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融·共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2024-03-21邓艺君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育人

邓艺君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是学生美感培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不可或缺的环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出台了部分的政策文件,为高校理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提供了根本指引和方向指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虽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并产生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但在融合成效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下,高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此构建“美育+思政”新模式、新格局,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形成育人合力,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其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并将树立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作为其重要的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政治觉悟和健康的情感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导向,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首位,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而美育则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创造、对美的领悟力,通过美好事物的熏陶、感染,培育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和创造力,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其两者目标一致。

(二)教育内容的相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从根本上说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内涵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目标的教育,两者都是以培养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为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人的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人生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担当政治责任。美育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身心陶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而美育则是对通过丰富多元艺术文化教育,提升艺术文化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争取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贯通,两者相互补充。

(三)教育方法的互促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于理论上的教育,其通过对理论的宣讲、榜样的示范等相对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运用适度的艺术方法和多元的艺术方式寻求“突破口”,切实保障教育效果。而美育则是寓教于乐,通过趣味性、生动性方式传播美,其“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以美促教”“以美创新”,促使大学生在认识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深化,通过“润物无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互促性表现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偏于显性表现,通过理论的传达实现大学生道德提升,而美育则是通过隐性的表现和渗透实现其育人目标,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与发扬大学生对美的感受的过程,以此坚定政治导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融合的价值引领。

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培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其根本任务都是育人,而育人的最大任务是“以德育人”[3]。美育作为大学生审美力培养的教育,其通过特殊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且陶冶情感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多元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审美鉴别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培育。

(二)树立大学生的正确导向

美育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方式与艺术形态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在审美观念与审美思想上也引领着时代精神与时代步伐,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自我与他人,以及对时代精神信仰,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中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文化自信也从中孕育而出,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涵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三)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美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寓教于乐,其通过无声地、主动地、直接地方式对塑造大学生人格,其中也包含着部分隐形的力量,助推者大学生的发展,例如:人格、审美力量等,都对其高尚人格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健康的人格、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是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培养不可或缺,人格的塑造也通过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心灵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积极性和自制力,在面对困难时大学生所表现的处事不惊的态度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自觉做坚定的信仰者、忠诚的践行者。

(四)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通过提取美育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融,不断扩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4]。美育通过艺术审美的感染力,直接影响着审美的认识、教育,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意识,进而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也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文化的创新,是创造美、实践美的过程,其通过美的感染力,直观的方式反馈至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困境

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趋密切,各国文化也出现了交融互促的模式,文化、社会思潮的涌入也对目前的价值体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和影响,使得目前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过程中效果欠佳。

(一)美育认识不到位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注重其实践[5]。而当前在高校美育更多地存在于艺术理论的范畴之内,对“美”的认识不充分、理解不深刻,并且将美育教育流于日常表面,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认知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美育也是审美教育,其存在的不仅是艺术理论层面,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与社会等各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也应不仅停留在艺术媒介传播阶段,而应从全面性展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美育作为教育的客体作用,将主体教育与客体有机融合,促成美育的全方位发展。

(二)美育重视程度不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者,充分了解并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尤为重要,同时要进一步美育所蕴含的育人特点和内涵,从而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钟。美育作为审美教育,实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少融入美育,且高校大多对于美育的重视不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育的情感性,导致了教学资源发挥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与发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融、互促,是理性与感性、严肃性与情感性的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当前部分高校与教师并未将其有机融合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感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趋于单一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面临着网络迅猛发展的冲击,学生的思想活动、行为方式越来越个性化、娱乐化,若还按照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办法,会导致学生出现抵制心理,特别是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较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处于片面化的连接状态,无法从主观层次上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因此,探索并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新方法、新模式尤为重要,是让学生在发现思政美的同时,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将人才培养与提升作为其教育活动收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从理性的教育,美育则是从感性的教育,两者将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相融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必要环节。

(一)提升融合渠道,增强高校内生动力

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是个体向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将美育贯穿于全过程,以此形成“思政+美育”的融合路径,实现应用驱动和资源共享,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点,增加美育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比重,并以“互联网+”为新发展模式,将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体现美育渗透的信息化、教学结构的审美化、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打造全媒体美育教育课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匹配度与融合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代发展、时政热点想融合,通过对时代特性、时事政治的分析与判断,渗透美育教育观点,培养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与时代责任感。

(二)挖掘地方特色,拓宽美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美育教育资源相融合,是一种在地性、特色型的表现,高校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美育资源,通过地方性、动态性、多样性资源整合,将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与美育有机串联,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美育资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与地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性与在地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应与当地教育资源融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打造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品牌,用文化性、体验感相融合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通过“浸润式”教育,实现思政与美育融合转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活力与生机,从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育人载体,搭建美育平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其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打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育人平台,形成“思政+美育”工作机制,以此发挥思政与美育高度融合。因此,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教育为主,通过浸透式教育方式,以艺术类培养为教育载体,培养高校学生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延伸第二课堂内容与方式,从而搭建互融、共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平台,创新实践载体与全面规划设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的过程→体验过程→审美过程→创新过程”的目标,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联动,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趣味。最后,创新网络载体,新时代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尤为重要,着力打造“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网络力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高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精神、时代风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牌。

(四)整合美育资源,拓展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与内生动力,利用美育资源是两者融合不可或缺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应从理论学习、时间锻炼、专业能力培养等多渠道、多方向发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艺术教育能力,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升艺术教育实效,构建新型“思政+美育”队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全方面、高质量建设。其次,提升教学实践基础设备的配备,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离不开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部分所需的器材、设施等,同时在高校中应设立艺术场馆,有效地将当地艺术场馆与校内艺术场馆联动,实现校内校外资源有效利用。最后,创设校园美育文化环境,高校应将美育多层次、多角度渗透其中关注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景观、建筑物等让高校学生陶冶身心,寓情于景,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凸显人文关怀,提升育人实效。

五、结语

总之,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两者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表达,两者通过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协同发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有利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