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女性艺术家笔下的肖像题材油画

2024-03-21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女画家浪潮女性主义

魏 蕾 张 宇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推动和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下,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股女性艺术的浪潮,以肖像作为描绘题材的女艺术家层出不穷。女性艺术家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她们的视角与男性不同,女画家注重生活的情感面,感官、梦想、身体、繁衍等感性的方面。她们将个人女性经验与生活感悟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创作出一幅幅佳作。

一、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来源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截止到19世纪末,经历了三次发展的浪潮。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世纪末,是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拉开帷幕,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为两性地位的变化打开了全新的思路。这一次浪潮的主角主要是欧洲和美国妇女,她们争取女性的选举权、教育权、生育权利等,并要求为女性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摆脱男女不平等待遇。在这期间,以英美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保障了女性的部分基本权利。这一阶段的浪潮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后面的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迎来了第二次浪潮,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始于美国,随后便席卷整个西方世界。[1]此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男女性的差别,该时期女性主要关注投票权以外的平等问题,当时的女权人士认为女性的文化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是密不可分的,她们鼓励女性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次浪潮中,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支撑,当时的女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诉求和主张,要求摆脱作为“第二性”“他者”的被动地位,要求改变当时主流文化中的两性对立状态,实现全面充分的公民权利和真正的两性平等。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女性艺术家们在艺术理论中找到了独立自主的勇气和精神支柱,拥有了独立自主的话语权和诠释世界的新视角。

第三次浪潮最早出现于美国黑人女作家丽贝卡·沃克于1991年发表在《女士》期刊上的文章《成为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否定了前两次的部分思想,女权主义者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是绝对的,单纯追求男女平等并不能使女性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所以强调女性应持有自己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1]构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从女性的视角关注性别、观念、文化之间的差异。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把关注重点移向第二次浪潮忽略或轻视的问题,综合三次浪潮来看,可以发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自身的价值也更加坚定。

二、女性主义传入中国对我国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西方的女性主义首次对中国产生影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女性解放作为思想启蒙的一部分,鼓励妇女进行革命,追求男女平等也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手段之一,中国女性主义开始有所发展,但此次影响的范围比较小。

第二次是在80年代,随着新时期总体人文环境的转型,出现了中国女性文学及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艺术正式出现。然而,由于环境、政治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西方女权主义与中国的女性艺术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前者强调女性的平等权利,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后者则强调女性的观点和视角、灵活运用女性的经验、意识和表达进行创作。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女性艺术”。20世纪90年代以前,女性画家的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环境的限制,能够真诚、自由地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画家却很少。[1]总体而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话语的形成,以及女性艺术家对自身的探索,都开始于“89”之后。

20世纪90年代是女性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当时的中国妇女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女性议题的转折点。中国女性艺术家开始思考男女平等和解放自身的命题,掀起了一股女性艺术创作和展览的热潮。90年代后,女性艺术发展的特点是女性画家的创作进入自觉阶段,女性艺术开始飞速发展,在理论研究,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三个方向齐头并进。随着女画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的创作局限性被打开,开始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参与人类艺术的构成。她们发现自身优势,在作品中大胆展现女性生存状态和自我意识,丰富了大众对新女性的认知。女性艺术家的正式加入,使得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形式更加丰富,减少了艺术交流障碍,使艺术思想更加成熟。

随着女性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对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研究也正在成为新的热点。相较于之前,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比过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家激进且富有攻击性不同,国内的女性艺术较为温和,或者说在批判男权之外,她们更多是在讨论女性自身的意义。在形式上,这个时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也更具创造力和率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思想随之得到解放,其他国家的艺术思想也流入我国,中西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面貌也呈多元化发展。受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影响,我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女性油画家的人数与作品不断增长。1990年,八位中央美院的女画家在中央美院展厅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女性绘画为主题的展览“女画家的世界”。[2]这次展览是对过去的一次突破,社会开始关注女画家这一群体,参展画作质量更是难能可贵。从这次展览以后,女性画家在艺术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女画家的自我意识觉醒,作品中呈现出有别于男性画家的独特视角。

当下也有许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如闫平、喻红、申玲、陈淑霞、蔡锦、夏俊娜、刘虹等等。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对传统的艺术语言提出质疑和改变。作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她们肩负起弘扬文化、见证历史、参与历史的重任。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三、中国女性艺术家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潘玉良是洋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女画家,她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潘玉良是一位传奇人物,因其绘画天分与实力在早期西化运动中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她于留法回国两个月后,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展品两百多件,震动了中国画坛。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视人体艺术为洪水猛兽,潘玉良为了画好人体,坚持对着镜子画自己,终于习得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她用笔干脆灵动、构图大胆、色彩炫丽,有着强烈的律动感,她把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表现力的技法融合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中,她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她生逢乱世、生离死别的眼所观心所感,都成了她画笔下无可替代的艺术语言。她始终保有一颗坚韧纯粹的初心,作为东方女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着优雅的光芒。

