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数实融合发展之路
2024-03-20王谦王精辉刘华军
王谦 王精辉 刘华军
一、引言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下简称“数实融合”)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数字产业化规模从2.9万亿元增长至8.4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其规模占GDP比重从13.9%上涨至32.5%,①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数字与实体彼此叠加、互为补充的数实融合发展之路。但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要素的制度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应用程度不均衡、融合发展主体活力不足等多重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伟大历程,通过量化评估清晰直观地展现中国数实融合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提出新征程上深入推动数实融合的可行路径,有益于坚定和增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科学把握数字机遇、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数实融合最初是政治话语的重要创新,而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有效推动了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转变。2016年G20峰会正式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此后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内容多侧重于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逻辑、现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①部分学者也围绕本文所关注的数实融合的历程、成效和路径开展研究。第一,关于数实融合的历程。党和政府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欧阳日辉梳理了2016年以来政府推动数实融合的政策演进。②第二,关于数实融合的成效。部分研究运用回归模型或协调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数实融合水平,③也有国内外学者从企业绩效、智能制造、产业链等角度探讨数实融合的发展情况。④2022年11月新华网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报告(2022)》,提出中国数实融合的基础不断夯实,融合程度和广度日益深化拓展,支撑体系和良性生态逐步形成等五大发展成效。⑤第三,关于数实融合的趋势和路径。部分文献结合高质量发展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⑦来研究数实融合的机制和路径。《2022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趋势白皮书》也从传统产业延伸和转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对我国数实融合发展趋势作出预测。⑧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第一,从技术和产业创新的视角系统梳理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完整回顾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走过的光辉历程,既能提醒我们时刻不忘数实融合发展之初心,也能增强我们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第二,鉴于现有文献采用指标体系、回归模型或协调度模型无法观察到原始数据表现出的特征和变化,本文遵循“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原则,采用底层数据清晰直观地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为现有评价方法提供有益补充。第三,面对党的二十大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的新部署,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历程和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进而为新征程上更好推动数实融合提出切实具体的优化路径。
二、数实融合的概念溯源和逻辑阐释
数实融合是一个带有明顯中国话语色彩的学术概念,是吸收国内外优秀理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长期以来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根基,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持续演进,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活动,①显现出强劲的融合发展态势。
1.数实融合的概念溯源
(1)数字经济的提出和延伸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唐·塔普斯科特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与风险》中提到数字经济的概念,②描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出现后产生的影响。各国政府也开始关注这种以信息通信为基础的新经济现象。日本通产省认为数字经济是广义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形态,美国商务部对其的认识也是围绕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产业展开。早期数字经济用来衡量信息产业发展,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彰显出其稳定经济的作用,各国陆续推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发展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关注数据、网络的隐私和安全等方面,③数字经济逐步演变为继农业和工业经济后的新型经济形态。2016年G20峰会对数字经济的阐释获得广泛认可,④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定义数字经济,虽然侧重和范围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数字经济是与数字技术紧密相关的经济形态。⑤
(2)实体经济的由来及内涵
国内外多数学者通过与虚拟经济相辨析来界定实体经济的内涵。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过程的论述即围绕实体经济展开,⑦虽没有提出实体经济的明确概念,但他对实体经济活动的深刻论述基本形成了马克思实体经济思想。⑧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发展农、工、商、交通等实业的主张。随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产业转移,虚拟经济高速膨胀,整个经济体系呈现实虚分离态势,以资本运动和信用流通为代表的符号经济出现,与实体经济相对应。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制造业表现出强劲的应对能力,实体经济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美联储从市场行业角度定义实体经济,多次用来泛指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⑩从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来看,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是从产业层面划分实体经济,包含三个层次,最狭义的实体经济仅指制造业,第二个层次的实体经济扩展到农业、工业和建筑业,而最广义的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产业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
(3)数实融合的发展和演进
“融合”是一个比较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数实融合没有做出明晰的界定,但都关注到其本质是依托数字科技和数据要素,对传统实体经济进行数智化改造,同时伴随着基建、技术、效率、机制的变革。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政府开始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信息网络与产业发展结合。数字技术具有通用性和高渗透性,与实体经济有着天然的融合,②在全国海量数据和广阔市场空间优势下蓬勃发展。数实融合首先表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践,③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充分认识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④凸显了中国重视实体经济的特色,也拓展了数字经济的内涵。中国数实融合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新时代的融合在继承技术与产业互融互促的基础上又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完善。数实融合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突出体现在以海量数据和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要素协同和技术创新,带动基础设施功能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引发产业布局、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其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⑤新型基础设施能够为其运行提供坚实基础,三者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数实融合的主体内容。
