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
——我校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创始人
2024-03-20刘玉峰,李晓春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1909年京师大学堂毕业,先后两次赴德国留学,专攻土木与水利工程。回国后,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前身)等,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为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前后,陕西连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百万。1930年,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看到大劫之后的农村满目疮痍,特请时任导淮委员会委员的李仪祉回陕担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回到陕西后,李仪祉即着手第一期引泾工程。1932年,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水利工程——泾惠渠竣工。看到珍珠般的渠水流入干裂的农田,如同甘霖降临,当地百姓不禁欢呼雀跃,高声欢呼到:“李仪祉先生真是活龙王,咱再也不怕荒年了。”
泾惠渠竣工后,开始筹划洛惠渠工程的李仪祉深感水利人才缺乏,为适应陕西关中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需求,他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1933年春开始招收预科生。1934年6月,陕西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为农专水利组,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他亲自起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规划》,提出“水利实为利农宏图,西北地势高亢,旱灾时见,不兴水利,农事何赖”,确定水利组“以培育水利工程之人才为宗旨”。
课程设置上,李仪祉提出:“本组以造就农业上应用之高级水利人才为主旨。课程先授以基本科学及农林需要学识,次及工程原理,渐注重水利专门问题。教授方法平时注重校课,多做习题,假期中必从事工程练习,或分散农村中服务,以获得实地之经验。”因此,农专水利组专业课程包括微积分、绘图、钢筋混凝土、河工、水文、德语、英语等34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融会贯通。
李仪祉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1936年两次致信在德国留学的学生沙玉清:“农林专校水利组已为我弟留一教授地位,明年归国,请即速来陕。”“许多研究事业,待足下归而主持,闻经委会六约至该会服务,然不如西北事业之有实际。”在李仪祉的感召下,陈士骅、李赋都、余家洵、沙玉清等一批在国内颇具影响的水利专家来校任教,为西农水利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创西北高等水利教育事业之初,李仪祉尤为重视水利专业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从试验仪器、设备、图书的购置到期刊、数据、资料的积累,详尽计划,周密安排。身兼数职、体弱多病的李仪祉主讲“农田水利学”和“制图学”等课程。为此,无论酷暑或寒冬,他往返于西安和武功,按时为学生上课。1935年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余等青年均闭户不出,而先生之病体尚未愈,竟乘马车,冒雪来校,摇铃上课,余等莫不钦佩其诲人不倦之精神”,第一届毕业生侯鸿儒回忆道。
当时,现代水利科学技术方面的中文教材匮乏,李仪祉一方面汲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一方面借鉴我国古代治水、治河名家在灌溉、运渠、河工建筑等方面的经验与成就,自编中文教材。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他就编写出《水功学》(即《水工建筑学》)《水力学》《水工试验》等教科书。直至今天,水利科技方面许多专有名词都是李仪祉当年所创。
李仪祉不仅重视对学生的智力教育,更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学生“忠职勤学,吃苦耐劳”“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忍不拔之精神”“将来学成全到民间去,改良农作物,指导农民复兴农村,挽救我们危亡的国家”。 学生毕业,他都要赶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殷切赠言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不要嫌小,不要嫌低,不要嫌难。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应该求实际,不要争虚名。毕业于农林学校的学生,应该以开放西北之农田水利为目的,西北的大好平原,期待你们去开垦耕耘。”
在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和实践中接受良好锻炼,特别是在李仪祉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当时农专毕业的水利系学生大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事业骨干,为我国现代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仪祉终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痛心疾首。1934年,在农专三号楼上,他极目四望,只见太白皑皑、渭水滔滔,感慨万端写下《咏武功农校》:“膴膴周原黍稷黄,思我先民荐蒸尝。吁嗟乎!孰维新命于旧邦?安得起后稷公刘文武于地下,使我民族复飞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开办教育、培育英才和振兴中华民族的殷切期望。
卢沟桥事变后,李仪祉对农专水利组学生演讲时,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告诫同学们“国难期间不仅不可稍有懈怠,更应发奋努力学习”。
作为我国现代水利开拓者,李仪祉把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同中国的治水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室、第一个水利工程学会,创办了《水利》月刊,整理刊印了一批古代治水典籍。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时,创造性提出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举,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指导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李仪祉一生爱国爱民,勤学治事。由于积劳成疾,1938年3月8日,李仪祉不幸逝世,享年57岁。病危之时,仍然惦记着抗日大计和为民兴利,口述遗嘱“切望后起同仁,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致力,以科学方法,逐步探讨,其他防灾航运及水电等,尤应多予研究,次第实施”。
李仪祉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后,著名建筑家、曾监修中山陵的刘宝谔赞曰:“大禹之后,中国一人,唯陕西李仪祉先生。”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称:“仪祉学长,治学精严,德行并茂,倡修水利,嘉惠民生,实科学界之大师,亦为海内所宗范。”
1940年11月,西农与中央水工试验所合办的武功水工试验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沙玉清兼任试验室主任,实现了李仪祉生前主张利用渭惠渠作为水源并开展浑水灌溉与泥沙研究的心愿。
2022年11月9日,在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学校在水建学院新楼前敬塑李仪祉先生雕像,铭记他为水利教育事业作出的开创性、历史性贡献。
如今可以告慰先生的是,90年来,水建学院秉承“承大禹志,立德功言”院训,在农业节水、旱区水资源、河库泥沙、高坝消能、渠库防渗抗冻胀及西部特殊土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为推动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