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的高职实训课程创新策略思考
2024-03-20魏东
魏 东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职院校实训课课程建设,是教学体系优化中的关键环节,质量与实践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情况。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加大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力度,旨在于最大程度挖掘人才价值潜能,创造新的人才质量红利。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育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应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出发,思考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问题,认识到实训课程创新与实施的内在意蕴。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和特征,就是实训课程建设,需继续创造育人价值及竞争优势。基于核心能力角度,在实训课程创新方面生成科学的行动方略。
一、职业核心能力角度审视下的高职实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全面掌握学生职业生涯动机
高职生在校学习时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大部分人员尚未形成明确与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动机。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实训课程时,主要以施教者经验与意志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训练项目。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分析,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训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实践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难以形成坚定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教育工作者尚未全面掌握学生职业生涯动机,出现盲目创新实训课程的问题和现象。
(二)职业兴趣未转化成实训课程实施的内在动力
学生是否对某一个职业或专业真正具有兴趣,决定着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高职院校在对实训课程创新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职业核心能力。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职业兴趣尚未转化成实训课程实施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未形成明确的职业兴趣。在实际参与到实训课程教学活动时,学生不能在职业选择与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职业兴趣将成为参与实践训练活动的驱动准备,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产生关键性影响。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实训课程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更不能以此为内驱力,驱动学生积极和深度参与各项实践训练活动,为此难以形成高层次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高职实训课程实施处于务虚状态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训练活动时,通常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中心,且大多数情况下会分散在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易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而在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序连接和过渡,只能机械化进行技能与能力的训练。[1]高职实训课程实施处于务虚状态,不能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后,并不能高效通畅地完成系统化工作任务。从这个层面可直接看出实训课程的短板,必须结合实际,有效创新与优化。
(四)实训课程综合性与实战性不足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但从目前实训课程实施过程来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常规性的训练内容进行融合,形成功能性并不强的实训课程,既不具备突出的综合性,也未在实施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实战性。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综合性与实战性均不足,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的高职实训课程创新的具体意向
(一)明确影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以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训课程创新,应明确与把握住关键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意识到学生的个人性格、为人处世技巧、自身形象与口才、专业技能、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认知层次、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职业兴趣等因素,是影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2]在对实训课程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与关键的影响因素,有明确目标和针对性地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与创新实践。而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的实训课程创新,还要明确影响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胆略与胆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内在涵养与综合素质等,都会对未来的求职与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实训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对应领域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新标准,科学和具有前瞻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优化与完善。从学生未来求职和就业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易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训课程。
(二)确认实训课程实施需做何准备
高职院校若想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明确实训课程创新中哪些准备是重要的。明确实训课程实施必须做的准备后,有清晰框架和逻辑思路地进行创新与实践。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对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案例科学汇总,通过理性和全面的大数据分析,明确目前实训课程创新的具体问题与需求,进而能在实训课程创新工作中做足校内校外准备。首先,需先对校内的实践训练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优化;其次,开发与设计多个主题与不同规模的校外实践项目。学校要准备好课外兼职项目、合作企业在顶岗实习与就业安排等方面达成战略共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做足准备。高职院校需专门设置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能力等特色课程,为高效学习与实践锻炼做好准备。
(三)全面掌握高职生期望的实训与实习方式
兼职是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能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实训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对实训课程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充分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习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全面掌握高职生期望的实训与实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与优化实训课程,且能生成相匹配与相适应的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要利用学生期望的实习与实习方式,有效提升与强化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角度的高职实训课程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动机与类型
明确教育对象的职业生涯动机,是实训课程创新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需科学引进大数据技术,用以精准和全面分析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动机与类型。[3]通过调查与分析后可明确,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三类。一类是有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学习中可自觉以努力赋能艺术设计天赋,懂得深入行业确认自身的能力优势与不足。一类是缺乏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职业发展目标,且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在艺术设计方面缺乏持续学习的动机。另一类是学习与自我进步混沌迷茫,且对艺术设计学习与深造没有积极动机。
明确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类型与动机后,需在实践课程创新与实施方面生成多个方案。例如,针对目标明确且艺术设计天赋高的学生,高职院校需专门生成职业性更强的实践训练课程。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具有设计天赋学生的价值潜能。高职院校应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外出锻炼与兼职机会,以他们期望的实训与兼职方式,开发具体项目。例如,安排学生进入广告公司顶岗实习,在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后,逐渐强化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薄弱、职业生涯发展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应以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校内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基于校外实训课程,有效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在此基础上,根据这部分学生综合表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实训课程。[4]在对各类实训课程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用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大数据。在学生学习与发展各个阶段,基于可靠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以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动机与类型为依据,优化实训课程,将其作为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力工具。
(二)从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与优化实训课程
职业兴趣应成为高职生参与实践训练活动的驱动力,在兴趣要素催化下,形成契合领域和社会背景的必要能力与素养。高职院校需从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与优化实训课程。即结合师生群体的艺术特征,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实训课程设置与动态优化。常规的专业教学及实训课程创新,需对标具体职业的行业集群划分,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对应职业划分生成多个职业群课程,主要包括广告艺术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制作、艺术展览、表演艺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内容。根据授课群的内容与特点,教师需生成清晰的职业岗位群框架,实现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地强化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职业兴趣与个性化学习需求,人性化地实训课程创新与实施。而职业岗位群框架的设计,需围绕“多职业准备”“工作进入准备”“实践内容的共同性”“职业群课程差异性”,生成具体的实践训练课程,且在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强化方面需有所侧重。实训课程创新,需对接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各个进程,根据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构建多层次和多职业的实训课程体系。
(三)做足做实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出口准备
实训课程创新与实施,需从以往的务虚状态进入务实状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拓展训练。[5]利用时代性与实战性强的实训课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需做足做实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出口准备,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精准发力。
首先,扩宽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升学通道,在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充分考虑到学历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需优化“高职升本科”的招生改革行动方案,可采用“N+专业课程”的考试与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学历双提升。其次,打造贴近专业实践的实训环境,增强学习者的艺术设计职业体验感。高职生深度融入实训环境的过程中,既要科学强化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还需在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中,扩宽与延伸就业渠道。最后,专业教学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度链接,以培养与拓展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导向,设计贴合实战的实践训练活动。实现目标过程中,促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简而言之,在对实训课程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在升学、就业、创业三个方面,深度与扎实推进创新工作。
(四)根据就业形势开发综合型实训课程
高职院校需智慧地强化实践,将专业教学与实训课程实施,全方位与层次化与市场对接。教育工作者需明确艺术设计领域发展态势,以及关联岗位的人才需求新标准,根据实际的就业形势,创新开发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一方面,聚焦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打造现代化的仿真工作环境,为学生艺术设计创造与实践提供开放与先进平台。在实训课程实施中,教育工作者需巧妙地引进与艺术设计紧密相关的实践项目。以项目驱动实训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实施与运作具体项目过程中,形成高层次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将教育教学眼光转移到校外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需客观与全面地进行行业职业群分析,明确学生目前的能力优势与能力短板,生成最优的实践训练课程与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应安排有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参与行业职业群及人才需求分析工作。做好行动领域归纳后,招纳与邀请业内精英编写用于实训的综合性教材。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应的核心工作岗位特点,以及具体的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设计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基于实战性和职业性强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实践训练课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拓展学生能力优势,补足能力短板,形成契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了解目前实训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在对教育教学内容和行动方案进行创新时,应能形成具体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着力点,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丰富,且能设计多元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既要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还要有效利用校外的各种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