2.数实融合的逻辑阐释
(1)要素变革是数实融合的前提条件
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在实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有机联动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⑥数据的产生和流动推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更大规模的互联互通。同时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更迭,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化应用,表现出广泛连接、联结、协同的强大功能特性。在上述背景下,要素变革成为数实融合新形态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见图1)。一方面,海量数据资源可以支撑技术创新,带动特色产品培育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实现降本增效,拓展价值增长空间。要素与技术双向互促,呈现集成创新和泛在赋能的发展生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蕴含的内在优势和潜能。建立在数据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基础设施依托场景化应用和平台模式,不断发挥网络、基础和赋能效应,助推数字与产业高效融合及创新转型。⑦在数实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实体经济仍然是发展的核心,数字化和新基建作为手段和载体,不仅帮助传统实体企业转型升级,还能带来经济运行各环节全过程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产业创新是数实融合的集中体现
中国经济在步入新常态后,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实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数字化渗透和重组,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新支撑。数实融合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价值创造和分配的逻辑,在优化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拓展产业生态网络、赋能产业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起初阶段,中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比重相差较小,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在数字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5.4%,较2002年增加24.2个百分点。①数实融合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如图1所示)。产业数字化转型贯穿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有助于促进企业协同发展,实现消费端和供给端有效连接。数字产业化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范式,推动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加速赋能行业革新。数实融合趋势在产业体系中持续扩展,重塑生产生活各方面,有力助推经济稳定运行、动能加速转换和产业创新升级。
(3)高质量发展是数实融合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鲜明主题。数据、技术和平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非数字实体产业中广泛应用,释放巨大活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依靠创新驱动,数字经济致力于同实体经济广泛融合以发挥更大价值,实现经济高水平增长。③数实融合创新意味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产业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和突破,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构建了良好條件(见图1)。④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强烈冲击仍未消散,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新一代数字科技变革加速演进,中国经济要实现从“量增”到“质增”的转变需要充分发挥数字的赋能作用,在数实融合演变中推动高质量增长。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作出明确部署,促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在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的目标下表现得尤为迫切,因而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数字化与产业化全过程,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实现多点突破、多维提升,加快推进中国产业基础和结构高级化。
三、新时代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实践历程
两种经济形式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式螺旋迭代、逐步演进的过程。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党的十六大的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党的十七大的两化融合,到党的十八大的两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的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再到党的二十大的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眼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中国数实融合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代以来关于数实融合的重要论述如图2所示。
1.数实融合的初步探索阶段:联动式发展(2012-2016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实经济的初步融合以互联网发展为重要支撑。首先是互联网技术与各细分领域的结合,衍生出较多的发展模式和应用场景,随后再扩展到整个实体经济,对原有资源产业重组整合,形成了点上突破、由点及面的渗透联动发展模式。
首先是“互联网+催生新业态”。2012年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多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作为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亟待突破与创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著国家层面开始重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即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随后几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和推动互联网融人社会各个层面。在工业方面政府颁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体系和工业发展的变革。2016年政府开始布局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施对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服务领域的效率和水平。“互联网+”趋势日益成为经济社会的新常态,“互联网+民生”“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形式层出不穷,带来更多的应用与创新。
其次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时代十年来,政府坚持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断夯实中国经济发展基础。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家从战略层面部署网络技术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用科学的互联网思想助力网络建设稳步推进,鼓励支持数据资源在经济社会加速应用。2016年4月,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结合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要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这为中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突出强调了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互联网+”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既要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深化创新驱动,为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2.数实融合的加速建设阶段:协同式发展(2017年至今)
