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态表达

2024-03-20万喃喃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短视频

【摘要】短视频《新中国之歌》用年轻态表达讲述了我国国歌的故事,取得了现象级传播效果。《新中国之歌》主要聚焦三重唤醒的新鲜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青春敘事,加入定格动画的年轻审美以及突出国际视野的他者视角,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启示。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态表达,需立足思想性、同龄性、网络性和世界性,扩容中国故事的集体记忆,激活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融入富有活力的后喻文化,形成文明互鉴的精神交往。

【关键词】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年轻态;《新中国之歌》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年轻态”已渐成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风格基调。所谓“年轻态”,意指以年轻受众为中心,并受其审美趣味、爱好等影响而在创作生产中呈现出来的综合性特点和风貌。[1]年轻态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趋势,并涌现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优质短视频作品。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2]短视频不仅短小精悍易于传播,而且影响力日益增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新中国之歌》是一部由两位95后中外大学生共同创作的短视频,用7分48秒讲述了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2021年国庆节前夕一经推出,就取得了现象级传播效果。两周之内,该视频浏览量超1.64亿人次。覆盖受众达9亿人次,传播全球121个国家,微博热议话题参与度超过6600万。今天,《新中国之歌》的影响仍在继续发酵,年轻态表达是《新中国之歌》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密码。

一、《新中国之歌》年轻态表达的创作实践

年轻态短视频具有新鲜的故事、年轻的形象与年轻的审美等特点,不仅采用了更为时代化国际化的青春叙事,而且更加推崇一种超越时空的、富有活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交往。

(一)聚焦三重唤醒的新鲜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流淌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歌曲,国歌的故事被影视作品反复书写,既包括电影和纪录片等“国歌长视频”,也有《新中国之歌》等“国歌短视频”。《国家记忆——国歌》等国歌纪录片时长一般为25分钟左右,《为国而歌》等国歌电影时长则接近2小时。“国歌长视频”具有故事情节丰富、故事时间跨度大和故事延展性强等特点。“国歌短视频”则重在寻找故事焦点,在短时间内用新思路、新素材讲出新鲜故事,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中国之歌》将国歌故事聚焦到“三重唤醒”,以《义勇军进行曲》唤醒民众、团结战斗、追求光明的社会动员功能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第一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是1930年代左翼文化工作者的群体觉醒。第二重是《义勇军进行曲》唤醒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第三重是《义勇军进行曲》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嘹亮号角。“三重唤醒”又进一步聚集到核心人物的典型情节上。核心人物包括国歌词作者田汉、国歌曲作者聂耳、上海民众歌咏会创办者刘良模和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典型情节则是四位核心人物创作国歌、演唱国歌、传播国歌的行为。如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刘良模在上海街头组织数千人演唱抗日救亡歌曲,保罗·罗伯逊在美国露天音乐会上用中文原汁原味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新中国之歌》成功传递了中华民族精神,刘良模和保罗·罗伯逊传唱国歌的故事带着几分陌生感而让人耳目一新,新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二)采用第一人称的青春叙事

叙事是叙述者向受叙者传达某个真实或虚构事件的行为和过程。[3]“国歌长视频”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客观视角,而《新中国之歌》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青春叙事。《新中国之歌》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双少女之手徐徐打开了一个笔记本,开始制作故事手账。手账是一种被青年人所青睐的记录方式,综合文字、绘画、剪报、照片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主题记录。《新中国之歌》的故事手账采用低饱和度的橘色作为视频画面的底色,淡黄色的笔记本叠加其上,沉稳柔和的色调既能托住厚重的故事,又给手账的创作留有足够的空间。少女之手书写的第一行文字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开始,并通过用彩色回形针固定历史照片、彩色画笔描绘音符等形式将故事重点进行了突出渲染。在一个视频画面中,对开的笔记本可以粘贴1—4张资料照片,结合少女之手对重要时间、人物名字、重点事件的书写,短视频成功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同时,短视频的画外音以少女之声“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开始讲述。“国歌长视频”配音部分几乎都由男性来完成,以浑厚沉稳的嗓音来呼应宏大的政治题材。而《新中国之歌》采用饱含青春气息的女性画外音,一位少女把故事娓娓道来,沉痛、悲愤、激昂和鼓舞都书写在清新的声音底色之上。

少女之手和少女之声所组合的“边做边说”叙事方式让《新中国之歌》非常富有青春气息。一方面,少女之手打开笔记本、在笔记本上书写、十一次笔记本翻页、最终合上笔记本等延续性的动作构建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少女画外音有效进行了情感传递。“边做边说”是一种个体叙事,能带来强烈的对话感、交流感和沉浸感,新颖的叙事方法能够牢牢锁住受众的注意力。

(三)加入定格动画的年轻审美

《新中国之歌》的影像包括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两大类。黑白影像主要是五段带有同期声的真实历史影音资料,包括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世界酝酿、1930年代上海灯红酒绿的泡沫生活、1932年日本飞机轰炸上海、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唱响和1940年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黑白影像资料累计时长约两分钟,以庄严、大气、沉稳的风格增加了短视频的严谨性、权威感和厚重感。而超过七成的彩色影像部分主要采用了定格动画的方式来制作,让《新中国之歌》呈现出一种年轻的审美趣味。

定格动画被认为是和电影本身一样古老的技术,它是指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活物一般的角色。定格动画的角色制作材料没有局限,可以是黏土、木偶、纸片或者任何综合性素材。[4]照片是定格动画的灵魂,《新中国之歌》一共使用了超过1500张照片制作定格动画,并突出运用了剪纸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国歌故事是历史与当下交融的故事,黑白历史影像与彩色定格动画相间隔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一种色彩节奏,既展示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又避免了单一的视觉感受。定格动画与一般动画的区别还在于视觉效果具备微弱的跳跃性,正是这种独特的非流畅性避免了人们从始至终陷入紧张的情绪,使得故事张弛有度,从而更好地激发心理认同。

