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石婚”里的小日子与大时代
2024-03-19吴光于
● 吴光于
40年前的一个冬日,27岁的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谢谦结婚了。婚礼在妻子钱一鸣当时任教的四川林业学校办公室举行。那日,雪花飘落在青城山上,洞房虽寒酸简陋,妻子亲手剪出的“囍”字却明艳喜庆。
▲ 谢谦和夫人钱一鸣(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光阴倏忽而过,当年那对年轻情侣已相守40年。过去10多年,谢谦以“谢不谦”为网名,在互联网上将平凡生活娓娓道来,其中既有夫妇间的卿卿我我,也有生活趣事、师友深情、往昔追忆,吸引了无数拥趸。于是,在四川大学退休教授、博导,曾经的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之外,谢谦还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导师”。
2023年,夫妇二人步入“红宝石婚”,这些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文字结成散文集《结婚记》出版。凝视他们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生活经历,不难窥见柴米油盐背后的大时代,更让人坚定了对“爱”的信仰。
大学教授的“第二课堂”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为我的婚姻担过心。”一袭粉色卫衣的钱一鸣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她留着齐肩长发,笑眯眯的,眉眼间有种扑面而来的“少女感”。听到妻子直白的赞美,谢谦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人的安全感、稳定的情绪都是被‘爱’出来的。”夫妻二人共同的好友郑晔一语道破天机。
《结婚记》刚上市几天,一位川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在微博上给谢谦留言:“我对象其实非常恐婚,也是在看过您和喵奶奶的故事之后,她才能鼓起勇气走进婚姻的殿堂。”
17年前,谢谦偶尔知道了博客,由此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短亭长亭”,在这里和学生课外互动,除了答疑解惑,也讲述自己的人生。没想到和爱人平淡无奇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竟然吸引了校内外乃至海内外的很多网友。
后来他又顺应潮流开通了微博账号,虽然更新全凭心情,却很快积累起10多万“粉丝”。有人把他的微博当成“婚介所”,排队在他发的微博下留言“蹲对象”,还有年轻夫妇请他给孩子起名字——只因小两口最初是在他的微博里相识的。
谢谦说,他们那代人面临的社会和人生跟今天年轻人所面对的不一样,自己与妻子的婚姻并非标准答案,只可能给年轻人提供一种参考。《结婚记》不是“劝婚书”,更不是“恋爱秘籍”或“婚姻宝典”,而是教人快乐、热爱生活的书。
“我珍惜谢老师的记录,并期望能在莞尔一笑、妙趣横生中换回年轻人对古典婚姻价值的一次回眸、一些重视。”谢谦的铁粉、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乐岚如此写道。
他们充满烟火气的幸福,让人们看到了“围城”中的另一种可能——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郑晔眼中的谢谦和钱一鸣,既是最平凡的夫妻,也是恩爱的典范:他们要面对柴米油盐,要吵架,但结发40年,恩爱有加,早已成为彼此的“骨中骨”“肉中肉”。
其实,他们身上多有不同:妻子退休前是川师大化学系副教授,富有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丈夫则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生活中常流露出些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处世哲学;妻子喜欢一切体育赛事,丈夫却对此完全无感;妻子注重仪容仪态,丈夫却自由散漫,总是“掉链子”;妻子爱整洁,丈夫却总爱招惹流浪猫……
但他们又是如此默契:昔年穷困时,二人与友邻闲时玩“拱猪”(一种扑克游戏)、“打平伙”(凑份子吃饭),暴雨中修屋顶,楼道里战硕鼠,苦中作乐;生活条件改善后去厦门旅游,近视的丈夫看旅游图,远视的妻子看路标,“连眼睛都能优势互补”……他们也会吵架,但争吵从未真正动摇过二人对婚姻的信心。
“古今中外没有所谓纯粹的爱情,爱也不可能是人生中的唯一。爱情不能太‘书本’,也不能太现实;不能太精神,也不能太物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婚姻是神圣的,既不能随便凑合,也不能轻易放弃。”谢谦说。
这样的信念,在他从北师大博士毕业后去川大初谋教职时受到过“压力测试”。当时他们还栖身于川师大的陋室中,研究政策后发现,如果“假离婚”,谢谦便可在川大分得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然而钱一鸣的回答很坚决:“就算住一辈子破房子也不离婚!就算假离婚,我也不干!”
40年光阴如梦亦如电,当初的一见钟情、怦然心动早已化作最简单的“两人,三餐,四季”。偶尔也有磕磕绊绊,你嗔一句“瓜娃子”(傻瓜),我回一句“颤翎子”(爱出风头),绝不伤感情。
有一年,两个人在巴黎旅游,到了火车站才发现钱一鸣把车票和护照忘在了住处,往返折腾后,车票已过期,差点打乱行程。谢谦对此没有丝毫责怪,反而感叹“好难得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婚姻幸福的秘诀绝不是一方无限的包容和迁就。日常生活里的钱一鸣,绝不是谢谦戏谑所称的“悍妇”,每当有了争执,他摆出一堆看似有道理的论点论据,她会顺着梯子往下走,毫不嘴硬地说:“唉,硬是哈!”
