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报为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的政治传播解析

2024-03-20葛曲秦燕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际传播政治传播延安时期

葛曲 秦燕

【摘要】从政治传播的视角,考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读报组创新了报纸的传播方式。在报纸出版发行工作受限的战时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为发挥报纸以一当百的作用,同时适应和提升根据地民众文化现状,创造性地建立了以集体读报为核心的群众组织形式。读报组通过“民教民”的人际传播模式、有计划地选择读报内容、巧妙利用读报策略和技巧,使读报组成为教育民众、动员民众的有效组织形式。

【关键词】读报组;集体读报;政治传播;人际传播;延安时期

报纸,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促进着社会沟通和交往,提供了一种民众政治参与的路径,即“人民有可能通过报刊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務”[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的筹备阶段就已认识到,报纸是革命者宣传群众和组织斗争的最好工具之一,列宁也认为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尤为重视报纸工作,将其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为驳斥反动思想言论的战场。到了延安时期,为了广泛动员民众发展生产、建设根据地、抗战救国,报纸更是承担起了教育民众、动员民众的“集体的组织者”[2]的角色。毛泽东曾说过,报纸的作用相当于开会、开训练班,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3]因此,中国共产党以报为媒,开展了诸如办墙报、演活报剧、集体读报等工作。而其中的集体读报工作,以群众性组织为依托,以人际传播为途径,契合了乡村社会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读报运动蓬勃开展,还选举产生了模范读报员、模范读报组,《解放日报》、大众读物社等报社对读报组和读报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还出现了以“读报”为主题的木刻创作。

一、读报组的兴起

“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党应当充分善于利用这些武器。”[4]就连屡见报端的广告也反映了政治宣传的广泛性和鼓动性,如《解放》周刊发布促销口号:“多订购一份解放报,多增加一分救国的力量!多介绍一份解放报,多充实一分抗战的影响!”[5]但是随着战时环境的改变,国民党政府于1940年秋停发了军饷,再加上日伪和顽固派对根据地不间断的经济、军事封锁,报纸的出版、发行工作受到极大阻碍。一方面导致根据地发生“纸荒”,1940年纸张类物价较之三年前竟上涨15倍多[6],新闻纸供应紧张,中央不得已决定收缩出版工作,一大批报刊停办,有时甚至一个县一个区才能有一份报纸;另一方面,为了将报纸及时迅速送到读者手中,交通员、发行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工作,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统计,八年全民抗战中,晋察冀日报社发行系统有12人为国捐躯,从1942年到1948年,山东各级邮政管理局约有345人光荣殉职。[7]为了物尽其用,发挥报纸以一当百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倡集体阅读报纸,或者将报纸贴在街头,或者一人读大家听。例如,中共晋绥分局要求通讯员和党的各级机关组织读报组,“使每份报纸,能经常有一百人读到或听到”。[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辖各根据地大多为生产落后的农村地区。一方面,贫穷和较高的文盲率使得绝大部分农民根本就接触不到报纸;另一方面,民众的文化水平、社会风气和政治意识亟待改善和提升。因此,变“看报”为“听报”,将个人阅读转化为集体阅读,“一人读大家听”的读报方法可以说是报纸宣传鼓动工作的顺势而为。中宣部发布通知:“各地党报的文字,应力求通俗简洁,不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通俗简洁的标准,就是要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9]这样,乡村、部队、机关、学校、工厂中的群众都“组织起来”了,读报组应运而生。

二、谁来读:“民教民”的人际传播模式

读报组相较于墙报、活报剧的独特作用,在于它依托于群众性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基于社会交往的人际传播模式。读报组采用“民教民”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民众中的积极分子,以其为核心组建读报组。子洲县的苗子兴,因其对革命工作有一定认识,善于团结群众,于是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多月就成立了一个13人的读报组,还专门设了一个阅报室,随之推进了打柴、掏谷茬、锄草、卫生、打井等工作。[10]读报组还提倡父教子、夫教妻、哥哥教弟妹,扩展读报的影响范围。马家沟村陈德发读报组的温汉生曾因不识字吃了不少亏,所以对于读报工作格外认真,还帮助弟弟学习,自觉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在其督促和鼓励下,弟弟已经能够在读报会上发言了。[11]该读报组还发动全村男人参与,并要求将读报知道的东西经常讲给婆姨听。听了男子的宣传解释,全村的妇女知道了劳动英雄郭凤英,也认识到了变工互助的好处,生产热情随之提高。这样,读报组又延伸出一个从组员到民众的二级传播结构,推进和扩大了读报运动以持久团结民众推动工作。

