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个别化音乐活动中图谱的设计与运用初探
2024-03-19徐乃玮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幼儿园
徐乃玮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幼儿园
个别化音乐活动是幼儿形成音乐素养、发展音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激发幼儿音乐潜能的有效驱动力,优质与科学的个别化音乐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而图谱以其形象化、可视化等特性,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推动情感体验和提升学习品质等重要价值,在幼儿园个别化音乐活动中表现突出。因此,如何以灵活多变的图谱为抓手,丰富个别化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在系统研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音乐元素”之后,逐渐积累并梳理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格探索式、色彩表征式、线条创造式、图符联想式、实物互动式五种趣味的图谱形式,并以这五种形式的图谱作为载体,重点关注幼儿个别化音乐活动中的欣赏感受、表现表达,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元素。借此提升活动品质,使个别化音乐活动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更贴合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一、五种音乐图谱的内涵与形式
(一)方格探索式图谱
幼儿园阶段主要涉及的音乐元素包括:“旋律”“节奏”“曲式结构”“音色”和“和声”五种。其中,“节奏”是指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而方格探索式图谱主要侧重于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方格探索式图谱的设计灵感来自奥尔夫教学法中的16 宫格节奏教学内容,结合“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推动幼儿深度学习。该图谱是指使用间隔距离相等的4*4方格或3*4方格,幼儿任意在其中放置表示性的图片,按照不同的摆放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型,图谱中星星可任意换位置,适用于2/4 和4/4 歌曲,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节奏感和节拍知识的兴趣(如图1所示)。
图1 方格探索式图谱
(二)色彩表征式图谱
色彩表征式图谱是指将同一声部或和弦的音高用同种图形或颜色标记出来,幼儿以颜色、图形等直观地分辨抽象的和弦概念,过程中用多种方式,创新地感知和谐或不和谐的和声,将抽象学习具体化(如图2 所示)。它是基于“鼠按钟”和“钢片琴”等乐器的特点,在色彩与音高间产生联系,在表示音高的基础上结合“和声”这一音乐元素而设计的。
图2 色彩表征式图谱
色彩表征式图谱可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个别化音乐学习活动中,而在不同类型的个别化音乐活动中,色彩表征式图谱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如歌唱类活动中,不同的色点可以代表不同的音色,通过不同色点的组合,形成歌曲的旋律。幼儿可通过个别化学习提前熟悉歌唱活动中音乐素材的旋律,也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利用个别化学习继续熟悉学唱歌曲。
(三)线条创造式图谱
线条创造式图谱是指根据音乐旋律不同的音高走向,幼儿自主绘制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条,成为描绘某段音乐的旋律线。旋律线的精细程度可由低到高,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引导幼儿举一反三地描绘听到的旋律,继而进行初步的旋律创作。线条创造式图谱是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中关于“旋律”这一音乐元素的理论而设计的(如图3所示)。
图3 线条创造式图谱
视觉图像能更直接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流动的听觉艺术,并将其定格在一定画面之中。与其他图谱一样,线条创造式图谱也是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象的图画符号,通过视觉印象帮助幼儿进行听觉感知与理解。
(四)图符联想式图谱
图符联想式图谱是指按照音色呈现的特点进行绘画,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听辨与联想的结合,鼓励幼儿求异思辨地对音色进行独特的表达,帮助幼儿理解和归纳音色的特点。它是受到柯达伊教学法中“音乐看得见,图画听得见”理念的启发,结合“音色”这一音乐元素,观察与推动幼儿深度学习而设计的(如图4所示)。
图4 图符联想式图谱
图符联想式图谱的特点即在于其“音乐可视化”的游戏性,幼儿能够在与教师的互动与提示中进行图谱绘制或图谱的识别,将听到的音乐“跃然纸上”,是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和专注度的游戏学习形式。
(五)实物互动式图谱
实物互动式图谱是指用实际图片表示歌曲或音乐中的内容,或以图片内容重新表达歌曲,使活动过程和幼儿的表达更为丰富、多元、完整,引导幼儿更为持久的探索兴趣和更为深入的探索行为。它是在美国综合感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突出活动中的操作与互动,为观察和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状态而设计的(如图5所示)。
图5 实物互动式图谱