谢谦眼里的妻子,即使在年过半百的岁数去市场拾菜叶喂小鸡,也是“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窈窕淑女。妻子出门的日子,他能将一只蜜蜂当成她的化身与之对话。率真的妻子则总会发出“我觉得我们好幸福哦”的感叹,从恋爱到新婚,再到银婚、珍珠婚……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场景,从不缺这样简单直白的表达。
“生活压力如此之大,两性关系也如此消耗人,我可以选择一个人单身到老吗?”新书发布会上,谢谦被一位女生问到这样的问题。
“你当然可以不结婚,这是人的自由选择。但如果你是我的女儿,我会告诉你,牵手的人生一定会比独自度过的人生幸福。”他这样回答。
小日子 大时代
1956年,谢谦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大巴山区宣汉县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宣汉县那时是国家级贫困县。
“知识肯定有用!”他至今感恩当年那些毕业于北师大、南开、川大、西南师大等高校,却扎根在大巴山小县城里的老师们。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和鼓励,让年少的谢谦在心里埋下了追求知识的种子。高中时代,当同班同学还在学习“ABC”时,他已经开始啃一本英语小词典了。
1975年,谢谦高中毕业后去农村插队,每天早出晚归,汗流浃背。有一次,他央求县文化馆图书室的管理员让他进图书室参观。谁知道刚抽出一本书,就来了上级检查,他连人带书被赶了出来。回家翻开那本书一看,是一本竖排繁体字的《孟子正义》,他连蒙带猜明白了大概,特别是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曾经的数学老师送过他两本书——一本是《可爱的中国》,希望他“像方志敏烈士一样热爱祖国”;一本是《海涅散文选》,希望他能“读一读真正的文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的除夕,宣汉飘起了雪花,天气很冷,他的心却很热,因为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
4年后,他本科毕业来到川师大读研,认识了当时读大三的钱一鸣,一见钟情,坠入爱河。1983年底,二人领证结婚。
40年弹指一挥间。“海湾战争打响那天,我博士论文答辩;小平同志南方谈话那年,我为了脱贫,在蜗居夜以继日地爬格子,编写少儿读物;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第二天夜里风雨交加,我和爱人在路上堵了几个小时终于赶回她老家都江堰……”提起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谢谦总能回忆起一些与之对应的小日子。
如今,在川师大坐落的狮子山,灌木丛生的小山坡早已不见了。谢谦曾经踩着脚踏车碾过的一路青草野花,变成了林立高楼;硕鼠横行的蜗居变成了电梯公寓,他们也在知天命之年迁到环境优美的江安河畔;曾经往返京蓉两地、车程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也成为回忆,高铁复兴号将车程缩短成7个半小时。这些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教师收入大幅提升,夫妻俩的生活更加富足。
“我就在读博的时候,都没有想到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过上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谢谦感叹。
“材”与“不材”之间
偏居城南,与川大江安校区比邻而居,夫妻俩退休后优哉游哉的“都市田园生活”让人羡慕不已。
但谢谦却说,很多人只看到了他们今天的幸福,却没有看到他们的奋斗。“我和我爱人,以及我们的同代人,人生起点很低。我们的幸福生活,无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个创造幸福的过程奠定了夫妻携手终身的坚实基础。”他说。
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古典文学,谢谦对生命有一番通透的理解。他坦言,自己所有的生活哲学,主要源于中国古典传统儒道两家的智慧。
少年时代那本无意间“偷”来的《孟子正义》影响了他的三观。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夫妻相处、朋友相交,他都遵循着先哲的教诲。“儒家主张人生有为,要积极进取,成己成物,做的是人生的加法。”这一切,在他的生活中体现得很明显。为了让妻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谢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报社兼过职,编写过少儿读物,翻译过西方音乐家传记,凭借自身的学识和奋斗,彻底改变了经济上的窘困。
对待本职工作,他更是兢兢业业。2006年,他被评为“四川大学教学名师”,2011年荣获川大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他和王红主讲的《中国诗歌艺术》是川大文科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每期选课的学生多达六七百人。2015年,他荣获川大首届“卓越教学奖”一等奖。
但他同时又深受老庄道家的影响。“老庄道家提倡人生无为,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自适,做的是人生的减法。”
当初北师大博士毕业,本来有机会留京工作,只因不愿与妻儿分隔两地,他放弃了。2000年哈佛访学结束,许多同去的学者申请延期,他却飞快回国,向妻子发誓:“今后除非你我比翼齐飞,否则即使上天堂,我也不去!”
2005年,他主动辞去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的职务,全身心投入教学和学术研究。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夫妻俩把事业与生活经营得恰到好处,正如山水画的“留白”,更添意境和美感。
谈天说地间,已换了两泡茶。夫妻俩起身走回锦江畔的儿子家,准备做饭迎孙子回家。2000多年前,也是在这条江边,那位爱得奋不顾身的女子卓文君写下流传千古的《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卓文君的深情终究成了错付,若她还在人间,定会羡慕这对平常夫妻,用最朴素的相守,将平常岁月过成了诗。