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意蕴

2015-03-20戴艳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壮族生活

摘要: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独特而少见的图画性文字,全方位研究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是有价值的,必须的,从美术学的角度去探析其符号形象的审美意蕴,也是值得的。农耕稻作生活使富宁壮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产生于其中的“坡芽歌书”符号形象就蕴涵了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蕴:美是生活的审美取向,细腻真实的审美趣味,浓缩表征的审美特征。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5)05-0011-05

收稿日期:2015-08-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项目“美术学视野中的‘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研究”(10XJA 760003)。

作者简介:戴 艳,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所记录的81首民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反映了一对壮族男女青年从相见、相恋到成为眷属的依歌择偶过程,但不仅仅如此。壮族学者黄懿陆认为“坡芽歌书”是“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称“坡芽歌书”是“富宁乃至文山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称“坡芽歌书”是“文字之芽”,先不说这些结论是否贴切,但至少说明“坡芽歌书”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多重价值,具有文学、文字学、民俗学、美学、历史文化等价值。本文就“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意蕴进行探析。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黑格尔则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是观之,“坡芽歌书”符号形象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必定反映出富宁壮族特别的民族心理、伦理道德、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一、“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取向——美是生活

人类是“以美为尺度”的动物,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生活,因此“坡芽歌书”对符号载体的选择是以美为依据的。综观“坡芽歌书”81个图符,均以地方风物为喻。仅以这些图符进行视觉组合,就是一幅稻作民族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活(生产)性,体现了富宁壮族“美是生活”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81个图符中,可以概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人(包括人的肢体、器官)为图符的。有靓哥(第3首)、独子(第8首)、开口笑(第9首)、流泪(第14首)、一对情人(第20首)、俏眼(第26首)、跟你走(第27首)、流血的手(第28首)、晕死的人(第29首)、双手扶紫梅(第33首,该图符还出现自然物紫梅)、抬脚去妹家(第36首,该图符还出现了房子)、火烧死(第44首,该图符还出现火的形象)、女孩(第57首)、坐靠椅(第58首,该图符还出现了椅子)、同行(第62首)、同桌吃饭(第63首,该图符还出现饭桌和桌子上的饭)、肠相结(第68首)、牵手(第80首),共18个图符。第二类是以生产生活物品为图符的。有盐加酱(第16首)、三角灶(第19首)、木船(第24首)、棉篮(第25首)、衣角卷(31首)、抬脚去妹家(第36首,该图符还出现人的腿脚形象)、笼中鸭(第37首)、两双筷子(第39首)、灯(第40首)、裙子(第41首)、绸裤(第43首)、棉纱(第45首)、簸中米(第50首)、弯刀(第53首)、罾中鱼(第55首)、锯子(第56首)、坐靠椅(第58首,该图符还出现人的形象)、锄头(第59首)、一对蜡烛(第60首)、书桌(第61首)、同桌吃饭(第63首,该图符还出现人的形象)、斧头(第64首)、砍扁担(第65首)、一间房(第66首)、搓绳(第69首)、煮饭(第74首)、扛斧(第75首)、犁杖(第76首),共28个图符(其中3个图符与第一类重复)。第三类是以自然物为图符的。有月亮(第1首)、一把石子(第2首)、鸳鸯(第4首)、鹧鸪(第5首)、刚竹(第6首)、慈竹(第7首)、枫叶(第10、11首)、油蚂蚱(第12首)、荒原韭菜(第13首)、石块(第15首)、一棵菜(第18首)、麻栗树叶(第21首)、龙眼(第22首)、山果(第23首)、七日(第30首)、野芋(第32首)、双手扶紫梅(第33首,该图符还出现双手形象)、两棵紫梅(第34首)、两枝紫梅(第35首)、笼中鸭(第37首,该图符还出现笼子形象)、梨树(第38首)、茅草(第42首)、草鱼(第46首)、蜂窝(第47首)、榕树根(第48首)、黄瓜长崖头(第49首)、芭蕉(第51首)、葡萄(第52首)、星星(第54首)、罾中鱼(第55首、该图符还出现罾的形象)、马缰绳(第67首,该图符还出现缰绳形象)、火雀(第70首)、果蔗(第71首)、浮萍(第72首)、霜霰(第73首)、田地(第78首)、院中花(第79首)、两棵笋(第81首),共39个图符(其中3个图符与第二类重复)。第四类是比较抽象的图符,有弯钩(第17首)、三趟(第77首),共2个图符。

