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西班牙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研究

2024-03-21李冬丽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语西班牙语课程思政

李冬丽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各大高校目前都在倡导思政内容融入课堂,但如何把思政内容和课堂内容做到“相得益彰”,如何使思政融入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一直是各门课程都在探讨的问题。公共类小语种课程本身具有选修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广泛,课时偏少,授课集中,学生基本零基础学习等特点,如何能在小语种选修类课程中更好提升思政课堂效果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课程思政”概述及外语课堂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蔡基刚老师在其文章《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中提到: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所有课程都需要承担的责任,每位老师都要认真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内容融进教学,“是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最终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1]

教育界近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课堂作了深入的探究。2017年,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纲要》中明确指出:成立专门的适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全面加强工作上的协调,决策中的咨询以及工作中意见的评估、督促和指导,会设立专门的工作经费,确保《纲要》各项指令的顺利下发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改革范围涉及各类学科课程。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该文件的制定和下发,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规划和部署。2020年6月15日,在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上,高教司司长吴岩做了题为《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落实落实再落实提高提高再提高》[4]的主旨发言,发言中明确指明“要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浪潮和实践逐渐深入化、系统化。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育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根本改变,[5]就要求课堂上知识取向要向价值取向过渡,要求教学内容要更具有思维深度、文化深度和政策理论深度,更加以学生为中心,从而能够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外语教学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使得课程思政更有特殊意义,更值得去探讨和研究。具体原因可概括为:1.外语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外语教育包括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不同国家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比,中外文化间的异同等,老师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耳濡目染得就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2.新社会市场的召唤。目前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框架和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的全球发展观念都要求我国的外语教育和发展要“站位高”“格局大”,我国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使命要定位为培养和造就书写“全新的世界史”[6]的时代人才。3.教育教学现状的现实需求。在大学教育的课堂上,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外国价值观和外国文化的传导,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认识出现欠缺。与非外语类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积累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个人对优秀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让自己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文化的“传承者”。4.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的“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相辅相成。[7]从外语专业的授课计划和课程设计来看,内在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社科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各学科内容互相交融;从外部的知识体系来看,又建构在诸多的人文学科如哲学、政治经济、建筑、舞蹈、绘画等和自然学科如地理、生命科学、数学、信息工程等之上。

西班牙语作为小语种,其课堂思政融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公共西班牙语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英语课程来说,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讲述。但除此外它又具有其本身的特征:课程课时集中,学生专业广泛,语言更加小众,文化所属地域更加的遥远。除此外分析西班牙语这门语言及其对应文化可以发现,它涉及的国家范围涵盖了欧洲、美洲和非洲,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又有着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交互和融合。所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分析公共西班牙语课程,良好的思政融入更能够使学生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分析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墨西哥哲学家萨穆埃尔·拉莫斯在其作品《墨西哥文明及其文化剪影》中提出“墨西哥文化是从欧洲发展而来的衍生文化,并非独创,但应该在寻求普世文化的同时也表达出民族精神,既非欧洲主义,也非盲目的民族主义”。[8]由此我们也知道西语国家的文化具有多元性,新大陆的发现将西班牙代表的欧洲文化传播到了美洲大陆,同时这片大陆上的土著文明所代表的土著文化也影响着这片土地,如墨西哥克里奥尔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等等。这就为思政融入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和可发掘空间。

二、公共西班牙语课堂思政融入的不利条件

1.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公共小语种课程面向的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专业及理工科专业学生,他们平常的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思政内容的挖掘要兼顾到各个专业方向的学习:不仅要有文学、文化、政治、历史等人文社科方向的思政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机械、电子、医药等自然科学方向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如果教师本人的知识面较狭窄或者片面,就会导致思政内容的融入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

小语种公共课程面对的学生大多是零基础学生,语言的学习要从特别基础的字母发音、单词、语法等学起。外语的基本功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无趣。教师在讲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这就会导致思政内容不好发掘或者思政元素不能够与教材内容做到较好得融入。

高职高专院校的小语种教师良莠不齐,部分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在课堂授课时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充分、讲课内容不能做到结合中国国情。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思政元素的课堂融入。

3.思政融入手段的局限性

教学手段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输出的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随着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和多样。但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还是倾向于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PPT课件投放等,这就使得学生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无形中就限制了思政内容的融入方式。

