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管理在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中的运用
2024-03-20熊兰兰刘珠公丽辉江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江西南昌330017
熊兰兰 刘珠 公丽辉 江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 (江西 南昌 330017)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将目视管理应用在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12月未实施目视管理的80件胸外科精密器械作为对照组,按照医院常规精密器械管理流程实施管理;将本院2022年1月~12月接受目视管理的100件胸外科精密器械作为实验组,结合医院管理流程加上目视管理方法进行专科分类、规范使用等方式管理胸外科精密器械,对比分析两组精密器械的缺损情况、包装合格情况、使用拿取出错情况、器械分类、回收情况、使用满意情况等。结果:对照组器械取用差错率和器械损耗率均远高于实验组,包装合格率明显较实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器械不良情况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密器械的分类以及回收消耗时间对比,对照组较实验组长(P<0.05)。医护人员对精密器械的使用满意度(器械准备、使用效果以及护士配合使用)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目视管理的管理方法运用在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医院对胸外科精密器械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医护人员对器械的使用满意度。
胸外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的医学专科,主要是对食道、肺部、纵隔病变等各种胸腔内器官病变的诊治,胸外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大多数是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因而会涉及到各种各样胸外科手术器械的应用。胸外科手术精密器械的管理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因而做好其精密器械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手术精密器械的管理内容涉及到对其储存管理、消毒灭菌管理、有效期管理、包装合格管理等,也是日常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护理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其作用是提高其精密器械管理的管理质量以及使用安全性[1]。所谓的精密器械就是制作工艺精密、尖利、易损坏且贵重的操作器械,这类器械如果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因为管理工作者的失误导致发生器械丢失、损坏等情况后,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同时降低医生对精密器械的使用满意度,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实施开展[2]。本次研究旨在了解本院胸外科针对精密器械的管理采用目视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后的工作质量,进而分析其应用价值,现将应用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21年1月~12月未实施目视管理的80件胸外科精密器械作为对照组,将本院2022年1月~12月接受目视管理的100件胸外科精密器械作为实验组。纳入研究的精密器械均为胸外科精密器械,在开展研究期间的胸外科科室医护人员没有发生变动,共计30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12人,年龄21~50岁,平均(36.82±4.37)岁。两组胸外科精密器械的分类、数量以及医护人员等基本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运用常规管理流程管理,内容是在管理流程中规范化、标准化的进行精密器械的处理操作,加强胸外科医护人员对精密器械的了解和掌握,维持器械的良好包装等。实验组的胸外科器械则是使用目视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颜色标识:采用红、黄、蓝、绿、紫、黑、白等多种颜色对胸外科的各类精密器械进行区分,如特殊精密器械采用红色标记、常规精密器械采用绿色标记等,同时将对应颜色的标示贴粘贴于各类精密器械的尾部,并对其扫描回收,实时记录好回收情况;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的原则对精密器械进行消毒、清洁,同时予以器械的规范干燥,最后进行灭菌包装,结合各类器械的说明书进行严格执行,并将其按照标准储存发放;②流程管理:根据医院内的器械管理规定以及管理流程对胸外科精密器械的管理流程和规定进行建立和完善,并要求科室中的医务工作者知晓和熟悉,予以专科知识培训。如将不同的胸外科精密器械在医生手术后进行有效地消毒处理等,接着送回器械管理中心进行数量的统计、质量的检查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交接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的签字确认,以保证精密器械的质量;③加强质量把控:组建一支胸外科精密器械的质量管控小组,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定期的对胸外科中储存的精密器械进行抽调检查,有助于帮助精密器械质量的提高,进而促使其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平时进行胸外科精密器械目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关注和了解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的不足,及时进行总结改正,另外针对参加目视管理的医务工作者也需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利于提高其管理工作的质量。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观察分析两组精密器械的管理质量。包括器械取用差错率、包装合格率、器械损耗率;②观察对比两组器械的不良情况发生率,包括器械损坏、器械缺失、器械使用不当、器械清洗不合格;③观察分析两组器械分类、器械回收的耗时情况;④观察对比两组医生对器械使用的满意度。满意度以医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医生使用器械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器械准备、使用效果以及护士配合使用,采用5级评分法评价,每项最高分5分,评分与满意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精密器械的管理质量对比
