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溪乡调查》的历史成因、基本经验及其时代启示

2024-03-21刘心怡何孟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苏区同志

刘心怡,何孟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23年3月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并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1]。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运用调查研究解决革命事业发展问题的开创者,他所开展的调查研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成果之多,可谓我党之典范。在此重要时间节点,重温9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时期前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调查后撰写的《才溪乡调查》这篇著作,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党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历史回顾:《才溪乡调查》的成因溯源

1933年,中央苏区遭受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革命和建设的外部环境极其恶劣。在这种形势下,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政权建设以巩固其对革命斗争的领导。同年6月,苏区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召集第二次全苏大会的决议》,提出要召开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苏大”),目的是总结两年来全国苏维埃运动经验以加强党对全国革命的领导。毛泽东同志作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有着强烈的主体自觉和责任担当,于同年11月专程从瑞金前往才溪乡进行调查,并在十余天的调查后写就了《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 (《才溪乡调查》的最早版本,后改名为《才溪乡调查》,以下通称为《才溪乡调查》)。

(一)外部形势严峻:国民党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与多重封锁,革命事业发展严重受阻

恶劣的外部环境是阻碍中国革命事业顺利推进的客观因素。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变换策略,对苏区采取军事消耗、“政治剿共”和经济封锁等一系列极端手段,致使苏区革命和建设形势紧迫。这是毛泽东同志前往才溪乡开展调查的客观原因。

1933年夏秋之际,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步步紧逼,向美、英、德、意等大国借款购置军火并聘请国外军事顾问,纠集国民党50 万大军,改变以往“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企图消耗红军力量,不断压缩苏区范围,直至彻底消灭红军。同时,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2]的策略妄想实现“政治剿共”,即用三分力量进行作战、七分力量开展作战区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使军队成为掌握和支配一切的核心。凡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都竭力开展反共的政治工作,同共产党进行“争取”民众的较量。不仅如此,国民党针对中央苏区地处偏远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物资运输不便的劣势,将经济封锁视为“围剿”中最重要的策略。国民党通过封锁港口、码头和河道水口,截断苏区的粮食、布匹、食盐、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渠道,阻断苏区与外部一切经济往来,使苏区物资日益匮乏,以达到“无粒米勺水之救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目的。

国民党采取种种手段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致使苏区开展革命和建设的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反“围剿”斗争与苏区建设也逐渐呈现出脱节态势。一些苏区干部因此产生了“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3]119或“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3]123等错误认识,陷入了将二者相互对立、割裂开来的误区。对经济建设的忽视间接加剧了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等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不仅影响苏区干部参加革命斗争的坚决性与彻底性,也妨碍苏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如此严酷的外部形势下,为强调兼顾反“围剿”斗争与苏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毛泽东同志希望用才溪乡成功的“活的样板”,来说明苏区建设与反“围剿”斗争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般并行方能相辅相成的观点,勉励苏区干部在加强建设的同时动员群众投身战争前线,夺取反“围剿”斗争胜利。

(二)内部发展需要: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即如何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政权建设可以为革命斗争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和过硬的革命队伍,而革命斗争的胜利不仅是夺取政权的前提,又为政权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能否牢牢掌握政权并巩固政权,内在地决定着革命斗争的成败。而组织与领导革命斗争,是当时苏维埃的中心任务[4]176。

各级苏维埃政府作为我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初步尝试,对革命的领导尚处于摸索阶段。各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存在政治文化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对革命斗争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目标、要求不够了解,以致基层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也认识到:“一切苏维埃工作的实际执行都在乡苏与市苏,这是人人了解的,但乡苏、市苏应该怎么样进行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多人不了解。而不了解乡苏与市苏的工作,简直就不能真正领导苏维埃工作,就不能真正去解决‘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这个问题。”[5]276选取苏维埃政府领导革命的成功典型案例并在“二苏大”上加以推广,给全苏区提供改进工作的先进样板,以服务于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反“围剿”革命斗争,这是毛泽东同志前往才溪乡调查的内在原因。他希望在“二苏大”上号召代表与全苏区干部共同学习“模范乡”成功的建设经验,并借此向全党重申革命斗争的路线方针,广泛动员与指导全体苏区干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工作,投入到苏区政权建设中去,为革命斗争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

