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腊八节

2024-03-21李昌浩

养生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雍和宫恩泽柴门

◎李昌浩

每年的腊八节,家乡的习俗是熬煮香喷喷的腊八粥,或做腊八豆、腊八蒜、腊八饺子等。总之,腊八节在我心中飘着袅袅的热气,是香浓的,润甜的红枣像小灯笼似地浮在碗里,守住腊八粥的那一刻,就守住了香甜的记忆。

腊八节是建立在“腊月”这个称谓上的,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呢?“腊”是一种古老的岁末祭祀仪式,也叫“蜡”,而“腊”与“蜡”还是有所区别的,“腊”就是“猎”,猎取百兽来祀先,而“蜡”则是“索”,是聚集万物来敬神。“腊祀先祖,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商代人们每年用猎物举行“腊祭”;南北朝时,已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借此腊日来祭祖敬神供佛,祈求国泰民安。古人的腊八节,讲究一个“祭”字,不为“吃”,也不为“喝”,只为祈福。

那年天气不是太冷,唐朝的杜甫想回家过一个温暖的腊八节,高兴地准备辞朝还乡,在美好的夜晚纵酒狂欢。但转念一想皇帝的恩泽,随便离岗行为不妥,只好作罢。《腊日》写道:“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宋代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里,虽然是寒冬腊月,北方滴水成冰,但江南已泛出春意。无论是柴门里淡若轻烟的小草,还是田野里放牧的牛儿,已点点滴滴透出春的气息。人们热闹地互赠腊八粥,好一个温暖和美的场景。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清朝夏仁虎《腊八》里,家家都在熬制腊八粥,皇帝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诸王、大臣、宫妃等。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两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第一锅粥是用来供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好一幅盛大的煮粥画面,民间、宫廷随处粥香袅袅、鼓乐声声。

还有传说腊八节是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称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赐名为腊八粥。

详尽记述腊八粥配料、做法等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在我国北方,流行着这样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过腊八节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现代人做腊八粥,无论原料还是工序,都随意搭配,百无禁忌,有营养足矣,依然记得腊八节足也。除了喝腊八粥以外,北方一些地区还会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等。不同于古人的腊八节,讲究一个“祭”字,为的是祈福。

猜你喜欢

雍和宫恩泽柴门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巫婆找工作:尉恩泽
腊梅花
人勤柴门
柴门的温度
柴门的温度
《雍和宫》
我的小手
北京雍和宫唐卡的绘画题材分析
四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