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姜豆蔻相思味
2024-03-21◎子青
◎子 青
蛮姜豆蔻相思味。
算却在、春风舌底。
江清爱与消残醉。
悴憔文园病起。
停嘶骑、歌眉送意。
记晓色、东城梦里。
紫檀晕浅香波细。
肠断垂杨小市。
——宋·吴文英《杏花天·咏汤》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汤中调料及汤的作用,下片重在称赞售卖香汤的市场。将高良姜(蛮姜)、豆蔻这两种调料放入汤中,使汤变得更为鲜香辛辣,令人垂涎,品尝此汤后,舌底如沐春风,令人久久不忘,回味无穷。这汤清冽诱人,最能消解酒后的残醉。年老多病的词人闻到这汤香,自觉病情稍减,竟能起床来,想一尝鲜味。汤香四溢,行人驻马留步,眉梢含陶醉之意,都希望能尝尝这美味的香汤。而出售这种香汤的地方,记得就在东城边,每天凌晨摆设的小市中。寻香而去,看到那紫檀色的香汤,不断地在锅中翻滚,就在数株垂杨下的小摊上不断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断肠挂肚的香味来。
【养生解读】
高良姜,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和佛手根等,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又称“小良姜”。高良姜出产于古代的“高凉郡”(今广东惠州一带),外形又和生姜很相像,当地的老百姓将其命名为“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
关于高良姜,还有一则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故事:据传,苏东坡被贬海南时途经广东,突然上吐下泻,茶饭不思,精神不振,连喝了几位医生的汤药都不见好转。后来,一位江湖游医路过,为其诊治,认为苏东坡存在水土不服、积滞难消的情况。于是,用高良姜煮水给他服用。苏东坡服完后,静躺片刻,忽觉神气清爽。又调养两天后,病愈。苏东坡得知是当地的高良姜救了他的性命以后,为高良姜赋诗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冠头岭上高良姜。香飘四季闻海内,本草遗风此处扬。”
高良姜味道没有生姜那么辛辣,既可当食材也可药用。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一部介绍元朝时候宫廷御膳房菜品的书,其中就载有“良姜,味辛温,无毒。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书中的“阿菜汤”等宫廷菜肴,都用到高良姜来制作。
中医学认为,高良姜功在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消食开胃,可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喛气吞酸、泄泻等症。《本草拾遗》载:“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本草图经》云:“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食物本草》则称高良姜“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其药用虽没有生姜、干姜普遍,但在香料中颇为有名。
【药膳品鉴】
高良姜不仅可作调料,还可以用于制作药膳,煮粥食用,美味又健康。如《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记载高良姜粥的配方及做法:“高良姜半两(锉),粳米2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以水3 大盏,煎高良姜、陈橘皮,取汁1 盏半,去滓,投米煮粥。空腹食之。”主治心腹冷气,或遇风寒及吃生冷即痛发动。介绍几则药膳供大家选用。
1.良姜焖鸡
材料:公鸡1 只,高良姜9克,苹果1 个,陈皮、胡椒、葱、盐各适量。
做法:良姜、苹果洗净备用,葱洗净,切段备用。将公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热水焯去血沫,凉水冲净,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然后再放入高良姜、陈皮、苹果、胡椒、葱段,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焖至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功用:具有温脾补中、散寒止痛、消食开胃之功。适合于胃脘冷痛、四肢不温、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尤适合老年人冬季调补保健。
2.良姜肘子
材料:高良姜9 克,猪肘子1个,盐、酱油、料酒、糖、八角、桂皮、草果、陈皮、葱、花椒各适量。
做法:先将肘子用喷火枪烧一下,清除皮上的猪毛,然后肘子放在凉水中,用钢丝球将肘子表面刷洗干净,放入汤锅中加入葱、高良姜煮约1 个小时。把煮透了的肘子捞出,待凉透后剔去肘骨。把去骨后的肘子放入砂锅内,加入盐、酱油、料酒、糖、八角、桂皮、草果、陈皮、葱、花椒,再倒入煮肘子的原汤,大火烧开,小火焖煮4 个小时,直到肉入口即化。最后让肉在味汁中浸泡一夜入味,第二天,捞出来放入大盘中,上桌前蒸透,即可。
功用:具有温胃散寒、补火助阳、消食止痛的功效。适合于脘腹冷痛、腰膝酸痛、小便清长、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
3.姜砂羊骨粥
材料:高良姜、砂仁各9 克,羊脊骨300 克,大米100 克,料酒、盐等各适量。
做法:将羊脊骨放入砂锅内,加水、料酒各适量,用大火烧开,改用文火煮2 个小时,后放入洗净的高良姜和砂仁,煨半个小时,取汁液加入大米共煮成粥,加盐等佐料调味即可。
功用:具有滋肾填髓、健脾暖胃、和中止痛的功效。适合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隐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薄、食少等人群食用。
4.良姜黄酒
材料:高良姜30 克,黄酒600 毫升。
做法:先将高良姜用火烤出焦香,打碎,置砂锅中,加入黄酒,煮至三四沸,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具有暖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适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的人群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