(三)主体因素:毛泽东同志作为共产党人杰出代表的主体自觉

主体自觉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征[6],具体表现为个体对周遭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自觉判断,以及对自身使命与责任担当的自觉把握。敢于斗争、忠诚担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驱使他前往才溪乡调查的主体因素所在。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对革命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认知、对革命斗争内在需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预见,都离不开他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首先,毛泽东同志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坚持用事实说话。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瑞金后,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大张旗鼓地发动反“罗明路线”运动,认为其主张的是“完全脱离党的总的进攻路线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退却路线”[4]84,把批判矛头指向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正确路线,盲目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使苏区逐步陷于困境。故而,毛泽东同志希望以在才溪乡实地调查得出的“铁的事实”对教条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所说的“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等论调予以批驳,同“左”倾错误的思想观念作坚决斗争。

其次,毛泽东同志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诚担当,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蔓延和反“罗明路线”运动的开展,罗明、邓小平、谭震林、张鼎丞等一批闽粤赣党政军干部遭受打击、被撤换职务。在此前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也受到批评,失去对红军的指挥权,回到后方主持苏区中央政府工作。尽管个人身处极端逆境,他仍顶着巨大压力开展工作,为党和革命事业殚精竭虑、谋篇布局。

最后,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认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3]112。为使在“二苏大”上所推广的经验更为典型、所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以重申在国内革命战争环境下加强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5]382的态度在才溪乡开展调查,延续了其在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中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

二、历史积淀:《才溪乡调查》中蕴含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十余天的调查时间虽不长,但成果斐然。从大历史观视角审视,《才溪乡调查》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乡苏维埃建设经验和革命斗争理念,有效指导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其中展现的调查研究方法更是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调查研究的生动教科书。

(一)理论层面:《才溪乡调查》总结了符合历史环境的乡苏维埃建设经验和革命斗争理念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环境下,才溪乡之所以能在民主建政、经济建设、扩红(即扩大红军)工作等方面取得耀眼成绩,与长冈乡并誉为中央苏区的“模范乡”,得益于才溪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围绕革命斗争这一中心工作展开的相关探索与实践。毛泽东同志在调查后将这些经验和理念写进了《才溪乡调查》。

创业难,守业更难[7]。才溪乡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政权建设方法。1933年的中华苏维埃还只是刚成立2年的新生政权,当时农村中的大多数农民乃至相当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对“苏维埃”究竟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因而如何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与建设形式,让群众了解苏维埃、拥护苏维埃,防止政权得而复失,是我党执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才溪乡于实践中开创了网格化的基层管理模式:将乡的全境划分为若干村,依靠民众自己选的乡苏代表、村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对村的坚强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5]325。这种基层管理模式使得每一位村民都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乡苏维埃政府的周围,为开展各项工作组建了“合力网”。贯彻民主选举是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才溪乡始终遵循中央的选举法,严格执行一系列公正有序的选举流程:由乡选举委员会领导选举工作,在选举前张榜公示选民和候选人名单,明确哪一部分人有选举权、可以选哪些人等;用开宣传会、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选民参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充分考虑到当地是“泥木工人之乡”、工人占多数的情况,相应增加了工人代表比例,也打破常规地增加女性代表比例,以凸显男女平等;选举采用简单易行的乌豆投票法,获得乌豆多的当选乡苏代表。在成功实施民主管理与选举之后,才溪乡对代表的履职情况实行严格的监督。对于那些忙于私事、怠慢工作的代表,屡教不改者将被代表会开除,以此确保乡苏代表团中的每个代表都有优秀的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才溪乡建立了一系列农村合作组织以发展经济,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也为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才溪乡苏维埃领导干部认识到只有发展了经济,革命斗争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主建政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积极参与。为了发展经济,才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农村合作组织:开设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以协调劳动力分配问题,使得红属与群众能够相互协助,从而促进生产、提高效率;创办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以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减轻饥荒战乱的影响,使紧缺资源得到最恰当的调配。据《才溪乡调查》的第六部分“经济生活”可知,在绝大多数成年男子出去当红军、做工作之后,与暴动前相比,才溪乡生产超过了10%,吃饭更是改善了100%。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547。才溪乡扩红工作多措并举、成绩突出,为苏区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扩红工作就是动员青壮年男子加入红军,拿起枪杆子上前线同敌人作坚决斗争以保卫革命。扩红一直是中央苏区时期我党的重要革命任务之一。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调查》中对才溪乡扩红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做了统计:上才溪乡青壮年男子外出当红军或做工作的485 人,占总人数的88%;下才溪乡青壮年男子外出当红军或做工作的533 人,占总人数的70%[8]341。他总结了才溪乡扩红成功的三个经验:坚持政治上充分宣传鼓动,废弃一切强迫办法;政策上充分地优待红军家属;形成健全的编制与训练地方武装[8]341。在物质层面,为解决红属家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组织劳动合作社和耕田队帮红属“带饭包”“带农具”“代耕田”,群众帮红属做工不要钱等,以减轻红属生活负担。在精神层面,在“五一”“八一”等节日举办扩红比赛,营造浓厚政治氛围;组织新剧团、宣传鼓动队等开展慰问红军活动,给予战士以精神慰藉。

