐与审美奉为优等和标杆,具有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它们借助浅层化、娱乐化的外衣,向青少年群体传播错误思潮,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对抗主流价值观,并进一步改变自身的价值认知。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追求正常美是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但是若任由青少年的审美观被网络审美侵蚀而不加干预的话,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将会走向误区。

三、应对泛娱乐化思潮解构青少年价值观的策略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青少年确立的是娱乐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将会因为失去新鲜血液而变得不可想象。因而,为应对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渗透与解构,可从科学理论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传播策略、新型媒介交往方式与环境等多维度出发塑造青少年价值观。

(一)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坚定青少年崇高信仰

青少年是推进时代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奋进者。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上的“钙”,每个人都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否则会得“软骨病”。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都处在形成与建构中,而泛娱乐化思潮带来的“信仰缺失症”“道德冷漠感”会使青少年迷失人生方向。基于此,应高度重视引导青少年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少年,铸牢青少年崇高信仰的精神之基。

第一,以透彻的理论自觉铸就青少年的科学信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武装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泛娱乐化思潮极具隐蔽性,加之与其他思潮相互交织,较易动摇青少年的政治信仰,因而要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其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打好“理论桩”,从理论上透彻地厘清泛娱乐化思潮背后的运行逻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1],可以通过重大会议、重要纪念日、主题教育、专题活动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利器解剖各种社会思潮,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引导青少年认清泛娱乐化思潮本质,提高政治鉴别力,自觉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

第二,用执着的初心使命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因为他们必须解决日益突出的矛盾。”[12]“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决定了青少年必须将个人奋斗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做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解构,集中体现为弱化青少年群体的理想信念,试图让青少年在过度娱乐中逐渐丧失奋斗意志,从而消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无数青年志士敢为人先、奋发有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支撑,为国家、社会、人民奉献青春力量。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目标、国家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尤其注重用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谱系强化自身使命担当意识,树立正确奋斗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青少年价值根基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5]168。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价值渗透,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规范青少年行为,夯实青少年价值观根基。

第一,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价值观。娱乐是人的精神需要范畴,但是过度娱乐将会造成青少年“愚乐”狂欢。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下,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日渐消损;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深度诱惑下,青少年容易陷入“躺平”“佛系”的碌碌无为之境;在流量至上的价值导引下,部分青少年热衷造谣哗众取宠;在“审丑猎奇”现象的持续刺激下,有的青少年逐降拉低道德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阐释能够有效化解回应青少年追求休闲与实现人生意义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还是校园文化中,都要积极调动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泛娱乐化思潮,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观辨别能力。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价值共识”的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高势位”的价值观念,能够规整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不一致的社会思潮,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之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是其能够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力量所在。通过持续加强青少年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教育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遵纪守法,认清泛娱乐化思潮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制力。

第三,遵循落细落小落实原则,注重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发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青少年日常生活实践。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发挥青少年主体作用,创新和提高引导方式和质量,提升德育成效。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青少年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并以参与者的身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德育成效的提升离不开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选择与接受。基于此,不同层次学校应将课堂改革、教材优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提升其思想觉悟。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走入社区,借助专题讲座、志愿服务、红色文化展等具体实践活动创新培育方式与内容,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同时,进一步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总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教育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内化,让青少年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三)变革话语表达体系的传播策略,强化青少年主流话语认同

青少年极易受到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重要原因在于话语方式比较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和特点,而与之相比,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整体上较为严肃、晦涩、枯燥,难以引起青少年兴趣。因此,变革话语表达体系的传播策略是强化青少年主流话语认同的重要方式。

第一,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创新主流话语传播。在集文图、影像、音频于一体的媒体时代,青少年对话语的感官体验追求放大到极致,泛娱乐化思潮正是迎合了青少年这一特点。因此,要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融入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将学术性、文本性、严肃性话语转化为通俗性、趣味性话语,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借助活泼方式调动青少年的感官与情绪体验,以此减少泛娱乐化思潮下流行话语方式对青少年的侵扰。

第二,巧用娱乐素材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群体的靶向传播。泛娱乐化思潮下娱乐信息、娱乐话语无法避免,鉴于此,一方面,要利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宣扬的价值导向一致的娱乐元素,将其吸收至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话语体系中,运用传统“寓教于乐”教育理念,转化为青少年感兴趣的教育话语素材,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网络信息获取中的空间占领。另一方面,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在合理的娱乐范围内,提防教育话语方式出现泛娱乐化倾向,确保教育的政治性与思想性。

(四)建构新型媒介交往方式与环境,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

媒介可以形塑新的社会文化。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式话语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冲击了传统话语模式,致使一部分青少年被泛娱乐话语制造的虚拟符号价值所束缚。因此,“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3]尤为重要。

第一,新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为青少年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娱乐文化内容。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泛娱乐主义打“擦边球”,游动于灰色地带,甚至不断通过各种突破道德底线的信息吸引青少年的点赞关注,从而变现获取利润。对此,在娱乐文化内容供给过程中,新媒体平台需要提高内容准入门槛,通过后台审核机制,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拦截,坚持内容为王,确保网络平台供给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注重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面对海量冗杂的新媒体信息,需要培养青少年选择信息的能力、质疑的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生产能力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在网络使用中辨别新媒体制造的“虚拟世界”,正确把握网络技术下泛娱乐化思潮的多样表征,避免被娱乐性所迷惑,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合格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监督制度,堵塞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渠道。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使得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因此,需要使用法律强制力加以规范。政府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不顾法律和道德底线肆意获取商业利润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惩处,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从源头上阻断社交媒体与泛娱乐化思潮的网络链接,从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思潮娱乐话语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