精密器械管理质量对比,对照组器械取用差错率和器械损耗率均远高于实验组,包装合格率明显较实验组更低,对比统计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精密器械的管理质量对比[n(%)]
2.2 对比两组器械的不良情况发生率
对照组的器械不良情况发生率(20%)明显高于实验组的器械不良情况发生率(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器械的不良情况发生率[n(%)]
2.3 两组器械分类、器械回收的耗时情况比较
针对器械分类以及器械回收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的消耗时间均较实验组更长,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器械分类、器械回收的耗时情况比较(±s,min)
表3.两组器械分类、器械回收的耗时情况比较(±s,min)
组别器械数量(件) 器械分类耗时器械回收耗时对照组80 72.45±3.29 50.43±3.28实验组100 55.76±3.62 40.10±3.46 t 31.997 20.367 P<0.05<0.05
2.4 对比两组医护人员对器械使用的满意度
对照组医护人员对器械使用的满意度与实验组对比,评分更低,满意人数比较,对照组少于实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对比两组医护人员对器械使用的满意度
3.讨论
在胸外科科室中,胸外科医生主要是为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这其中不乏各种手术精密器械的使用,而手术精密器械具有价格昂贵、制作精细等特点,因而在医院各科室中对其管理的要求较为严格,只有科学地维护该类器械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医院降低成本。精密器械的维护以及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对手术的是否顺利实施息息相关,因此在手术实施前需要对所需要的精密器械进行仔细检查以及调整校对,同时为了确保下一次使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在手术治疗结束后需要严格按照医院规范化、标准化的精密器械管理流程进行回收,包括清洗、消毒、灭菌、分类包装等[3,4]。在以往的精密器械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将使用后的胸外科精密器械进行回收,然后予以医院常规性的精密器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但在清洗、消毒、灭菌、包装等各方面中,其传统操作与一般的器械管理对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容易造成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出现回收缺失、错误拿取等情况,最终影响医生顺利实施手术;目视管理属于高效、简洁、可优化的一种护理工作流程,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适宜色彩下的视觉感知各种信息后进行现场组织生产活动的方式,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优势[5,6]。
本次研究中,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器械取用差错率以及器械损耗率均高于实验组,其器械包装合格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目视管理胸外科精密器械的管理,能更好地提高其精密器械的管理质量。该结果与刘笑影[7]研究文献报告中的结果相似。在目视管理中,通过颜色标识的方式对胸外科内的精密器械进行分类管理,更好地维持了其各精密器械的准确度,同时也方便了医务工作者对所需器械的拿取,进而改善了拿取出错情况,降低了损耗。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实验组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目视管理有利于胸外科精密器械的管理,提高了精密器械的管理水平。该结果与张秀珍[8]文献报告中提出的结果相符。在标准化精密器械管理流程中应用目视管理,其根据鲜明的颜色视觉可让使用者对各类精密器械一目了然,有效提高了科室精密器械管理工作者对器械的管理和保护,进而更好地确保精密器械具有良好的状态供医生使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对照组的器械回收时间以及分类时间长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目视管理后能够改善常规管理模式下医务工作人员长时间去寻找医生需要的精密器械,而且由于颜色标示,更容易将各类精密器械整理分类后归位。另外,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中医务人员器械使用满意度均低于实验组,且在30名医务工作人员中,对照组的满意使用人数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目视管理的方法管理胸外科的精密器械可以促使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器械方面更为肯定和满意。由于目视管理主要是通过颜色标示对其拿取、分类,缩短了整理时间的同时还减少了管理工作者对各类精密器械的整理损耗,并且因为颜色标示,可更准确快速的为医生提供手术所需精密器械,促进了手术实施的成功效率,因而获得医务工作者的满意[9-11]。
综上所述,在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工作中应用目视管理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对胸外科中各类精密器械进行分类,提升了分类管理工作的水平,而且建立的质控小组也能及时地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实时纠正,进而更好地促进了医院胸外科精密器械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