喻红是中国当代绘画领域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她非常重视个人的情感表达,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与现实世界构成多重叙事关系。她的作品能从侧面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女性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在题材选择、画面语言以及文化立场等方面的特点。她的绘画曾涉及身体、身份、性别、边缘社会阶层等多个话题。[3]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的场景、人生的思考、人性的脆弱等,比如她的代表作《目击成长》,取材于她和她的小女儿作为两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以时间为脉络,用图像记录的形式表现个人的成长轨迹,也侧面记录那些曾经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她的作品中个人形象与社会现象互相影响,互为镜像,体现出了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隐藏着无数的社会性话语,这些社会事件在个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难以想象的重要角色。

申玲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她擅长使用强烈的色彩对日常生活进行描绘,她的作品是高度的个人化与学院的系统化相结合的,初看很随意,实则用心经营画面关系。她对油画材料的运用有着天才般的敏感和支配能力,擅长使用浓烈的色彩,她可以用纯粹的色彩表达她想表达的内容,无论是人体的形态还是内心的情感。[4]申玲认为,男女关系是绘画的常用题材,她用此题材进行的创作,一定和男性画家不一样。在她的画面中,男人都很苍白,女人却强有力。她的作品《他,她》《男人,女人》《子夜》等,都运用了这样的创作方法。她认为社会上通常都是男性凝视女性,而她要把两性之间的视角颠倒过来,这种令男性不满的现象,要等到两性真正平等时,才会烟消云散。

闫平是中国备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人物和风景始终是她关注的主题,她的作品充满梦幻般的色彩。闫平的个人生活十分平静,但是,她的绘画,却刺破了这种平静的生活。她的画面中充斥着俊俏的色彩,在冷暖的对比和变奏中形成全新的惊艳表现,她画面中的线条既刚健又富有弹性,伴随着色彩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奇异而浪漫的精彩画面。闫平认为母爱是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东西,她创作了一系列母与子题材的作品,因为考虑到母性不是绵软的东西,而是伟大的、能战胜困难的,所以她用理性而秩序的画面安排,使画面感情足够强劲。画布和颜色是她的忠实伙伴,绘画是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她在色彩的世界里尽情探索、自由发言,描绘梦幻而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5]

夏俊娜是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她的作品,几乎都是描绘相对静止的人物、桌椅、花卉等,一张桌子和一个人就能组成她习惯性的构图。她利用严谨的构图、简约的轮廓以及绚丽的色彩共同组成一种古典与印象交汇的意境。她在处理肖像作品时并不一味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表达,而是致力于营造人物与环境氛围融合的梦幻感。在夏俊娜的肖像作品中,表达人物性格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而是运用朦胧而不模糊的整体画面意境进行烘托。她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只有一个模特,就是画家本人,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画像,她不确定画面人物的身份特征,所以她画的人物都是清一色的沙龙小姐的模样:拥有瓷娃娃般晶莹剔透的面容和肌肤,脸上带着睡眼惺忪的表情,在环境的承托中带着懒洋洋的小资情调。[4]这种带有表现意味的绘画方式,营造出对生活浪漫情怀的表达,她将浪漫融入意识,笔触随着思绪不受束缚的流淌。

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她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自身的情感表达。她们的作品既不描绘宏伟的历史题材,也不关注重要的政治事件,相反,她们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她们的作品真实地展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运用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性思维描绘精致柔和的情感世界,是众多女艺术家青睐的主题。这些作品既渗透着女性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也蕴含着女性的思想和情感。

人物肖像作为一个承载工具,当代女性艺术家立足于女性视角,表现自己对人物的形态、女性的人生观、女性的地位的思考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女性艺术是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自己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蕴含了女性艺术家对社会、家庭以及男性的看法,女性艺术家大多在选择创作的主题时更加偏向于从自身出发,艺术作品中流露出自身的女性经验、思考内容以及自我剖析。

当女性在心理上得到真正的解放时,才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在绘画过程中才会更加真实地表达出来,最终体现在作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绘画的独特精神特点逐渐显现出来。[2]女性具有男性所不具备的生理机能和女性经验。这种独特的女性经验构成了女性艺术的独特方面。肖像题材不仅是一种承载工具,也是一种精神意图。艺术家从女性的角度对身体的理解和思考是为了与观众架起了一座隐形的桥梁,连接观众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观众和艺术家相互承认,以期获得更丰富的精神象征意义。

猜你喜欢

女画家浪潮女性主义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新色彩浪潮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