很显然,这些图符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无约定俗成的象征关系,换句话讲就是可以用另外的图符来“提示”所歌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两枝紫梅”可以换成“两枝玫瑰”或者“两枝红梅”,“笼中鸭”可以换成“笼中鸡”,“三角灶”换成“灶台”,“罾中鱼”换成“网中鸟”也是可以的,同样能起到辅助记忆,“提示”内容的作用。事实上“坡芽歌书”的传承人就选择了上述图符,而不是别的图符,并且在这样独特的活态传承中得到了自幼习歌、依歌择偶、以歌伴生的当地壮族民众的认可。也就是说,在外人看来这些图符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在当地壮族的心中却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关联,所以才能起到辅助记忆的“提示”作用。从81个图符的具象形态看,多与当地壮族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有关,说明这种“约定俗成”来自生活,体现的正是“美是生活”的审美价值取向。其实,人的选择背后,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依据,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都源于其发展历程、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也正是“人是历史的存在”“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的真实写照。文化心理当然包含了审美心理,人类总是“以美为尺度”,按照“美

的规律”来创造生活,因此人们的所有选择都必然符合自身的审美心理,反映出自己的审美取向。“美是生活”,“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些图符所提示的“歌书”内容以“其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表现了壮人细腻深沉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1] 1-2不仅如此,就图符形象本身也体现出了壮族源自于生活的审美取向和审美理想。从上述的统计中不难发现,81个图符中有28个是当地壮族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39个是当地自然环境常见的自然物(尤其是动植物),民族性、地域性、生活(生产)性非常明显。当然,这与壮族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以“那”为本的稻作生活及其

环境是一致的。 [2] 3-12正是农耕性的稻作文化导致了

“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活(生产)性。选择“紫梅”而不是“玫瑰”或“红梅”,因为“紫梅”是当地常见的“满山红遍,色如桃花” [3] 34的漂亮植物,用来比喻“美妻或美满婚姻”最恰当不过,而“玫瑰”和“红梅”在当地农村并不常见;用“笼中鸭”而不用“笼中鸡”,显然与壮族水乡生活环境有关,鸡是普遍可以饲养的,而鸭(水鸭)则需要有水才能饲养,“壮族住水头”,养水鸭就成为壮族生活中独特而常见的现象;用“三角灶”而不用“灶台”,与当地壮族生活方式有关,当地壮族地处偏僻,相对封闭滞后,长期使用“三角灶”做饭;用“罾中鱼”而不用“网中鸟”还是与壮族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有着鸟崇拜的壮族是不捕鸟的,而“张罾捕鱼”则是壮族水乡生活常见的现象。上述说明,对这些图符形象的选择依据正是“生活之美”。月亮、星星、鸳鸯、鹧鸪、火雀、水鸭、油蚂蚱、罾中鱼、草鱼、竹子、榕树根、梨树、山果、龙眼、一棵菜、两棵笋、紫梅、浮萍、芭蕉、葡萄、果蔗、田地、犁杖、锄头、斧头、锯子、弯刀、干栏房、簸中米、煮饭、同桌吃饭等等,这些图符的视觉组合,正是一幅稻作民族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图画。这些“美在生活”的画面,反映了壮族人的“本质力量”——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趣味——细腻真实

就“坡芽歌书”图符形象而言,其审美取向是一种价值选择,其审美趣味则是一种表现技巧的选择、表达技术的处理。“坡芽歌书”图符形象不仅蕴含了当地壮族的审美取向,同样也体现了他们细腻如丝、真情实感的审美趣味。这主要表现在符号形象的处理——艺术表现技巧的选择上。从美术学绘画技巧的角度来观察“坡芽歌书”的图符形象,可以说没有丝毫的技巧可言,但是这81个图符却又细腻而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这种无“技巧”或者说拙朴至极的“技巧”使“坡芽歌书”图符形象具有具象的细腻,抽象的真实的特点,而这正是当地壮族审美趣味的体现。