(四)突出国际视野的他者视角

《新中国之歌》的导演克丽斯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也是短视频中“少女之手”和“少女之声”的演绎者。克丽斯先后在北京和上海求学8年,她不仅中英文流利,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中方制片人田洪敏是克丽斯的同学。两位95后主创人员当时都是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在读研究生。通过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上海行”活动,两位中外大学生合作讲述了具有国际范的国歌故事。在《新中国之歌》中,“少女之手”用英文书写,“少女之声”是全英文配音。《新中国之歌》是一部外国人讲述中国国歌故事的短视频,配有中文字幕,与人们以往的视听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这种反差感能够调动中国观众一探究竟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外国观众的政治防御心理,有利于国歌故事的国际传播。国际视野还丰富了短视频的信息。如刘良模在美国报纸上发表英文文章呼吁反抗法西斯侵略。保罗录制了歌曲专辑《Chee Lai SONGS OF NEW CHINA》,Chee Lai就是“起来”的谐音,宋庆龄亲自为专辑作序,《义勇军进行曲》成为鼓舞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有力声音。

《新中国之歌》的制作过程,也是95后青年主动寻找故事的过程。《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主创人员实地走访了上海一系列与国歌相关的红色空间。包括国歌展示馆、《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播放处黄浦剧场、聂耳音乐广场和田汉广场等场所。导演克里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有了很大的了解”。实地走访帮助创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了深切的认同。

二、《新中国之歌》年轻态表达的创作启示

《新中国之歌》是年轻人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有益尝试,立足思想性、同龄性、网络性和世界性进行了探索,为短视频的年轻态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一)强调思想性,扩容中国故事的集体记忆

中国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讲好中国故事也是重温和再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义勇军进行曲》从逾千首应征国歌的歌曲、歌词、曲谱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代国歌。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承载了中国人民十余年奋起抗争的集体记忆,这一独特性超越了其他歌曲。后来,《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5]集体记忆既需要重复,也需要纳新。一方面,短视频需严守思想性,真实准确传递历史信息,保证集体记忆不变形不歪曲。另一方面,短视频要能够从宏大题材中挖掘出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故事,用新鲜的内容扩容和丰富中国故事的集体记忆。短视频中的新故事能促进集体记忆不断动态正向增长,激发集体记忆保持富有活力的年轻状态,最终使得中國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得以传承。

(二)重视同龄性,激活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

1935年,23岁的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1936年,27岁的刘良模踩在高凳上指挥数千人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之歌》不仅讲述了青年人大有作为的故事,还成为跨越时空凝聚多个青年人群体的线索。其一是电影《风云儿女》讲述青年人觉醒抗日的故事;其二是青年聂耳创作国歌和青年刘良模传播国歌的历程;其三是《新中国之歌》的创作者是95后当代中外青年;其四是《新中国之歌》覆盖了一大批青年受众。故事里的青年、讲故事的青年、听故事的青年处于相似的年龄阶段,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青年人的思想和情感相通。故事里的青年成为一种有效的形象示范和精神鼓舞,能够引发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行为效仿。年轻态短视频关注青年人,书写青年人,并最终凝聚青年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凸显网络性,融入富有活力的后喻文化

“网感”是指影视作品具有网络文化的风格特点和传播规律,具有碎片化、感官化、青春化的内容气质,有一定的情节爆点和情感痛点,有较强的用户参与性和体验感,是网络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流行思潮的集中体现。[6]网感是一种活泼、生动、具有时代气息的优质网络文化形态,蕴含了青年文化向主流文化进行文化传递的功能。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7]。后喻文化是青年人反过来影响年长者,进行文化反哺。《新中国之歌》采用了定格动画、手账、剪纸等当代青年人喜爱并持续实践的文化形式,契合了我国红色影视作品以寻找青年受众、打动青年心灵、激励青年行动为核心目标的年轻态趋势。短视频的创作从人物个体出发,从事件细节入手,从精神的闪光点切入,形成“短而精”“小而美”“有志趣有雅意”的文化特点,促进中国故事的时代化发展。

(四)具有世界性,形成文明互鉴的精神交往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需有效拓展国际传播,既要展示故事本身在我国国土之外的延续,又要挖掘中国故事与世界人民形成精神交往的独特价值。《新中国之歌》特别讲述了19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的国际传播,我国国歌早已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并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传唱。《新中国之歌》将中国故事建构在了紧密联系的国家关系之中,并以当代在华留学生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中国精神,建构了在困境中追求光明的中国形象,这契合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成为人们进行精神交往的重要载体。短视频用年轻态的表达弱化政治宣教色彩,吸纳青年传播主体,融入个体情感叙事,丰富了中国话语,拓展了中国叙事。

三、结语

短视频的年轻态表达凸显了中国故事历久弥新的厚重价值,赋予了中国故事以时代气息和蓬勃活力,展示了中国故事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更新。年轻态在理性审视中融入情感交流,从注重输出发展为亲切对话,不仅立足客观展示还深化精神共鸣。未来属于青年,年轻人正在成长为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集体记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2022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文详,王万玲.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风格趋向和价值取向评析[J].中国文艺评论,2021(4):74-7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词典[M].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36-140.

[4]卓莹.定格动画在动画纪录片中“真实性”的显现:以《18个通缉犯》为例[J].装饰,2021(2):98.

[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2.

[6]杨洪涛.影视创作的“网感”之惑[N].光明日报,2017-02-15(12).

[7]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9.

作者简介:万喃喃,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博士(上海 200072)。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