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育人质量
——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2024-03-19张蕊云山西省介休市教学研究室

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情境

张蕊云 山西省介休市教学研究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在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上下功夫;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育人质量,就要重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科实践是一条必由之路。教育部2022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转型。而项目学习是引领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加强学科实践、提升育人质量的极佳路径。然而,在教学中用好项目学习,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学科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项目学习是激发教师和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一个又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任务,使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过程,学生是在做事,也是在学习;是在建构,也是在创造;是在探索,更是在成长。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综合来看,开展初中语文项目学习,教师要抓住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四个主要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引领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完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选好主题,确立学科实践的载体

现阶段,我们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载体。在内容编写上,各个年级的阅读能力点分布各有侧重,七年级重在朗读、默读、速读、浏览等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八九年级则侧重于文体阅读的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方面也是有年级区分的,七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则关注文体写作、改编写作、作文程式学习。在内容编排上,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来呈现学习内容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助力学生学会阅读、广泛阅读,形成丰厚的积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统编教材的这些特点,我们在项目学习设计时,必须思考几个问题:统编教材的内容是不是都适合设计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的主题怎样与统编教材相契合?怎样的项目主题才能加强学科实践的项目学习?

就统编版语文教材而言,笔者认为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设计项目学习;开展项目学习的初期探索阶段,更要持精选主题、适量适度的原则。项目主题要选好,一要结合普遍学情,做到以生为本;二要研读课标教材,做到素养为先。

从实际操作来看,深入地研读教材,理透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应该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这里的研读,还必须是整体研读,即对整册教材、整套教材研读,如将单篇文章放到单元里,将整个单元放到整册里,将整册放到整套里,前后勾连,精准把握,从而突出教材每个篇目的教学价值,在此前提下确定项目主题方向。笔者认为,项目主题的确立可以从人文主题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语文要素的角度出发。七年级项目主题的选择从人文主题的角度确定为宜,八九年级的项目主题可侧重于语文要素。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应该抓住语文的大概念,抓住语文的本质问题,这样才能凸显学科特征,以此为主题的项目实践活动,才能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材以“小人物”组成单元,让学生在与一个个不同时代小人物的接触中,感受真实的情意,汲取真、善、美的力量,获得精神的成长。本单元的两篇写人叙事散文分别写了鲁迅童年的保姆长妈妈和车夫老王两个人物,小说《台阶》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笔记小说塑造了卖油翁的形象。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本单元要关注的点很多,如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文本细读,分析细节描写,能从前后内容的联系加以分析;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要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叙事风格,深入理解各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该单元的项目学习主题确定,应该抓住的本质问题是:抓住细节写人、记事。笔者所在县市全面尝试项目设计,其中的两所学校分别选择“‘点点微光熠熠生辉’人物风采展”“打开散文阅读的三把钥匙”作为项目主题。从最终的效果看,第一个项目引导学生擦亮眼睛走进生活,发现身边的小人物,并从第三单元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中发现写一个人的多件事在标题、详略安排上的技巧,从梳理与探究中分析细节描写和不同语言风格的无穷魅力,之后就是表达与交流,选好自己身边的小人物,书写他们的精神品质,书写他们的闪光之处,以作品形式在风采展中展现人物魅力。学生在做“‘点点微光熠熠生辉’人物风采展”这件事中学习本单元课文,该项目主题既契合七年级的学生学情,又紧扣语文学科本质问题,加强了学科实践活动,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打开散文阅读的三把钥匙”这个项目主题,是整合前两篇散文后,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确定的。勾连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的内容,这个主题虽紧扣大概念,突显本质问题,但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就显得拔高了。若是对八年级学生而言,那么整合七八年级所学的多篇写人记事散文,并将此作为项目主题,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其实,项目主题是随着项目的大小而变化的。现阶段,基于统编教材的项目学习,可以有以单篇文本为内容载体设计的微项目,以单元文本为内容载体设计的中项目,以跨单元、整本书、跨学科为内容载体的大项目。教师在确定项目主题时,一定需要关注学情,研读教材,尊重规律。重组整合教材,一定是要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创好情境,激发学科实践的兴趣