首先来看“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具象性和细腻性。81个图符中绝大多数都形象生动,具象性很突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具有直观认知的特点。即便是最为抽象的第17首“弯钩”和第77首“三趟”,虽然不知具体指代或者提示什么,但弯钩的形象和数字“3”是不会误读的。突出的具象性必然导致细微之处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形成图符形象的细腻性。如第3首“靓哥”和第8首“独子”都是人的形象,用笔简洁,但差异还是很明显:“靓哥”的形象周正匀称,形态壮实富态,而“独子”的形象弯腰拱背,形态卑微可怜;第20首“一对情人”和第80首“牵手”也是人物形象,但差异在于:“一对情人”是热恋中男方以死殉情的爱情表白,虽然不是真实的双双殉情,只是发誓赌咒式的表白,但毕竟不是好事,故图符中的两个人是背对背,并且相距较远,用笔也较纤细,而“牵手”表示的是爱情美满,俩人携手共进的生活状态,故图符中的两个人肩并肩,离得比较近,面朝同一个方向,用笔比较丰润;第34首“两棵紫梅”和第35首“两枝紫梅”图符和名称都相似相近,差异在于:第34首是男方所唱,表达“你的心与我不在一起,我和你白白交心”的意思,故两棵紫梅背对背,树尖指向相反方向,而第35首是女方所唱,表达“我的心和你在一起”的意思,故两枝紫梅一齐向左边倾斜; [4] 157再看第10、11首名称都叫“枫叶”,但第10首“枫叶”向左,第11首“枫叶”向右,其实是当地“男左女右”风俗的反映。以上事例所述的细微差异,是“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细腻性的表现,也是传承人对事物差异的准确把握和细腻心理的自然流露,更是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稻作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的展现。

其次再看“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抽象性和真实性。在艺术表现领域,具象只是相对的,抽象才是绝对的。“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抽象性是存在的,其别致的结构,浓缩的表征就是印证。这些图符是有具象性,但仅仅是图符本身的具象性,对“歌书”所表达的内容只是起到辅助记忆和提示的作用,与“歌书”内容没有约定俗成的必然联系(如玫瑰与爱情、月亮与团圆的关联那样),通俗地讲就是从图符形象是看不出“歌书”主题内容的,说明图符形象对“歌书”内容的表达是抽象的表达,这就是“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抽象性。综观“坡芽歌书”图符形态,这种抽象表达是通过别致的结构,浓缩的表征来实现的。如第1首“月亮”,图符虽然简单,但其别致的结构暗藏“玄机”,其表征的内容高度浓缩:这轮弯月“脸”朝东,应当是下弦月或残月,即农历十五以后后半夜的月亮,可见这首歌画的是一个男子因为思念恋人,到后半夜仍未入睡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4] 43诸多信息就隐藏在这么简单的图符中,也是画成下弦月而不画为上弦月的奥秘所在。第32首“野芋”,图符也很直观简单,但却内涵丰富:其表征的是“我们俩就像这两根芋秆一样,虽然都长在一棵芋上,却一根向左,一根向右,爱对方却无法和对方相伴”。 [4] 150第17首“弯钩”是最简单的图符,只是一笔画出的弯钩,但意思却不简单:女方用“打赌”的方式表示男方不是真心要和“我”相会,有试探男方是否真心之意, [4] 105同时还表现了富宁壮族“拉钩打赌”的习俗。人的情感最为复杂微妙,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真实表达内在情感,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代艺术实践证明,抽象是绕开具象直达真实的有效途径。“坡芽歌书”图符形象的抽象性亦然,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一对恋人细腻真实的恋情,达到了“心灵的真实”。如第30首“七日”,图符仅是七个圆圈,就代表七天,却表达了男方对恋人深沉的思念:“想妹想到我茶饭不香,一个吊粑吃七天,一个圆粑吃了八天,走起路来左摇右晃,走在街上头昏眼花,想吐唾沫吐不出来,吃泡饭都难以下咽,妹妹你说我有多想你?” [4] 142第77首“三趟”,图符就是三横,却表示女方一个月要三次(多次)去男方家劳动织布并服侍男方,让男方称意的意思。壮族有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习俗,一年里只有农忙和节日才会被接到夫家,在没有孩子前住夫家是会被耻笑,让人瞧不起的。女方的表白显然已经突破“不落夫家”的风俗,表达的是女方内心的浓浓情意,这与现在热恋中的男女所做的“傻事”岂非异曲同工!这些事例所表达的情感是“心灵的真实”,更是一种“本质的真实”。就具象而言,第30首的图符就是七个圆圈,第77首的图符也只是三横而已,其它什么都不是,而从抽象表达的角度去解读,则可以深入到一对恋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三、“坡芽歌书”符号形象的审美特征——浓缩表征

审美文化心理的外化就是审美风格特征,这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明显,正所谓“风格即人”,“文如其人”。“坡芽歌书”图符形象也是一种民间创作,其审美风格特征同样会表现出富宁壮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专家已初步认定:“坡芽歌书”图符形象“属于原始文字阶段中的图画性文字,是壮族先民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实际需要,独立创造的自源性的民族古文字” [2] 3-12。这些图符文字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图画性、浓缩性,是壮族诗性思维、审美心理的体现。

