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探析*

2024-03-21何华珍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四史广西红色

何华珍

(南宁学院食品与质量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红色文化滋养初心,“四史”教育筑牢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要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有效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四史”教育,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也强调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1]广西红色文化根据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新的价值,是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和有效载体,对于抓实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提升学习教育的实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

一、广西红色文化的内涵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多、类型多、代表性强、分布广,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等各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纪念意义、育人意义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资源。在新时代时期,广西红色文化在历史内涵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红色物质文化。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遗迹文物、纪念性场馆、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等物化形态。如,南宁邓颖超纪念馆、百色百色起义纪念馆、桂林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百色韦拔群故居及纪念馆、崇左龙州红八军军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制定的革命理论、方针政策、路线、纲领等制度文化;重温“工农武装割据”运动伟大壮举的“邓小平足迹之旅”、追寻中央红军在桂北艰难跋涉296公里壮烈足迹的“湘江战役之旅”、追忆中越革命烽火岁月,感受两国友好情谊的“胡志明中越友谊之旅”、探寻孙中山先生对广西发展的关怀和革命事迹的“孙中山足迹之旅”等红色旅游线路;如《飞将军》《黄金时代》《百色起义》《韦拔群》《湘江战役》《右江革命歌》《红七军四字歌》等戏剧、影视作品和歌谣等文艺作品。二是红色精神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观念文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百色起义精神、韦拔群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等,同时包括红色基因随时代发展的如全国优秀教师、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精神事迹,扶贫干部、时代楷模黄文秀精神事迹,广西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员、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梁小霞精神事迹等。

二、广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广西红色文化和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之间具有同属、同向和同促的关系:二者教育内容的共通性,广西红色文化展现了广西的“四史”发展过程,广西的“四史”内容集中体现为广西的红色文化,“四史”的核心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就是红色文化的内容;二者教育目的一致性,集中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要求;二者育人效果的共同性,是保障国家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形式;二者互通互补性,充分利用广西红色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多主体地开展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能助推“四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四史”学习教育为广西红色文化的有效性传承和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平台。总之,广西红色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能使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实现创新的效果提升,“四史”学习教育为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利平台,红色基因和“四史”学习教育优质联动是文化和思政融合的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它的叠加效应潜力巨大。[2]

三、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全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新时代广西红色文化蕴涵着新的独特内涵和时代特点,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中,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成效。二者的结合显然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四史”的主题色是红色,结合地域优势,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供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优质资源的需要。“四史”是我国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发展史、文化史和光辉史,是新时代大学生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库,如何在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红色文化无疑成为优化资源的重要手段,丰富的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必然为“四史”学习教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广西在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单体、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烈士纪念设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广西可以说是革命的“红色”土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整个中国的革命史和红色文化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百色起义这部伟大的革命史诗,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广西红色历史和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3]

(二)增强对广西红色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需要。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面临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时,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呈现多种形态和方式悄然渗透在大学生中,一些西方的节日成了潮流,多元化的思想导致教育环境的不稳定,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会破坏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降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出现红色文化与自己无关、红色文化是党员学习内容、红色文化过时等错误思想。广西文化丰富,民族众多,位于南部边境线,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利于青年学子们揭穿不良思想的谎言,强化历史方向感和归属感,在熏陶和洗礼中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4]

(三)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需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加强“四史”教育是“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模块,将红色文化渗透“四史”学习教育中能更好地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抓手。广西红色文化是广西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融合了广西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它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不断完善与创新,内涵不断发展延伸,有民族性、实践性、革命性、开放性、人民性等鲜明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教育价值,凝聚着先辈们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榜样力量、优良作风,是高校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效抓手,对青年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永葆奋斗热情,实现人生价值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现状概况

通过在广西部分高校调研发现,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均取得了一些成效,能不断加强对本地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并将其转化为“四史”教育资源,探索了多形式的实践教育方法,关注度也得以不断提升,如打造广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创新创业,红色+社会实践,红色+课程建设等品牌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学校对广西红色文化挖掘和利用不够、高校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理论研究不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融入认识不到位