随着数字经济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数实融合的目标和路径也更加清晰。政府不断加强完善整体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数字与实体双向赋能的协同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和演进升级有效拓展了实体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月政府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还相继出台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既要加快振兴实体经济,又要大力支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全行业各部门,这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出要不断突破信息关键技术,深入推动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推动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面对国际竞争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数字经济,这既是对近几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中国牢牢把握经济前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疫情造成的巨大冲击,新型消费却表现出强劲活力,在保障人民生活和推动国内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紧抓机遇,加快建设S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此外,“十四五”规划和相关发展规划都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部署,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数实融合发展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潜力得到充分体现,能够对经济社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四、新时代中国数实融合发展的成效评估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数实融合也朝着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加速迈进。本部分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方面,遵循“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的原则,清晰直观展现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同时融合进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新时代十年来,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都成效显著。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中国4G基站数增加了505万个,SG网络建设和应用加速推进;云计算市场规模2021年达3229亿元,是2015年的8.5倍(详见图3a、b)。光纤宽带实现了从十兆到千兆的跨越式提速,网络覆盖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第二,融合基础设施加速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是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众多应用与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见图3c)。中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网络货运、智慧物流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清洁低碳化进程加速。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林业等新形式不断涌现,社区服务、健康监测、防灾救灾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日益向智慧化应用升级。第三,创新基础设施持续优化。2022年,中国已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①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2012年相比增加1.77万亿元(图3d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12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达624亿元。②但是,当前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难题,尤其是数据要素的潜力和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2.数字产业化实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十年来,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逐年上升,2021年达8.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3%,①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稳步发展。
一是电信业支撑力度不断增强。电信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1.08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58万亿元,增速有一定波动,但整体稳步增长,东部地区占比始终保持领先(见图4a)。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拉动作用明显。2022年使用4G和5G的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比例超过80%,百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3.9%。十年来移动网络消费高速增长,接人流量由12.7亿GB增长至2218亿CB。二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稳中有进。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突破十年内平均水平,2022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工業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速波动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稳定。十年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由8. 46万亿元增长至15.4万亿元,利润总额增速在2021年达到最高水平,接近40%(见图4b)。三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效益平稳向好。2022年软件业业务收入为10.81万亿元,约为2012年的4.4倍。信息技术服务创新活跃,创收明显,从2012年的1.29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01万亿元(见图4c)。软件应用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变,基础软件和新兴平台软件不断取得新突破。四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态势明显。互联网行业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10.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00亿元,2022年有所降低,年均增长率为19.24%(见图4d)。其中信息服务领域企业收入、平台服务和数据服务收入都保持较快增长。此外游戏类、社交通讯类和日常工具类移动应用程序发展相对活跃。然而,同数字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数字产业在核心技术、硬件装备和高端软件产品的研发制造方面仍有待突破,数字技术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性仍有不足。32.5%,①工业、农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呈逐年增加态势(如图5a所示)。
第一,农业数字化全面推进。2020年农业数字经济比例为8.9%,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2.7个百分点。数字技术和智能终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实现对农业环境、生产信息的计算分析和远程监控。在销售环节,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15年以来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逐年增长,2021年达到2.05万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221亿元(见图5b)。同时互联网应用为农业管理和信息服务开拓了多样化渠道,数字平台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高效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升。第二,工业数字化成效显著。2020年工业增加值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为21%,②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分别达到51.8%、75.1%和55.7%(详见表1)。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突破4万亿元,已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第三,服务业数字化领先发展。2012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服务业在中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凸显引领优势。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中数字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0.7%。③在消费零售领域,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3.1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如图5c所示)。同时以餐饮、交通、医疗、网络视听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见图5d),截至2021年底,网上外卖、网约车、在线医疗的用户规模分别达5.44亿元、4.53亿元和2.98亿元。④尽管中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数字化程度存在差异,传统实体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高,融合发展主体的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还有待增强。