可以看出,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理念是:牢牢抓住当时的中心任务,同时各项工作又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中心工作;根据当地情况和特点调整工作方法,对症下药;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需要,广泛动员群众,摈弃官僚主义式领导……。才溪乡摸索出的这些建设经验和革命斗争理念,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彰显了自身特色,堪称全苏区的典范。

(二)实践层面:《才溪乡调查》的问世有效指导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

革命斗争是苏维埃的中心工作,能够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经济建设是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支撑的基础性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将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并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态势,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上给出了答案。

基于对才溪乡的调查,毛泽东同志写就了《才溪乡调查》,从“代表会议”“此次选举”“扩大红军”“经济生活”等七个部分,全方位展示了才溪乡蓬勃发展的图景,着重总结了在艰难的革命战争环境下,才溪乡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并且以极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在1934年1月召开的“二苏大”上,《才溪乡调查》以单行本的形式被分发给出席会议的代表学习,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模范乡苏小册子”。在“二苏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毛泽东同志以此为论据,科学论证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铁一样的事实回击了“左”倾教条主义者所认为的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不可兼得等脱离实际的论调,从而揭示了“只有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的热潮,推动广大群众上前线去”[5]339的客观规律,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澄清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思想,明确了革命斗争路线。此外,在报告中,他还提出“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3]130的方针,号召全苏区共同学习才溪乡将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相结合的做法,使苏区“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5]340。由此,《才溪乡调查》中提炼的革命经验和先进理念逐步上升为用以指导全苏区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实践的方针政策。

(三)方法层面:《才溪乡调查》凝练了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毛泽东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实践观以及群众路线指导调查研究工作,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毛泽东同志深知当时的条件极其有限,因而选取典型调查法开展调查。典型调查法也称解剖麻雀,即选取典型代表为调查对象。他将调查对象分为先进、中间、落后三种类型,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每类调查两三个,便可从个别典型推及一般情形。之所以选择才溪乡,是因为才溪乡在艰难环境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取得了突出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挖掘和推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决定认识。毛泽东同志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实地调查即调查者亲自到所选择的地点进行考察。毛泽东同志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龙岩才溪乡调查,走村串巷访遍上、下才溪乡,深入工人、贫农等普通民众之中,一边帮助群众耕地砍柴一边做调查,从中了解最真实的才溪乡发展现状。为获得精确翔实的数据,他向乡苏代表和工人群众反复询问核实以摸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详细调查了上、下才溪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访谈调查是调查者以集体访谈或个别访谈的方式与调查对象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资料的方法。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列宁堂邀请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召开调查会。会上,他按照自己列出的问题提纲,一边记笔记一边询问封锁前后粮食、布料、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才溪工会、农业耕田和劳动合作社的组织情况,贫农、工人的生活情况,等等。会后,他还走进困难群众和红属家中,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短短数天内就走访了红军家属孔菊姑,贫苦农民太生子、银连子,红军烈士林俊等多户人家。这些也足以说明,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切切实实贯彻了群众路线。

《才溪乡调查》所呈现的内容之多、数据之翔实、措辞之严谨,是毛泽东同志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调查、访谈调查等调查研究方法的最好证明,也是除《寻乌调查》和《长冈乡调查》外,现存完整的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所作的重要调查报告。《才溪乡调查》不仅是当时广泛影响中央苏区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调查著作,还成为后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政治等社会状况的宝贵史料。

三、历史镜鉴:新时代调查研究的原则遵循

鉴往方知来,温故而知新。如今距毛泽东同志前往才溪乡开展调查已有90年,但站在新时代的视角回看,《才溪乡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其中所展现的立场原则历久弥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为新时代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赓续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

(一)坚持实事求是,树立务实作风

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9],调查者应当具备求真求实的作风以确保调查研究的务实性,即要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历史向度上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才溪乡调查始终的思想主线。从现实维度看,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对于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相辅相成。“实事”是“务实”的前提,“务实”是调查“实事”的目的。一方面,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要立足“实”情,弄清事实。新时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之变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变交织,客观实际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中国共产党人也要立足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国情之变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应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先入为主,更不应未经调查就先下结论。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做到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相统一,这是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的前提。另一方面,要依靠调查研究干出“实”绩,这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0]68,强调在调查中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不仅要以踏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获得“真话”和“实情”,还要以分析实事的脑力想实策、办实事,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避免调查研究沦为“作秀”和“走过场”。

