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3-21杜春艳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思政

康 洁 杜春艳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8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爱国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像一条红绳一样串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国主义情怀绵延不绝一直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样也强调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性的历史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这个新坐标上,我们离目标越接近问题也会越多变,我们需要不断地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汲取营养。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发挥作用,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理应当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将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主要任务。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对我们来讲尤为重要,需要重点探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寻根:中华五千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古代有周武王“无疆之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曹植“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黄遵宪“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等等。

近代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的大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许多的爱国主义志士为救国救民奋起呐喊。林则徐忍辱负重虎门销烟,“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是他甘赴国难的真实写照。郑观应致力经济进行商战,“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梁启超奔走呼号宣传维新,“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是他置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气概。孙中山四处奔走情施济众,“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是他振兴中华的赤子情怀。五四运动时期,爱国学子提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抵制日货”等口号,与封建势力坚决斗争形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这样的爱国运动浪潮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情怀主要表现为把黑暗的旧中国改变为光明的新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情怀主要表现为给予社会主义制度以强大生命力,使得中华民族富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情怀主要表现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主要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史。总之,爱国主义情怀从未间断,像一条红绳一样串起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要求我们立足党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与使命,成为有能力、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因由: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新思潮给中华文明带来新的血液和力量,其中家国情怀、爱国热血给予当代大学生以深沉的感动、行动的触发,激励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投入国家奉献、国家建设的行列中去。但不可避免的是,新时代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民主制度”“自由平等”等思想,披着所谓的“高尚外衣”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诱导时代青年淡化民族文化认同;又如,一些自媒体传播“泛自由化”“泛娱乐化”“泛庸俗化”等低俗网络文化,企图诱导我们丧失奋斗精神;当然存在问题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的应对,找出问题诱因、指明要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守文化自信。

(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主阵地,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相对较少。首先,大多数思政课还是偏向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教学,这种相对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然而在其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更是很少涉及此类内容,师生之间对爱国主义情怀交流相对较少;其次,现在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喜欢自学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较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薄弱。总之,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性不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较少。

(二)部分教育者个人涵养、个人影响力有待提升

在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的个人影响力有待提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感染力度不够,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年来,虽然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普遍增多,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认同虽有所了解,但对于相关内容、相关知识掌握并不全面,对核心理念、时代价值的认识只浮于表面趋于浅薄,这就需要教育者提升个人涵养与教育教学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三)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与时代背景结合不太紧密、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步伐。当今,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内容虽然与时代背景有所结合但还是不太紧密,在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过程中虽然对大学生提出了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育目的,但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对国家的认识,国际形势以及自我意识的理解都会受到国家所处国际地位、发展趋势、生存环境以及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影响。因此,爱国主义情怀在一个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差异。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为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国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国防教育、国家安全、国情教育、四个自信主题教育、保护环境等好的方面,当然也有我们必须应对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势力、重大传染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教育等;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青年的理想信念、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充盈。

三、实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一)激发学生内驱力,强化沟通交流,提高思政成效

教师在讲授爱国主义内容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熟悉并学习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教学方式;此外,绝大部分大学生也充满着家国情怀,了解了一些爱国主义情怀的知识与案例;一如既往地听教师讲解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建议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内驱力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小组作业最终由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课堂分享,或者让学生收集资料轮流讲解;学生在课下进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资料的整理与搜集过程中熟知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在扮演教师的角色这一过程中领悟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在老师点评的过程中理解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这种方式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要利用好思政教学的连续性和引导性,在点评完之后告知学生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为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告知学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告知学生要在历史中思考现实,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规律,争做时代新人。

(二)针对性提升教育者才能,增强课堂感染力

依托思政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仅丰富思政资源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教育者的才能会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会通。新时代,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非思政课教师都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理论与实践、课上及课下当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要依照新时期的师德标准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的“六要”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3]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思政课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第一,采取定期培训、高校间交流学习、教师进修等方式,轮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培养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拓展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第二,聘请思政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开展相应的讲座,让教师借鉴专家的授课方式从而增强教师感染力,加强师德修养。

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当体现出幽默与机智。事实证明,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和钦佩,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即“爱屋及乌”的效果。教学一方面是认知性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情感交流,只有将两者更好的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知识,更好的思考问题。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就会形成合力。

(三)落实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叙述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内涵,弘扬我国爱国主义精神,落实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性教学。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条理清晰地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和践行指明方向。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将党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让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材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载体,党史进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和学生学习的前提;如果理论知识太繁杂,学生就难以理解看不进去从而思政课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所以应把党史适当编为鲜活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去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要熟知教材并从背后挖掘党史、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最终达成共识,并按照一定的历史脉络编成一些辅助教材,这样使得辅助性教材与统编教材相得益彰,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目的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习近平主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所以当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还要注意推进爱国主义情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教育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这个新坐标上,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怀与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的关系,并对爱国主义情怀内涵加以填补、扩展。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宣扬我国爱国主义情怀的精品,引导学生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强化家国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法,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和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内容相比,互联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新颖、有趣的内容,网络教育越来受到大家的认可与欢迎。新时代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发挥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具体如下:一是建立校园广播站,保证学生在用餐期间、校园散步期间、体育锻炼期间能够听到广播站播放的国际国内新闻、红色爱国歌曲、红色英雄事迹、身边人的爱国小事以及先进模范事迹等。二是鼓励思政教师创建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制作剧情类的短视频上传到网上。师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沉浸式体验爱国主义内容及精神价值而且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除了用好网络教学之外,更要用好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四个自信”展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红色革命电影等等。在重大节日比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一同制作表演舞台剧《红心闪闪》《中华文明》《这片土地》《我的祖国》《屈原》《岳飞》,歌曲《祖国母亲》《心连心》《华夏大地》《红日》《爱我中华》《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学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各个学段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其中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丰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弘扬主旋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物质资源如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等是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如博物馆、文物古迹展馆等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线下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