五、新征程中国数实融合的路径展望
新时代十年中国数实融合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为全球新一轮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但是中国数实融合还存在着数据要素的制度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应用程度不均衡、融合发展主体活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面向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应从以下四方面挖掘数实融合创新的新动能。
1.全面完善数据要素的制度体系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崛起,数据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日益成为数实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虚拟性、多元性和强流动性等特征使得数据要素蕴含巨大价值潜力。因此加快完善数据市场与安全体系建设对促进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推动数实融合向纵深迈进至关重要。为此,要从制度设计、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三个方面统筹谋划,对数据要素的产权保护、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及治理结构等全流程各环节进行规范整合。第一,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数据要素产权框架,充分保护要素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要明确分类分级数据的权责主体,完善不同场景和案例中数据的使用规则和法律体系,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处理能力。第二,拓展规范数据要素的市场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参与主体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易流通模式。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资源政策保障力度,支持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机制创新,提升数据流动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益分配制度,拓展合理多元的分配渠道和调节机制。要增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互联互通,提升社会整体的数据素养,创造价值的同时促进互利共赢。第四,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要提高部门与相关组织的监管技术和手段,同时给予市场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规范有序、安全包容的数据要素生态。
2.加快构建平台和场景驱动的发展模式
数实融合带动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迅速提升,平台化场景化的发展模式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布局,消费升级和产业创新趋势进一步加速,对支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应用的平台建设和场景拓展表现出更高需求,应当分环节施策、分主体引导、分领域推进,探索以平台和场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从环节来看,要侧重需求引领,充分利用新型要素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外在环境的变化易催生新需求,例如疫情冲击下远程会议、线上教育等新形式的涌现。同时工农业生产及政府服务等领域也有不同的场景需求,要深入各行业各领域把握市场动向。从主体来看,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提供更为优质的平台化场景化服务;企业是新场景新平台创造价值的重要推动力,要不断在研发运营上开拓创新,着力提升供给质量和能力,同时注重優化和融入产业链协同体系,强化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避免技术垄断和数字壁垒。从领域来看,要坚持把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实现行业场景的规模应用和持续优化;促进科技与农业需求场景融合,通过平台赋能助力农业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创造更多新的服务场景和模式,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3.逐步缩小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产业差异
技术在数字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新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突破应用带来的质量效益的提升程度不同。因此在推动数实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提升数字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服务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产业形势和行业特征精准施策。在基础设施领域,要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大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为财政实力较为薄弱和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支持;降低投资门槛,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要加快变革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器件、量子计算、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快推动数据、算力、算法、应用的协同发展,促进多元前沿技术的融合互补;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要在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推动产业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探索,促进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各主体间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发挥人才、科技、平台等优势,注重普惠赋能,加快推动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到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
4.大力发挥新型实体企业在融合实践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具有实体特征和数字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是数实融合进程中的典型产物,目前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中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由于其本身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又服务于实体产业,能够利用数据和数字技术优势在多领域多行业融合渗透,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赋能,是深入推动数实融合、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未来,一要聚焦“实体性”,深入生产流通各环节,打造生产工艺升级、业务场景多样、经营效率提升的坚实数字底座,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和发展活力;二要持续推动新型实体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激活数字化和产业化双向协同的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实体的技术创新,拓展传统领域运用新技术新场景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更多新领域新赛道;三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数字时代不断涌现的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作用,有效激发和利用企业敏锐的市场感知和勇于尝试的开拓精神,推动研发设计、管理决策、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各系统各环节的数智化转型;四要培育壮大融合发展主体,在传统领域系统布局新型实体企业,大力支持新一代数字化服务商发展,塑造良好品牌力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联动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间和产业内融合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