图谱中的材料具有直观性,利用丰富的图片可以生动、形象地真实还原音乐场景,向幼儿传递丰富的信息。图谱虽然主要刺激人的视觉,但它也可以与声音相联合,在人的意识中产生视听联觉反应。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渗透,耳朵与眼睛的联合运用会给幼儿带来更精彩的艺术效果和更愉悦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将听觉与视觉相融合,有助于幼儿更愉快、更自由地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二、五种图谱的实践运用
笔者将这五个图谱投入实践,并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结合图谱之间不同的特性和主要指向的音乐元素,在活动中将几种图谱进行创新、融合的使用。
(一)开放式投放,助力幼儿共构规则
在投放图谱的过程中,为避免“一成不变的一张图”给幼儿带来视觉疲劳,笔者采用方格框架固定、图标灵活多变的形式开放式地投放活动图谱,鼓励幼儿在节奏划分工整而固定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选择进行自主尝试与探索,并结合图谱带来的多种可能性激发幼儿之间共同商讨玩法,共构规则。
在个别化音乐活动中,笔者尝试结合方格探索式图谱、实物互动式图谱和图符联想式图谱,使用更开放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在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讨论。教师在活动初期,仅投放16 宫格的方格和大小不一的瓢虫玩具,鼓励幼儿探索发现一格内可以放置一只大瓢虫或是两只小瓢虫,从而引发幼儿思考:一只大瓢虫和两只小瓢虫在打节奏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发现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空拍之间的节奏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幼儿在大大小小的瓢虫和方格图谱中探索节奏游戏
这样两种图谱的结合使用,使幼儿在音乐中探索节奏的兴趣大幅提升。在之后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对幼儿活动现场的观察,将这一融合图谱再次进行优化。新投放乐器实物图标,鼓励幼儿组合使用图片对音乐进行更多元的表达与表现;再投放各种箭头和有特点的音色图符,在使活动材料更具开放性的同时,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操作图谱,并初步商讨出自己拟定的活动规则。如,按箭头颜色分组伴奏、改编乐句组合的顺序与循环模式、发现乐器演奏的方式等。(如图7所示)
图7 幼儿自主摆放的红绿箭头
(二)分层式投放,整合游戏激发互动
笔者打破“图谱总是出现在平面”的既定模式,尝试让图谱出现在墙面的海绵块上、出现在阶梯结构玩具上、出现在地面彩色套圈上、出现在活动玩伴的身上……通过分层式投放,让图谱成为支持幼儿游戏的活材料。
借助色彩表征式图谱的基本设计概念,结合趣味的实物小手材料,将音高按照乐器“鼠按钟”的编排赋予相应的色彩,并在多种材料和环境中由低到高使用这样的色彩。为了便于幼儿更清晰地观察音高的具体位置,教师还将色彩手印通过一定的游戏机制贴在同伴身上。(如图8所示)
图8 分层投放的图谱
在活动中,幼儿可以眼看颜色、耳听音高,或在自己身上和同伴身上寻找正确的“小手印”,或在墙上按一按……这些不同层次的投放,让孩子在充分的游戏中不断体验到不同高度的小手印与不同音高的鼠按钟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当孩子听到某一个音高时,能够在心里反映它的大致位置,这也就从单纯的“高音、低音、颜色”逐渐过渡到大致的“音高”了。
(三)情境式投放,身临其境感受欣赏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满了声音,这些声音反映了一定的情景和特殊的情节。笔者尝试用一些形象的符号、具体的图像将幼儿所接触到的声音趣味地表现出来,形成情境式的图谱投放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感受声音,欣赏音乐。
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幼儿对音乐作品和图谱的逐渐熟悉,他们可以做到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将情境赋予的、想象到的图符无拘无束地用线条、图形表现出来,弥补部分幼儿因语言匮乏或不善表达而不能描述音乐的遗憾。(如图9所示)
图9 开可乐瓶盖和气泡声图片以及相应的声音卡片
随着能力的发展,幼儿对音乐情境的感受开始从一个短促的片段发展到更长的故事、更丰富的情节、更多元的内涵。于是我在活动中提供了不同声音来源的真实生活环境,借助图符、线条、实物等相结合的图谱,帮助幼儿产生“直观”感受,思考不同声音独特性的原因,脑海中产生相应的联想与想象。(如图10所示)
图10 配以特殊声音效果的、有情节的图谱
三、成效与展望
五种图谱在个别化音乐活动中的使用已初见成效,幼儿活动兴趣与音乐能力发展有所提升,幼儿不再将图谱简单视为一种活动材料,而是将图谱视为一种活动的“玩具”,是幼儿在个别化音乐活动中的“好朋友”。但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一些不足,需要再斟酌与改进。
(一)图谱投放的时机需多斟酌
图谱投放的时机非常重要。它究竟是活动前帮助幼儿理解与尝试的加速剂还是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讨论的糅合剂,激活是活动后激发幼儿新的思考与思维碰撞的催化剂,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以此发挥出图谱最大的功能。
(二)活动后续的评价要再跟进
图谱的创新与融合使用为个别化音乐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活动内涵,降低对活动科学评价的关注度。因此,教师要重视跟进活动科学的评价,围绕活动设计与运用观察量表。借助包含多维度信息的观察量表,便于教师观察与梳理活动过程中环境、材料、预设玩法等方面的问题,更精准地识别问题,从而进行有效支持,提升活动的教育教学效果,助推幼儿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