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效果

2024-03-20林雪婷陈惠莉林晓兰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福建泉州36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4期
关键词:训练器呼气依从性

林雪婷 陈惠莉 林晓兰 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在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阻肺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实验组采用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干预。将两组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肺功能、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慢阻肺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比对照组数据低(P<0.05),实验组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6.00%)明显较对照组更高(P<0.05),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改善,且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FVC、FEV1、6MWD均更高(P<0.05),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但实验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能够改善其心理状况和治疗依从性,促进肺功能的改善,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在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1,2]。随着慢阻肺发病率、致死率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重。目前临床上尚无治愈该病的特效方法,一般采用肺康复方案[3],在康复期间的治疗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康复治疗对于该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100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50例患者。实验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55~80岁,平均(68.01±3.07)岁。病程4~16年,平均(10.25±1.34)年。病症分型:肺气肿8例,肺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炎20例,支气管哮喘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8例,大专及以上1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31例、19例;年龄55~80岁,平均(68.01±3.07)岁。病程4~16年,平均(10.40±1.42)年。病症分型:肺气肿9例,肺心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0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27例,大专及以上13例。对照组及实验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向本组患者介绍医院内的环境、规章制度和相关医护人员,予以用药指导和简单的心理指导,遵医嘱实施各项医疗治疗操作,实施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

实验组采用康复治疗干预。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对本组实施康复治疗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⑴肺康复健康宣教:向患者强调正确康复锻炼的重要性,重视不良情绪对身体康复的负面影响,并讲解吸烟、营养不良的危害,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进行一对一的康复锻炼指导。⑵呼吸训练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使用前准备、呼气过程训练、吸气过程训练等。①使用前准备:将整个呼吸训练器的各个部位进行有序的连接,保证仪器可以正常使用;②呼气过程训练:让患者含住训练器的咬嘴,以深长缓慢均匀慢慢的呼气,并长时间保持。在呼气训练过程中患者体位坐位或者站立位,达到好的效果;③吸气过程训练:呼气后需要进行吸气,体位维持坐位或者站立位,含住训练器咬嘴深度缓慢吸气,使浮球慢慢升起。整个训练过程重复不断,每次的时长大概在10~15min左右,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呼吸训练的内容。⑶康复治疗:①腹式呼吸运动:体位为坐位或站位,双手分别放置在胸前、腹部,呼气时腹部下陷,吸气时腹部膨胀;②缩唇呼吸:体位为坐位或站位,利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以口哨状慢慢呼出余气,呼吸比例为2~3:1,10~15min/次,2~3次/d;③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深呼吸、正常呼吸、用力呼气、正常呼吸以及咳嗽各进行五次;④全身呼吸操:通过视频教导慢阻肺患者练习全身呼吸操,针对理解能力差或者是记忆力差的患者,由专业的治疗人员亲身示范,一对一的进行教导,一天两次,每次50min;⑤按摩: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中府、列缺穴、云门、尺泽等穴位进行按摩,每次的按摩次数为30~60次,一天两次;⑥姿势指导:将软枕分别放置在患者的腰脊部、头部,注意将脊柱挺直并微曲膝部,保持前倾姿势[4,5]。⑷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后,由专业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解决患者在院外遇到的问题,告知患者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慢阻肺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两个量表的总分均为100分,其中50分以下表示心理情绪正常,50分及以上表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且分值越高,程度越重。②由医务人员根据两组慢阻肺患者的配合情况评估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以前两项概率之和作为治疗依从性。③在干预前、干预后检测两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简称为FVC)、第1秒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简称为FEV1)、6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ingdistance,简称为6MWD)。④运用生活质量GQOLI-74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简称为GQOLI-74)评估两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百分制,分值同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况

实验组慢阻肺患者干预前的心理状况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慢阻肺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2.2 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6.00%)明显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n(%)]

2.3 肺功能指标

两组慢阻肺患者之间对比干预前的肺功能指标数据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改善,且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FVC、FEV1、6MWD均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n=50)

2.4 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相比较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但实验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n=50,分)

3.讨论

慢阻肺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增长,由于目前尚无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案,因此临床治疗一般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反复发作次数为主。一般的常规治疗虽在一定程度能够控制慢阻肺患者的病情进展,但由于心理治疗工作不到位,患者仍会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因此还需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表1、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心理状况和治疗依从性更优,分析原因在于呼吸训练器肺康复健康宣教能够让慢阻肺患者掌握不良情绪、吸烟、营养不良等因素对于身体康复的不利影响,正确认识到坚持进行康复锻炼的好处,不仅能够让患者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对待康复功能锻炼,还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患者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康复治疗,通过呼吸训练器的康复训练治疗以及腹式呼吸能够改变慢阻肺患者的呼吸类型,锻炼呼吸肌,对呼吸频率进行调整,延长呼气时间,促进潮气容积、肺泡通气量的增加,可使呼吸功耗降低,有助于气促症状的改善;缩唇呼吸能增加呼气气流阻力,减少吸入肺部的空气对咽喉、气道产生的刺激,能够预防感染,降低呼吸频率,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通过按摩、呼吸操、姿势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促进肺通气量的增加和呼吸肌耐受力的提高,有助于机体抵抗力的提高,表3数据较好地证明了康复治疗对肺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能够满足慢阻肺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要求,不仅能够增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机体活动,还有利于患者多参与外界活动,在减轻机体症状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干预效果令人满意,表4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呼吸训练器康复治疗可促进慢阻肺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心理状况和肺功能指标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猜你喜欢

训练器呼气依从性
连续被动式运动训练器转速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虚拟维护训练器在飞机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腹腔镜手术训练器的摄像头影像滞后现象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