首先,“坡芽歌书”图符形象是世界上很少见的一种图画性文字,是壮族诗性思维的产物。这些图符是以单色线条绘就的图画,而这个图画又是用来记录民歌的,具有文字的某些功能,所以它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绘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熟文字,而是“颠覆了传统的文字定义和特征” [1] 1-2的文字符号。何以如此独特?这与壮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其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关系。人类创造文明和发展文明缘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人类需要记录和传承于自身发展有益的各种文明,文字的创造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只是不同民族文明发展程度不一样,才导致有的民族文字很成熟,有的还处于萌芽阶段,而有的民族还没有文字。同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自然会形成不同文字的不同审美特征。如表音文字就与追求准确的“求真”文化心理有关,法文以准确著称,西药处方用拉丁文书写,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表形表意的象形文字则与追求“神似”的“求善、求美”的文化心理有关,表形表意的中文就是讲究“神似”,“象形”只是“似”而不是“是”,“像”不等于“是”,所以博大精深,一个字都会引申出很多含义。前者遵循“合规律性”的真理判断,讲究明辨是非;后者遵循“合目的性”的实用判断(包括诗性判断),讲究好坏美丑。“坡芽歌书”图符形象是富宁壮族为了记录他们所喜爱的、于他们的人生很重要的民歌而创造的,其图画性展现了壮族的审美文化心理,具体说就是壮族诗性思维的体现。稻作农耕、傍水而居的生活造就了壮族细腻如丝,柔情似水,自由浪漫,严谨真实的心理性格。正如“歌书”中反映的:一对男女青年可以深夜对唱情歌,自由表达倾诉,甚至为爱晕死、双双殉情,为爱而在一起,不怕别人讲闲话、不怕吃糠咽菜等等,同时又谈到要合八字、请媒人,要得到父母应允等。这些内容是通过图符形象来表达的,只有诗性思维的民族,才会“依歌择偶,以歌伴生”,才会用图画来说话,用图画来表情。“歌书”图符记录的是一组情歌,每个图符就是一首情歌,可以说图符中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皆关情。

其次,“坡芽歌书”图符形象是通过浓缩表征的方式来记录内容的,具有高度的浓缩性。正如前面所述,“歌书”图符与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关联性,不能从图符中准确读出全部内容,二者之间只存在间接关联性,图符形象仅仅是内容中提到的某种物象或者是部分意蕴,普通读者只能通过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象征、暗示的角度在图符和内容之间建立临时的对应关系,否则“歌书”就是“天书”,很难完全读懂。但对于“歌书”传承人以及当地多数壮族而言,他们见到图符就能唱出内容,虽然记忆力和才华的差异可能导致唱的效果不太一样。可见“歌书”图符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字符,一首情歌内容的所有信息都浓缩在一个简洁的符号里。梁庭望教授在《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序》中说“坡芽歌书字符意义的外延远远超过她所记录的81首情歌本身” [1] 1-2是有道理的。如第1首“月亮”,一轮弯月的图符与“命贱难成双”的主题内容没有“约定俗成”的象征对应关系,仅只是歌里提到的起兴之物象(今夜明月光,四下亮汪汪),但是这个图符又不仅是起兴之物,还是歌中美丽女性的象征、优美意象的核心物象、男方孤苦凄凉意境的反衬,如此多的信息就浓缩在一个字符中。第2首“一把石子”,图符本义是抓石子的游戏,象征义则是歌者“小时候”的意思,并提示延伸到小时候蠓虫叮,蚊子咬,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还包含贬低自己以自谦,抬高对方以赞美的态度。再如第5首“鹧鸪”,图符本义只是提示性符号,但也象征歌中的小伙(男方),又暗涵壮族“鸟崇拜”的习俗;第6首“刚竹”,图符本义就是作为提示物的刚竹,但也以其郁郁葱葱和容易存活的特性来象征美丽而生命力强的女子,还蕴含壮族的“生殖崇拜”等等。总之,“坡芽歌书”81个图符形象都既有本义,又有象征义,图画简单却内涵丰富,以此实现图符与内容的有效关联,达到记录民歌的目的,因此,高度浓缩的表征就成为“歌书”图符最突出的审美特征。

当然,“坡芽歌书”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图符形象的审美意蕴不只是上面所阐述的几个方面,一定还有更多东西有待于喜爱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学者深入挖掘和研究,比如图符形态的具象与抽象,丰富与简约,提示与象征,实用与审美,写实与浪漫,直观与暗示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析研究的。

猜你喜欢

壮族生活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