由此,读报组就打破了以往“报纸—民众”的线性传递模式,创建起以报纸为核心从“读报员—组员”递进至“组员—民众”的二级同心圆式的传播网络,报纸信息就能够在读报网络中同时向所有方向迅速扩散,传递至乡村每一个个体。而且,“民教民”的人际传播模式,依托乡村熟人社会中血缘、地缘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自己人”的感觉使得读报员能够获得一种天然的信任,从而提高了报纸的影响力。

三、读什么:有计划地选择读报内容

读报组尤其重视报纸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组织,目的就是要使民众日常社交所讨论的不再囿于家庭和宗族的“家长里短”,而是延伸至边区、民族、国家甚至国际事务。因此,报纸及读报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解放日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职责是宣传党的政治立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边区群众报》的办报宗旨是使“识字很少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12]。它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行文口语化,通俗易懂,被读者称赞“念着顺口,听着顺耳”。这两份报纸基本涵盖了党政军民各层次的读者对象,是当时读报组的主要选择。

通过读报,普通民众也能够了解国际事件,知晓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和卓越见解,有助于激发其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支持,开阔国际视野,激发民族主义情感。就连一个普通的乡村老人在读报之后都开始关心国际战事,“好久没有看到咱们的报纸了,究竟希特勒怎样了?打垮了吗?”[13]报纸对于国内政治方面宣传的特点,主要是力求迅速、及时反映复杂尖锐的斗争现实。此类报道集中于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揭穿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是非分明,说理透彻,有很强的战斗力和鼓动性。通过读报,民众了解了国内政治形势,辨别了革命与反动,踊跃捐款献金、节约粮食、开展劳军运动。河南某县的《老百姓报》读报组,宣传报纸所载《保卫家乡歌》,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砍青队”武装,同侵袭日军英勇作战。[14]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模范吴满有,经报纸持续性集中性的报道,被塑造为积极生产的劳动模范、多交公粮的道德楷模、保卫边区的战斗英雄。通过读报,民众不仅知晓了吴满有,还学习了报上登载的其劳作方法,纷纷向其提出挑战、发起劳动竞赛。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正是读报在民众的心理和认知上引起了一场关于“劳动”的思想革命——变“劳动下贱”为“劳动光荣”,变“穷是命里注定”为“劳动能致富”。

四、怎么读:创新读报策略和技巧

对执着于生计的农民来说,崇高理想的灌输、意识形态的说教和重大理论的解释,无异于天方夜谭,都比不上实际生活来得重要。要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就必须满足其现实诉求。这就是说,读报需要一定的策略,不仅要看读报对象,还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民众对个人利益的关切入手。延安市的民教馆组织商人读报,起初被商人们误解为一种负担和刁难,耽误他们做生意却让公家商店赚了钱,甚至把订购报纸视为一种苛捐杂税。民教馆同志出面做工作,没有讲高深的理论,只是说:“听说有两个商家,高价买进的货物,又低价卖出去,亏了几千元的本,这是多么的不幸啊!为什么会这样不幸呢?我以为是不知道时事的原故。倘若常常看报,讨论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事情。譬如敌人在山西进行大扫荡,我们就看得出某些货物要涨价;封锁一时放松,交通路线比较畅通,我们就看得出某些货物要跌价。”经过这次教育,商人们常常来和民教馆的同志拉闲话、谈选举或者论战争,有些从来不愿订报的商家也纷纷要订报。[15]农民式的实用主义使得读报组可以从利害、利益关系进行说理论证。这样,读报员能够有计划有策略地传播报纸信息,民众就能通过读报了解到丰富、实用的信息,增加对报纸的信任和对读报组的参与意愿。