情境是新课程标准的关键词,也是开展好学科实践的关键点。在实际操作中,情境创设和项目主题的确定,基本是同步的。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情境要跟生活中的真实需求结合起来,要与解决真实问题时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将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桥梁架构起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在项目学习中,情境的创设也应遵循课标精神,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一文中所说:“所谓真实情境,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

项目学习开展以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有了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要创设得好,就很难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错把情境当成以往的教学情境,如放一段录音、唱一首歌、介入一个视频,只充当引入课堂的由头;二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与文本内容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缺少黏合度;三是情境创设过于生活化,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四是创设虚假情境,脱离生活且不尊重学科规律。出现这样的情形,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理解透真实情境的内涵。那么,什么才是真实情境呢?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就曾解读过,情境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但凡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学生的深入阅读创意表达、具体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等,都可以是情境。对学生来说,这种真实就是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或许会遇到的场景,如再读同类的文章,再遇相似的职业场景,这些场景能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在相关的联想和思考中,学生能迁移曾经的学习方法,使用曾经积累的资源,从而使自己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更加丰富。

我们不必把创设真实情境,非要定义成大事件,非得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真实情境只要吻合核心素养目标,且契合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探究也能算得上是真实情境。

以《木兰诗》一课的微项目设计为例。学生分别观看尚雯婕的《木兰诗》演唱视频和何赛飞、叶炫清的《木兰诗》演唱视频,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个改编更符合原作。一个真实问题就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他们会欣赏两个音乐作品,发现其风格的不同:一首是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声音,摇滚乐的特色下侧重展现的是花木兰英勇无畏的一面;一首是优美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歌词比较集中展现木兰在家和归乡后作为女性的一面。英勇无畏的巾帼英雄,秀外慧中的小家碧玉,两个版本的花木兰形象,虽然改编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展现的是木兰立体多元的个性。这个课堂学习情境,巧妙引入学生熟悉喜爱的音乐作品,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牵动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能发现这首民歌表现的人物形象,是既能穿红装,也能披武装;既能在家织布炊米,也能在外无所畏惧;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气,又有追求优雅和美丽的女儿情怀。在评价哪个改编更符合原作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原诗的详略安排、民歌风格也都能整体感受。这样的情境,学生感兴趣,自然也属于真实情境创设。

当然,创设情境如果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连接,那是再好不过的。以本学期开展的基于项目学习的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整体设计为例。介休六中就创设了小记者挑战赛的真实情境,与学校组织的“红歌献给党,奋进新时代”大型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真实采访,阅读鉴赏课内的新闻篇目,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学习创作消息、特写。介休三中以“特色延时架桥梁,真诚沟通育新人”家长开放日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巧妙地将新闻采访和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的写作融入项目活动,真阅读、真采访、真写作,在真实情境中逐步完成小记者闯关项目。这样的情境既贴近学生既有经验,又符合学生当下的生活;既摸准了学情,又切准了课标教材的要求,真正实现了高质量的学科实践,实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三、定好任务,突显学科实践的价值

项目学习操作中,驱动型任务是盘活课堂的核心。好问题就是好助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一般来说,好问题、好任务一定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学生看到任务,就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即目标指向清晰,执行路径清晰,成果形式清晰。学生能在这样的任务中激发出活力,拥有前所未有的能量。这样的任务也是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当然,这些任务一定要有语文特征,应该紧紧围绕语文的学科实践。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作为事物说明文的经典篇目,学习本课不仅要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设计该课的微项目时,我们创设了虚拟“中国石拱桥”博物馆展馆的情境。这个微项目的设计,以两个主任务推进教学。第一是选择布展方案。具体任务如下。

“中国石拱桥”虚拟博物馆布展筹备会上,有四个布展方案入选,你更支持哪一个?请阐述理由,并为你支持的方案投上宝贵的一票。

布展设想:

1.展馆一:极富魅力的石拱桥;展馆二:成就非凡的中国石拱桥。

2.展馆一:古代石拱桥;展馆二:近代石拱桥;展馆三:现代石拱桥。

3.展馆一:悠久历史;展馆二:精巧结构;展馆三:优美形式。

4.展馆一:中国石拱桥总览;展馆二:杰出代表精品展。

这个任务,既考虑到了任务与内容的匹配,也考虑到了任务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匹配。为支持的布展方案寻找依据,既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探究,明确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解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进行恰当的表达与交流。这个大任务,直接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既新颖又有创造性。茅以升用他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说明,这个任务又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中剖析,体会作者思维的清晰与严密。

第二仍是一个驱动型任务:请学生走进“赵州桥”主题馆,为赵州桥画一幅示意图。这个任务给出学生两个关键提示:

1.精读文章第5 自然段,关注说明方法和语言,让图会说话,要用精致的示意图准确表达文字内涵。

2.注意俯视、侧视角度,按比例标出赵州桥的长、宽,大拱长度,拱圈数量等。

虽然这个任务是实践性任务,但是教学目的不在于绘制赵州桥的示意图,而是让学生在绘图的任务中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虽然微项目只有两个课时,但是两课时的任务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任务。每个任务,都能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是真正的驱动性任务。

四、做好评价,推动学科实践的进展

在项目学习研究的初始阶段,评价毫无疑问地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评价是项目学习设计的关键一环,为什么要评价是所有参与者必须厘清的问题。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项目学习的评价自然也要有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更关键的是,项目学习中的评价要能描述、刻画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优化,推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进程。

项目学习中的评价,评什么呢?学生在项目进展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核心素养表现水平,都在评价范畴之内,尤其是核心素养表现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新增的学业质量部分,就按照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语文实践活动,分学段描述学生的关键表现。这是学生完成初中学段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那么,我们在项目学习的评价中,也可以以此为据,将它转换成具体到年级、册次、单元的项目学习教学和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应是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努力厘清的任务目标和学习重点,即所学的知识基础;也应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即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思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的重点、学的表现与评价保持一致,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整体描述并刻画出来,这样的评价也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以《中国石拱桥》微项目第二课时为例。学生画赵州桥的示意图这一任务,评价内容应是什么?从教学目标来看,该课的目标在于:1.通过多视角绘制赵州桥示意图,体会事物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感受中国石拱桥的魅力,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该课的评价内容首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说明性文字时,能否准确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并且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即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赵州桥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怎样表现。而这些描述要具体体现在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上,即示意图是否画得准确。那么,文中的列数字,在示意图中同比例的绘制是否严谨?“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这个打比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且能在示意图中表达?“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形象化的“肩”字,学生能否在图中准确呈现位置关系?“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是如何拼?……在画示意图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诸多表现就是评价的内容。这一评价内容,评出的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

项目学习设计明白了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评价。新课标要求,要加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项目学习中,教师应极大地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评价量表,是极有价值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量表能将项目学习中某个任务环节的评价维度、评分等级、行为评分等级呈现得十分清晰。在项目实施中,师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共同研制评价量表,在活动中前置出示评价量表,让学生先将评价标准理解透彻,把评价尺度把握精准,让学生在做事时就本着评价的最高标准去努力。评价可以采用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小组评等多种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项目学习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因其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而备受关注,因其加强学科实践而备受推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已然成为项目学习促进核心素养、育人质量提升的标志。开展初中语文项目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尝试项目学习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路径,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力手段,是打破教师固有的程式化教学设计思路的有力举措,是变教学的单向输出为双向奔赴的最佳途径,也是变内容的碎片化为材料的整体化、变过程的同质化为教学的多样化、变思维培养的浅表化为思维的深刻化、变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为方式多元化的最有力的教学方式。选好主题,确立学科实践的载体;创好情境,激发学科实践的兴趣;定好任务,突显学科实践的价值;做好评价,推动学科实践的进展。只要我们深入研究,项目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我们只要坚持研究与实践,就一定会实现育人质量的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