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音乐赏析课教学实践
——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为例

2024-03-21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郭 琳 吕 莉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音乐赏析是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和内容。通过对经典代表性乐曲的赏析,让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种类、艺术特点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析。音乐赏析课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保定学院属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是典型的红色文化代表之一,充分地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进行赏析课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为例,对狼牙山红色文化与其融合教学实践进行探析。

一、狼牙山红色文化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脉东麓,因其峥嵘险峻、奇峰林立,状似狼牙而得名。

(一)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

1941年8月,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7连6班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宋学义、葛振林五名战士执行掩护主力撤退任务。为迷惑敌军,他们采取边打边撤的方法将敌军引向狼牙山峰顶,在弹药耗尽、毫无退路之时,五壮士宁死不屈,砸坏枪支,纵身跳下身后几十丈深的悬崖,此即广为传颂的“狼牙山五壮士”。

(二)狼牙山红色文化内涵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军民与侵略者作斗争的决心。1941年10月晋察冀军区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伟大精神。聂荣臻元帅为狼牙山英烈题词写到“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精神被高度概括,不断凝聚和升华的“狼牙山精神”,使“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敢于牺牲”的狼牙山革命精神,传遍中华大地,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且值得永远继承的精神财富。

二、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一)创作者简述

吕绍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自1955年起先后年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山歌》《24首二胡练习曲集》、弦乐四重奏《海滨幻想曲》。吕绍恩在大三暑期,创作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在乐曲的创作中,能把与战争题材有关的器乐作品写得惟妙惟肖是极其不易的,既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要把握艺术的虚拟性;但吕绍恩却难能可贵地将军事上的题材和音乐上技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创新作曲固有模式,产生了作曲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中央音乐学院将《狼牙山五壮士》列为新中国40年来该学院在校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二)乐曲创作动机及背景

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组织开展向国庆11周年献礼创作活动,组织作曲系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创作一批技术含量高、音乐美感好的声乐、器乐作品供文化部选用。由于吕绍恩修了两年琵琶副科,他便选择创作琵琶曲。受家乡青岛音乐环境之熏陶,以及在十四年抗战青岛沦陷时期的感受,骨子里山东人的热血性格,他选择写与江山社稷、家国情怀有关的曲目。他反复阅读了革命先者写的回忆录《红旗飘飘》各集,从中探寻适合的题材。同时他受荆轲刺秦王英雄历史的启发,结合昆曲的特点,以及通过自己走访河北民间获得的音乐资源,最后决定选择《狼牙山五壮士》爱国主义军事斗争的题材进行创作,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划时代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仅用九天时间创作完成。

三、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实践

立德树人是民间音乐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正是民间音乐教学必达的价值目标。

(一)用音乐引入红色文化

教学过程中播放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音频频或请琵琶专业学生演奏该乐曲,让学生认真倾听并讨论,判断出这首作品是一个什么题材类型的音乐,判断出乐曲一共分为几个段落,哪一个段落印象最深刻。综合运用演示法、欣赏法、讲授法,发现法,深刻领会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及情感。然后请出生在狼牙山的同学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

读谱环节,带领学生从乐曲划分的每一个段落的形象,所表达的意境、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逐段分析将此琵琶曲的题材、体裁、演奏形式与技巧、旋律、和声、音色和主题发展分别进行讲解分析。利用乐曲形象所表达的意境,再一次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壮烈的战场在课堂重现。让学生分析体会幸福生活实现的路径,引导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需要敢于斗争、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通过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荡气回肠的旋律所描绘的战斗场面带来的震撼,使大家对作曲者产生好奇,愿意去追寻作曲家的生平,探讨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器乐作品。然后讲解作曲家吕绍恩学习时期的经历及成就,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动机、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的抉择过程等,深刻领悟老一辈艺术家崇敬英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家国情怀与担当。及时地指出吕绍恩在大学时期就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秀之作,那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英雄诞生地的一员,更应该刻苦学习,用狼牙山精神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为国家、为民族复兴做出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用红色文化诠释音乐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政治立场鲜明的军事题材作品,是经典的爱国主义抗战音乐原创之作。在教学中如果不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与战斗情节,就无法赏析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因此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狼牙山五壮士战斗情节发展的这一主线,对该琵琶曲进行逐一地分解诠释。

乐曲创造性地采用了传统琵琶武曲的叙事性单乐章作品,全曲由引子、尾声和五个乐段组成,分为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部分。将狼牙山五壮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气吞山河的壮歌完整地予以体现。正是红色历史的回放,才有乐曲的产生;正是战场情势的变幻,才有旋律的跌宕起伏。

四、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的意义

教师肩负对青年学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必须经常性地加以诱导,采取多种教学路径,才能确保他们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红色文化和专业课的融合教学也正是实现此目标的路径之一。