将日常生活与政治宣传相联结。为避免单调枯燥,读报组采用了组员轮流读报的办法,合理安排读报材料。“例如第一次由小学教员讲中共抗战六周年宣言;第二次由农会主任讲防蚂蚱、造肥料、养小鸡、牛交配等农业常识;第三次又由小学教员讲制止内战,挽救危亡。”[16]将政治宣传同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相结合,以民众所关切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弱化了其对政治宣传可能存在的排斥态度,提高了民众对读报活动的认同和支持。宣传心理学中的“名片效应”进一步印证了读报组的这种安排。也就是说,“宣传员把他的报告的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为听众所接受的主题中去。这样就能使听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这位宣传员在观点方面是和听众相近的,和听众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这种印象有助于造成宣传员同听众意见一致的情境。”[17]

变“读报”为“说报”“演报”。集体读报将“报”这一媒介与“读”这一传播方式相结合,与其说是读报,用说报、演报的表述方法更为准确。读报组在多次读报后总结了一些经验,例如读报员需要提前熟读报纸内容,这样读给听众时感情才能自然而充分地代入;读报员要能够灵活阅读,不拘泥于报上的文字表述,可以重复念,也可以适当增减内容辅助理解,还可以用民众熟悉的口语代替书面语;读报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力,能够把报上的内容以说笑话讲故事演戏的方式呈现给听众。[18]经过读报员对报纸信息的再加工,使民眾能够有效理解和迅速掌握党通过报纸所要传播的政治信息。历史证明,读报组不仅发挥了读报识字、宣传时事、贯彻政策的基本功能,还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组织功能,如组员自发开展冬学,进行变工,组织开荒小组、妇纺组、自卫军等,还为民众调解纠纷。

五、结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报纸作为宣传抗战建国、指导革命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在报道内容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在传播方式上契合了人民群众的人际交往模式。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依据战时环境和民众文化程度的现实状况,以集体阅读的方式创新了报纸的传播方式,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群众性社会组织。读报组不仅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以组织的形式教育、动员了根据地的广大民众,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一直践行着党报的群众路线,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运用英雄模范人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1XKS014);陕西省社科基金“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优势话语建构的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1B007);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化研究”(项目编号:CX2019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42.

[2]列宁.从何着手?[A].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3]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1944-3-22)[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57.

[4]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1941-6-20)[A].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 1941-1942[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36.

[5]本刊征求五万基本定户[J].解放,1937(23):20.

[6]周学通,等.延安地区物价局编.延安地区物价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6.

[7]王晓岚.中国共产党报刊发行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1,194.

[8]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抗战日报工作的决定[N].抗战日报,1942-10-20(1).

[9]中宣部.怎样办党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N].解放日报,1942-04-01(2).

[10]子洲苗区五乡识字读报推动了工作[N].解放日报,1945-08-27(2);读报组能文能武,领导人是二十岁的苗子兴,组员都是十四五岁青年[N].解放日报,1946-09-03(2);郭育才,焕梧.苗子兴识字组[N].解放日报,1946-10-19(2).

[11]午人.一个读报组员的访问[N].解放日报,1944-08-04(4).

[12]胡绩伟.青春岁月:胡绩伟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179.

[13]北岳群众热爱报纸,读报工作普遍开展[N].解放日报,1943-09-12(2).

[14]李敷仁.忆老百姓报及其与读者的结合[N].解放日报,1946-09-02(4).

[15]古今.谁说老百姓不接受教育?——社教工作的经验点滴[N].解放日报,1942-04-22(2).

[16]北岳区读报工作普遍深入民间[N].解放日报,1943-08-29(2).

[17]肖·阿·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M].金初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84-85.

[18]刘国喜.八旅五团一营读报看对象又念又讲,读后还组织漫谈讨论[N].解放日报,1945-04-17(2).

作者简介:葛曲,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西安 710072);秦燕,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 710072)。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人际传播政治传播延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主体探析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
对于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思考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