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化、重复化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借助“四史”学习教育来宣传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是需要组织策划、全员参与落实的,没有统一的认识、统筹规划和具体的指导方案和制度,以及健全的保障机制是很容易导致活动的“流产”。

(二)融入形式单一化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很多挖掘之处,但作为“四史”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政课程,主要以课堂内容讲授任务为主,经常无暇顾及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渗透,授课中也很难做到从大学生特点出发,来深刻阐述广西红色与“四史”的脉络和关系,教育形式多为理论说教的单一化教育。再有,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由于经费或者安全等原因,无法做到通过校外常态化的红色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耳濡目染,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导致二者融入缺乏感染力。

(三)融入内容表层化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能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活动和课堂“四史”理论学习教育中开展经常性的广西红色文化引导教育,但依旧存在教育内容的体系不完整性、零散性、表面性,如思政理论课是“四史”主阵地,却因为学科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使得广西红色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够深入,部分红色活动侧重于很多如宣传海报,横幅标识,广西重大节日的美食和衣着等外在的形态,使得融合趋于表层化。历史也好,文化也罢,均会随时代发展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二者融合内容上要遵循与时俱进和精神挖掘。

(四)融入效果不理想

虽然大学生参与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历史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在提升,但发现主动积极参与较少,被动参与较多,偶尔会出现态度不端正、仪容仪表不严肃的现象,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广西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知之不多,更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会出现过时论的倾向。同时,部分学校只是将两者融合的教育停留在表层化,校园氛围看似浓厚,但没有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心中,教育的外化于行更大于内化于心,从而导致“融入”效果不明显。

五、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浅析

在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中充分挖掘广西红色基因的教育价值,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寻找有效“融入”的突破口,做到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化,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全局重视,落实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保障性。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两条线要齐抓共管、学校各部门要达成共识和相互协调互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有组织有领导和共商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从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经费投入和激励保障上推动广西红色文化与“四史”学习教育融合的落地。

第二,课程渗透,构建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支撑点。充分并高效的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四史”教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广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实质真正融入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同时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在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党课等课程中渗透广西红色基因引导教育,打造广西红色文化诉说历史的特色通识选修课程,同时要加强课程研究,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第三,技术支持,丰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形式性。以新媒体创新红色基因教育和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优势,运用VR全最展示、数字化沉浸式教室、情景沙盘、云端红色活动等方法增强“四史”学习教育感染力、吸引力和参与率。

第四,资源拓展,打造广西红色基因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平台化。充分利用广西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网络、社科机构等线上线下教育资源,融入课内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第五,同辈宣传,树立广西红色基因融入“四史”学习教育榜样点。大学生价值观易于波动,容易受到同辈影响,因此优秀的团体极为重要。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中坚力量,从小部分的“精英教育”模式开端,培养一批真正知史明史,爱党爱国爱家乡,能深刻领悟广西红色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的优秀大学生,能一方面带头引领、率先示范,另一方面上传下达、促进全面落地,发挥团队育人的作用。

第六,文化呈现,亮出广西红色基因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展示点。将“四史”学习教育渗透在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建设中,通过校园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文化景观、红色主题宣传栏、红色文艺精品以及红色主题社团等多元化红色元素展示“四史”的核心内容。同时,将红色文化夯实“四史”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融入学校校风班风学风中、融入学校管理制度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红色文化的育人氛围,让“四史”学习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5]

第七,活动践行,突出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落脚点。结合广西红色文化特色,切实开展好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广西红色电影、红色音乐会、红色主题报告会、红色文化读书分享会、红色主题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有选择性地将“四史”的学习内容在历史文化现场、在革命遗迹旧址、在纪念场馆等红色场所还原呈现,引导学生亲自实地参观了解和体验,与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签订红色实践基地协议,争取做到长期化、覆盖化、制度化、课程化。[6]

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中,能有效地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效果,提供优良的学习载体,增强学习的吸引力,能在大学生日常“四史”学习教育中不断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结合地域优势,充分搭建好“学用场”,主动利用好“活教材”,让遗迹场馆成为“教室”、英烈模范成为“教师”、文物史料成为“教材”、红色精神成为“食粮”,建设好红色文化阵地,在大学生中讲好广西历史故事,更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建设壮美广西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广西红色
红色是什么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