三、公共西班牙语课堂思政融入的有利条件

1.公共西班牙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西语文化交际、掌握基本语言知识为目标,以跨文化交际为手段,通过中西、中拉核心价值观对比,更便于思政内容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众所周知西班牙语发音是所有外语中发音较为简单易学的,同时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有21个之多。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英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西班牙语字母的书写除去Ñ(ñ)外,其余与英语字母都相同,这就减轻了学生零基础学习西语时单词书写方面的压力;而且西班牙语字母的发音较简单,对于有英语发音基础和汉语拼音基础的同学来讲,十分容易掌握。公共西班牙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涉及西班牙、赤道几内亚,及诸多拉丁美洲国家,思政元素较容易结合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新闻时事等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公共西语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要增强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更在于要培养学生在异域文化场景中的交际能力、批判性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及家国担当。在教学实践中突出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教室学生西班牙语语音、语法的同时,也会涉及诸多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介绍。这就方便教师通过对比方式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国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辩证看待国外文化及其价值观。

2.公共西班牙语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课程连续性强,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公共西班牙语课程每周学时为4学时,可跨学期选修。首先,针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内心有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有对新知识的渴望,《西班牙语一》课程能够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提高语言对话水平,提高面对不同文化场景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课程一主要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语言的了解和兴趣,在课堂内容中会添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会插入一些网络素材如纪录片、电影片段、拉美音乐、舞蹈视频等,便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西班牙语二》则建立在课程一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西语的学习意识,对于西语文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更方便在思政内容的融入。其次,西语公共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小,课程形式相对活泼,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思政素质的培养。

四、从“课程思政”出发,公共西班牙语课程的教学改良对策

1.调整教学目标,修订《西班牙语》课程教学大纲。

该门课程的是在“一带一路”项目的倡导下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语言及其背后代表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场景的应对能力,助力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潮流下,教学大纲中除专业目标和技能目标外,更增添了课程的德育目标。主要内容包括:(1)在讲解拉美各国国情、历史的情况下,对比我国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大幅度改善,加深对我党、我国的认知,从而更发自内心的拥护我党、热爱我党、我国。(2)在讲授中,让学生对欧洲、美洲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关注国际时事,增强国际化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担当。(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彼此间的同学情谊,课堂课下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尊重他人,团结同学;能够辩证看待挫折,并从中不断获得成长和进步。

2.贴紧教学,利用多重网络资源,使思政融入“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中思政内容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得融入教学内容,而不能“喧宾夺主”,甚至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其次,思政内容的设计需要以授课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单元主题来设计,选取如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西语国家文化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部分,并同中国文化来进行对比,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能够有意识学生将中国文化中的“之长”向外表达和传递,树立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和中国态度。《西班牙语一》的课堂上可以结合西语国家的一些电影、纪录片等网络资源,让学生对其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如西语电影《Coco》讲述了墨西哥文化中的“清明节”,课堂上可以从文化视角对比墨西哥的亡灵节和中国文化中的清明节,以及两种文化中对于亲情和“死亡”的理解。也可以借助国内外联合拍摄或国外拍摄的一些纪录片,进行思政融入。如中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阿根廷国家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魅力阿根廷》[9]等。同时也结合时政,如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重大世界型赛事的举办、国际事件的发生等等来进行课堂思政的融入,提高学生对于新闻事实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精神,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得去看待国际事件。思政内容的挖掘应当丰富全面,结合历史和时政,对比古今和中外,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德育品格。同时,也要注意思政内容的切入必须坚持“适时、适事、适度”原则,例如有的上课内容偏向于字母发音教学,如果切入思政内容可能会稍显生硬,并不是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都与思政百分百契合。必须从事实角度出发,切勿“强行融入”。

3.教师时时积累思政素材,提高思政融入技巧,“身正为范”

在课堂思政融入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为使思政融入有更好的效果,教师首先需要从自己出发,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时事,不断提高个人思政素质,积累思政素材,拓宽思政融入思路;以身作则,爱党、爱国、敬业,在思政素养方面争做先锋和典范;要深刻认识了解学生的一些价值观取向,能够适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同时,教师本人也要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思政融入方式、讲授效果,同时认真参与各类思政授课竞赛,不断打磨授课方式,提高个人专业技能。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公共西语课程作为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程,一定不能在授课生硬得融入思政内容,要结合具体授课内容、结合新闻时政、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自然导入。教师也要不断打磨个人授课技能,提高个人思政素养,并在授课中向学生展示良好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在思政素养方面不断进步;关注语言学习背后的德育和美育,教导学生要有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立足本国文化,掌握本专业技能,同时了解西语国家历史文化等,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开阔个人的思维和视野,培养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富有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西语西班牙语课程思政
鲣鸟
2019年拉美西语国家热带花卉园林景观研修班结业
殡葬展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平“语”近人》(西语版)全球上线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eart of Darkness With Freud’s Theory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