(一)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的必要性

在赏析课教学实践中如何细致地讲解中国民乐种类、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发展脉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是专业授课的要求。如何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乐在当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思考能为传统民乐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的担当和贡献,这是育人的需要。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与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合教学是必然趋势,更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不能单纯靠思想政治课来搞思想政治建设,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紧抓高校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掘各专业课思政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与红色狼牙山文化相关性紧密,充分利用狼牙山精神的红色资源贯穿赏析课是适得其所。

狼牙山红色文化是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专业讲授的必要条件。没有狼牙山红色文化就没有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脱离狼牙山文化对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进行教学是毫无内涵的空谈。狼牙山红色文化成就了吕绍恩创作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而琵琶曲又颂扬了狼牙山红色文化,二者珠璧交辉。

(二)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的易操作性

目前有关狼牙山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纸质、电子文档、多媒体视频等。可以十分容易地调取各种关于《狼牙山五壮士》影视中的片段与琵琶曲演奏视频的形象进行对照,感受狼牙山战斗情节的变化与乐曲的旋律、演奏手法技巧等变化的关联。由于视频作品展示效果好,截取制作方便,具备时间易调整等优势特征,可随时将琵琶曲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也可以将分段乐谱打印,将每一段乐曲对应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意境的情节文档打印其上,便于加深理解赏析曲谱。采用多种诸如以上的途径,在教学之中可极易灵活应用的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红色资源,达到与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融合教学的目的。

另外,本校保定属地学生较多,他们耳闻目染家乡狼牙山的红色文化,充分发掘他们所掌握的狼牙山红色文化知识,在课堂中极易适合同学之间宣讲、补充、展开讨论。听身边同学讲狼牙山战斗史感觉更深刻,作为属地人感到更加骄傲与自豪,对于其他的同学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三)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恰当地融合狼牙山红色文化资源,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但如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背景、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等认识不到位,对保定红色历史文献的梳理缺乏系统性、目标性、筛选不准确,会导致保定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难以准确地或不恰当地融入琵琶曲中,难以引发学生共情和共鸣,缺少对乐曲学习的趣味性,使融入教学路径吸引力大打折扣。部分教师习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为主,平铺直叙,单一的教学方法,削弱了教育效果。比如,乐曲部分段落教学实践活动,经典的狼牙山故事只以视频播放为主要载体一种方式,教学方法显得单调乏味,会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思想教育感染力不足,可以制作狼牙山五壮士故事与琵琶曲结合的视频播放。或者辅以同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等多种形式参与,更能提升狼牙山红色文化与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融合教学的感染力,增加学习音乐专业的趣味性。

思政课理论性强,与学生专业课的关联性较少,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价值塑造和职业素养、理想信念却较难建立[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尤为重要,将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之时,不断体味作品中所包含的红色文化内涵,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相互交融,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的。

五、融入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

狼牙山红色文化融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课教学,是以点带面实施音乐赏析课与红色文化融合教学的范例,也是落实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但在教学时要切实避免主次颠倒,决不能为思政而影响学生专业学习,更不能不切实际地改变乐曲赏析课的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学“内容为王”为第一原则,深入挖掘与知识点契合度高、易于学生理解的思政元素,着力破解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难寻”的问题[2]。要防止为了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机械性过多地插入红色文化内容,无法做到与专业课自然合理的融入,反而会对学生形成误导,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教学时间布局上要合理合规,在教案中要规划好红色文化讲解路线图、时间表。授课时融入红色文化不能信马由缰,不顾时间节奏,更不能把专业课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课。

(二)确保融入教学的连贯性

中国民间音乐经典乐曲中富有较多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风范、道德修养的思政元素衔接点。而红色文化为各乐曲赏析课融入思政要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融合教学绝不能仅局限于为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进行某一节课的教学,而应该是一个连贯性的多方面协作的,甚至是跨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要体现在“教材选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目标设计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后作业等各环节”[3]。教师在每一次专业教学备课时,应根据专业教学内容,提前规划设计,不断发掘红色资源,适时合理地插入思政内容。可采取相同主题的专业课融入具有同一内涵的红色文化,不同的课次贯穿同样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可以在几节课中收获一个道理,或在一节课中明白多个做人的准则,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连贯性地固化正确的思政理念。

(三)注重融入教学的渗透性

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尤为重要[4]。课程思政既有显性教育又有隐性教育。在音乐赏析授课中既要敢于大张旗鼓地开展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也要充分地利用潜移默化的手段进行隐性传输。无论何种方式,都要切实把握好融合教学中思政教学时段的分散性,思政内容的局部性,传授人员的流动性,教育效果的间接性等特点。既要注重有效的融合方式,更要追求实效,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红色文化更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最终达到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渗透。

六、结语

在《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教学中,利用民间乐曲赏析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是极有利于顺势而为地开展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教师应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一切红色文化资源和要素,在专业课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积极探索多种红色思想文化与音乐专业课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切实守住高校课堂的立德树人的阵地,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