“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本质上相连相通。“求是”即是“求真”,探求事物的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一是调查要在“求”的方法上深耕、创新。毛泽东同志在长期调查实践中形成了开调查会、解剖麻雀、蹲点调查等传统调查方法,综合—分析—综合、历史—现状—未来的研究方法,这些依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展调查研究的有效方法。当下,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拓展调查渠道、丰富调查手段、创新调查方式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可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开展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再综合运用传统的实地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得调查资料,为“求真”“求是”提供研究素材。二是要挖掘真“是”,即挖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将调查获得的初步资料经过检查、汇总、分类、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的加工提炼,去粗取精,再根据材料寻找事物内在的而非主观臆测的规律,使表面的、感性的认识转化为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并用获得的客观规律指导实际工作。只有明确“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一原则,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实效。

(二)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彰显,调查研究是我党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纽带。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11],调查研究若脱离人民群众,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因而也最了解实际情况、最清楚问题所在。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在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是捞得“鱼虾”还是捕获“蛟龙”,取决于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是否贯彻了群众路线,站稳了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最基本的是走好群众路线,获取的调研材料才能符合实情。开展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群众、下沉一线。调查研究不是换个地方继续“发表高见”,也不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脚不沾泥、身不染土。主动放下“官架子”,深入乡村社区、车间码头、田间地头,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多与群众“聊家常”“套近乎”,推心置腹,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民意。

站稳人民立场,要求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基层调查,在倾听民意、体察民情的调查中发现“病灶”。知政失者在田野。调查中要少看表面的“花瓶”“盆景”,多看实际中脏乱的“后院”“角落”。既要到发展又快又好的地方总结经验,又要到发展缓慢、情况复杂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既要抓重点调查典型,也不能忽视调查对象选择的广泛性、多样性。敢于钻进“矛盾窝”了解民情,用调研挖出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闹心事,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问题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观点并向群众作宣传解释。要始终把解决有损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调查中倾听民声,深入挖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病灶”,寻找“病源”,为找到根治“病害”的有效对策提供现实依据。在调查实践中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及时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新向往,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成果的共享者。

(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坚持问题导向是以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根本目标,调查是为解决问题而调查。

毛泽东同志自青年时期就极其重视运用调查研究解决革命问题。他曾将调查形容为“十月怀胎”,把解决问题比喻为“一朝分娩”,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2]。9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调查中重点关注的都是与革命斗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从《才溪乡调查》中可以窥见,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获得的一切资料、得出的一切结论,都是为解决苏区建设和反“围剿”的革命斗争问题。1930年的寻乌调查、1931年的兴国调查是为了弄清农村和小城市经济状况,1933年的才溪乡调查是为了弄清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问题,这些调查皆是以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一百多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共产党接续在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过程中一路调查,不同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也都是调查研究的鲜明着眼点。

调查研究没有问题意识则空,问题意识离开调查研究则盲。问题意识确保调查研究不偏离方向,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是过去不曾遇到的,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港澳台等多领域问题并存,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明显加大。在调查研究中要始终怀揣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0]20,不做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紧紧围绕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要求,针对其中列出的12 个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针对全局问题、复杂难题、新时代新问题、重大工作问题、典型案例等问题,采取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跟踪性、解剖式和督察式调研,瞄准问题去、盯住问题抓,弄清问题性质、直击问题要害,有的放矢,确保对每一类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调查之策,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具体难题开出行之有效的解决良方。

(四)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总结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坚持系统观念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3],系统全面的调研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的过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统计、访谈记录等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严谨调研作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才溪乡调查》,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才溪乡在民主建政、经济建设、扩红、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鲜活经验,为当时全苏区进行反“围剿”斗争及开展根据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整体性推进的过程。因此,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1]。首先,调查者在确定调研内容时要立足全局。古人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调查者要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以全面、系统、辩证、发展的眼光选择全局问题、复杂难题、新实践中的新问题、重大工作问题等作为调研内容,为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发展作谋划。其次,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在调研方面的丰富经验,掌握系统的调研方法。从毛泽东同志亲自调研、开调查会、“解剖麻雀”,以及当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开路”,“深、实、细、准、效”等调研方法理念中汲取智慧,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目标,选择最有效的调研方法,多维度多视角调研问题,以便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要有系统的调研步骤和细致周密的调研规划。在调研程序步骤上要体现整体性:调研前确定调研目标内容、选择调研时间地点、组织调研人员、明确调研任务职责;根据调查研究—对策建议—评估优化的程序开展系统调研;调研后全面梳理调研结果,对所获调研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把零碎分散的认识系统化,促进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苏区同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苏区创业致富人
严良堃同志逝世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简析团结群众对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